亂改地名、校名、街名是不尊重文化的表現

黃縣話 發佈 2022-05-21T21:10:52.221786+00:00

2017年12月27日《今日龍口》A5版《明年我們的城市這樣建》之五「棚戶區改造篇」,提到九北、矯家村要進行棚戶區改造,改造後騰出的土地用於建設新民學校。

2017年12月27日《今日龍口》A5版《明年我們的城市這樣建》之五「棚戶區改造篇」,提到九北、矯家村要進行棚戶區改造,改造後騰出的土地用於建設新民學校。

據此則我市在建(現已建好招生)的這所重點學校已經或即將命名為「新民學校」,且附近一條道路被命名為「新民路」。

「新民」一詞來源於《大學》首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此處古本《大學》本為「親民」,程朱學派根據《大學》第二章:「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改為「新民」,有自新義,意為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陸王心學則主張恢復古本舊貌,依據則是《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王陽明心學三大要即為「致良知」「親民」「知行合一」。「親民」即近民、愛民,兼教養意。《論語·憲問》:「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孔子認為,修己以安百姓,怕是堯舜都力有不足,難以做到,可見此事之難、之重要。王陽明認為,在修己為明德,在治人為親民,明德、親民實為一事,都來自至善(良知)之本體,是自己良知的發現和表達。

不管是「親民」還是「新民」,用於校名原無不可。但在日本侵華期間,除了在華北成立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更於1937年底成立了所謂的民間思想團體「新民會」,鼓吹「新民主義」「新民精神」,宣揚「中日親善」「大東亞共存共榮」等奴化思想,這裡的「新民」實際就是成為日本侵略者的順民、良民。日軍在推行奴化教育時,主要利用各地的宣撫班和新民會,而其中最為活躍的當屬新民會。1938年2月,山東大部分地區淪陷,日本人在青島開辦中文報紙《青島新民報》,為日軍的侵略行動搖旗吶喊。同年7月,在日本特務機關的指使下,山東新民會指導部在濟南成立,偽省長馬良擔任部長。隨後,各縣市的新民會相繼成立,隨日軍的宣撫班開展工作。它採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方法,或威脅、恫嚇,或哄騙、引誘,強迫群眾成為會員,截至1942年9月,山東新民總會共建立了5056個分會,正式會員153442名,協贊會員1863766名,共計2017208名。新民會在社會教育方面,充當日偽奴化宣傳的御用機器,採用報刊、電台、集會、戲劇、演講等形式向群眾進行奴化教育和宣傳,無孔不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向民眾灌輸奴化思想,像開辦新民教育館、新民茶社、新民學校等,其中僅1938年一年就成立省立新民日語學校4所,濟南市立新民日語學校13所。在軍事方面,新民會充當日偽反共的先頭兵,協助日偽推行保甲制度,建立農村自治自衛組織,整備農村武裝團體,還組織了各種名目的「新民突擊隊」,直接進行反共活動。新民會還進行情報搜集工作,為日偽的情報系統服務。在經濟方面,新民會組織農村合作社,操縱農村經濟,為日偽的統治效勞。它還出面招收大量勞工運往日本,造成許多中國勞工身死異域,可謂犯下累累罪行。

現在我們把學校名字定為「新民」,容易讓人把學校與臭名昭著的新民會聯繫起來,引起誤解和歧義,這是極不明智的。既然我們有了明德學校,國家又正強調「以德治國」「法德共治」,為什麼不在「德」字上做文章呢?尚德、崇德、敬德、厚德、立德皆無不可。最近在原龍口市第五中學原址上成立的、由原東江中學和東江小學合併而成的復粹學校,用的是黃縣歷史上的名人范閣老范復粹的名字,這也非常好,會給學生增添鄉土認同感和榮譽感。又何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用這樣一個容易引發聯想的名字呢?

