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版圖」等同於領土嗎?不,這是兩回事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2-05-21T21:36:00.680734+00:00

而在古代一個王朝能夠實際控制的疆土被稱作「版圖」,版圖是被中央朝廷直接控制的疆域,圖很好理解,即為地圖,那麼版是什麼?

在今天,人們把主權國家按照國際法所控制的包括陸地、海洋、山川、湖泊等在內的以及其底土和上空稱之為「領土」、「領空」或「領海」。

而在古代一個王朝能夠實際控制的疆土被稱作「版圖」,版圖是被中央朝廷直接控制的疆域,圖很好理解,即為地圖,那麼版是什麼?

上圖_ 《坤輿全圖》東半球部分

  • 1. 版圖從哪來的?

中國的疆域概念歷史悠久,從商周迄今已經有三千多年歷史了。關於版圖二字最早的記載是在周禮,《周禮.天官.小宰》記載「以官府之八成經邦治……三曰聽閭里以版圖」。此後開始歷經各朝各代版圖一直都沒有改變詞意,而近代由於中西交流產生的影響,今日所謂版圖大多都是等同於領土,而非最初的含義。

  • 2. 「圖」是什麼

通常來講,圖是「輿圖」也就是地圖,唐代史學家司馬貞在其著作《史記.索隱》中解釋「天為蓋,地為輿」所以地圖叫做輿地圖、輿圖。輿圖不等於版圖之「圖」,輿圖記載了山川河貌與行政區劃,而版圖的「圖」則是單指行政圖與屬民之地有關,是用來徵發徭役的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記載,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而藺相如則是作為代表前往談判,會上秦王反悔不想給城,藺相如以與和氏璧玉石俱焚為威脅,逼迫秦王不得不「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這就是行政圖。

上圖_ 藺相如 (完璧歸趙)

  • 3. 「版」是什麼

東漢經學家鄭司農足註解「版,戶籍也」,清代學者李鍾註解「載人民、土地者,曰版圖。」。從以上註解不難看出,在古代,版是指戶口冊,而圖指的是疆域圖,它們指的是王朝控制下的人口及其活動空間的登記資料。《清史稿》記載「國家有疆宇,謂之版圖。版言乎其有民,圖言乎其有地。」傳教士馬禮遜在1819年出版的《華英字典》對版圖的解釋是「帝國的統計報告,帝國的範圍和人口。」

版,就是版籍,是指人口統計簿籍。圖就是所據有土地的地圖。在古代無論是賦稅的徵收還是兵役、雜役,都需要以版圖為依據來進行,但是在封建王朝時期,版圖並不等同於疆域,在清中後期之前,大清尚無「領土」一詞。

上圖_ 坤輿萬國全圖高清大圖

上圖_ 明朝《坤輿萬國全圖》大明部分

  • 4. 版圖轉向領土

16世紀,西洋的基督傳教士們,乘著大航海之風,來到了中國,在地理大發現的背景給中國帶來了地理學,這對傳統的「天下」「中國」「疆土」的觀念,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晚明的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以及清朝初期南懷仁的《坤輿全圖》這類書籍畫冊的傳入,讓中國部分人,知道了世界有多大,知道了地球,知道了五大洲,也認識到了中國僅占地球的一小部分,也有同樣水平的文明存在,明白了國和國之間真正的不同,慢慢的四夷思想便被拋棄了,並且刺激了統治階級想要了解本國領土的好奇心,所以清朝康、乾、嘉,都製作過《皇輿全圖》,其中尤以嘉慶年間的《皇輿圖》製作最為全面。

上圖_ 《康熙皇輿全覽圖》是聘請西洋傳教士經過經緯度測量繪製而成

版圖是何時與領土掛鈎的?在清朝以前王朝並沒有一個準確的邊境界定,數千年之久的天下觀念是「天子有道,四夷守邊疆」,而清朝在初期也繼承了這一思想,例如清朝的理藩院(他的功能是管轄藩屬國)把俄羅斯歸為北藩,可見在當時清朝還是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領土觀念,而是傳統的「王者守四方」的觀念。清朝對領土的認知改變,是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以及發展道路是一個全球化,近代化的年代。從康熙開始,由於「尼布楚條約」的確立,很大程度上衝擊了傳統的「版圖」概念,在此之前,清朝對邊疆地區的部落僅採取收貢、納稅的順利以及守邊的態度。

然17世紀中葉開始,俄國人便不斷地入侵黑龍江流域,並且建立「雅克薩」「尼布楚」等據點,這種入侵行為刺激了清朝疆域觀念近代化的成型,到乾隆數代人的戰爭大大拓展了版圖領土和清王朝的視野,從乾隆開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觀念開始流行於全國,當時對「版圖」「疆土」的認知以及不限於傳統的「版圖」了。

上圖_ 馬戛爾尼為首的英國使團覲見乾隆皇帝圖

康、雍、乾三朝在蒙古、新疆地區邊界上鄂博、卡倫的設置和定期的巡邊制度,反映了清代邊界意識的加強。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要求在天津、寧波等港口泊船貿易,乾隆答曰:「天朝疆界分明,從不許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摻雜,天朝尺土俱歸版圖,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雖然這是閉關鎖國的表現,但也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家版圖的主權意識已經存在。

到了晚清,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給了全中國知識分子的強烈刺激,這使得愛國主義思想迅速普及,在19世紀中葉後,各列強都展開了對中國的蠶食殖民,往往就會以武力戰爭的形式逼迫清朝朝廷的退步,承認各種不平等條約,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徹底促成了全清上下的民族國家意識,民族國家疆土的觀念以及徹底被接受,此後對邊界的界定,界碑的設立以及地圖的繪製,已十分詳細與認真。

上圖_ 諷刺畫報,晚清時期歐美各國企圖瓜分清朝

由於列強不斷覬覦我國領土,甚至公開表示對我國領土的渴求,為了保求領土完整以及不受外國干涉,民國成立之後僅僅二十五天後,就發表了《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中表示「大中華領土無論現在及將來,在區域中者,受同一政府之統治」。

1914年5月1日民國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其中提到了「帝國疆域」和「民國領土」的概念,宣布「中華民國之領土,以從前帝國所有之疆域」,徹底的實現了從疆域到領土的轉變,以往含糊的「版圖」被明確的領土主權所替代,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更是進一步的設立海界,明確了中國的領海界限。

上圖_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割據圖(1917-1918)

從19世紀開始,在內外不同環境條件的催促下,世界的格局已經不允許古代中國繼續沉醉在「天國上朝」「天下之中」的美夢中,內憂外患不斷催促著中國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從而讓「版圖」這個概念,從古代較為含糊,內外不清的含義,轉變為現代意義上的「版圖」。

作者:領取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歷史語境中的王朝中國疆域概念》 