補記一:1918年,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在長沙創辦新民學會,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培養了一批人才,1921年,新民學會停止活動。《新民報》於1929年在南京創刊,抗戰期間內遷重慶(1942年改名《新民晚報》),繼續出版發行,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一份貢獻。

這些與華北地區的「新民會」、「《新民報》(1938年在北平創刊,為華北偽政權和新民會的言論機關,1944年停刊)」不可混為一談。

補記二:古人講,名不正則言不順。城市、學校、道路的命名、改名一定要慎之又慎。可是因為文化、視野和知識背景的緣故,有些名字起的或是改的只能讓人呵呵了。有自我糟踐式,比如汝南改成駐馬店,蘭陵改成棗莊。有自找麻煩式,如前面提到的新民學校。有自廢武功式,這就要說到黃縣的改名了。《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第一次東巡:「二十八年……於是乃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黃」即黃縣,為全國最早的縣治之一,迄今已有兩千多年,除王莽新朝時短暫改名意母縣(黃帝之子昌意,其母為嫘祖,「意母」一名是紀念嫘祖的,難道喜歡復古的王莽認為嫘祖是黃縣人?)一直沿用此名,這在全國都是極為罕見的。1986年,黃縣改為龍口市,這下麻煩來了,因龍口是黃縣西部的一個港口城鎮,龍口原本隸屬於黃縣,黃縣改成龍口市後,很多外地人一頭霧水,不知道龍口市與黃縣是什麼關係。有一次我買車票回黃縣,售票員問我到哪,我想黃縣改成龍口市,咱也「咸與維新」吧,就說到龍口,結果到了黃城,乘務員說我的票是到龍口的,還有一站(40里地),白花了好幾塊錢。還有一次是從西邊回來,買了到龍口的車票,結果到龍口真停了,只好再坐公交回黃城。我想一個本地人都搞得莫名其糊塗,外地人因此而發貨發錯地方、坐車坐錯站點的情況肯定不在少數。直到現在,三十多年過去了,還有網上的朋友請我科普一下何謂龍口市何謂黃縣。這還只是餐前開胃菜呢。1993年龍口改名西城街道,1995年又改成龍港街道,可能是為了名實合一吧,龍口市政府所在地黃城(剛縣改市那兩年,龍口市政府曾經搬到龍口辦公,結果不長時間又搬回來了)改名叫龍口了,原來的龍口改名叫龍港,直到現在S304的道路標牌上有的還寫著龍口、龍港呢。這個做法初衷是好的,但事實上造成更大的混亂,得像繞口令一樣換算來換算去:原來的黃城叫龍口,原來的龍口叫龍港。現在的龍口是黃城,現在的龍港是龍口。後來一看形勢不好,又將黃城改稱東城區(2010年,龍口市對地名進行規範,五個中心區域以「東城區、新區、西城區、南山、東海」命名,黃城中心區域稱「東城區」,行政上歸屬東萊街道,這真叫一個亂啊,幸虧現在沒人寫信了,不然郵遞員得瘋了),龍口改稱西城區(龍口中心區域稱「西城區」,行政上歸屬龍港街道),天吶,不知道的外地遊客下了車以為到了首都北京呢!您說您沒事亂改地名做什麼?犯得著這樣和自己過不去嗎?您要有個孩子,今天給他叫旺柴,明天叫小強,後天叫來福,那孩子還不得崩潰啊?兩千年「金黃縣」的金字招牌,無形的文化資產,就這樣毀於一旦。還有一種可稱自我折騰式,前些年不知怎麼回事,黃城的街道名稱抽風似的幾乎改了一個遍,西大街改成東萊街,中心街改成花木蘭街,西環路改成黃水路後來又改成通海路,南環路改成港城大道(當年還曾叫過柳鶯大道),北環路改成黃縣大道,府東一路改成長安路,府東二路改成芝陽路,府西一路改成永豐路,府西二路改為徐鄉路,府北一路改為府后街,有些直到現在我也沒法把街名和街道對應上,弄得我這土生土長在黃城生活了半輩子的人,也搞不清自己身在何處。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勿擾勿折騰的意思,不然小魚就變成魚泥了。城市、學校、道路的名字與人民群眾的生活休戚相關,保持穩定很重要,改來改去只會帶來很多不便,徒增生活、生產、行政成本。何苦來哉?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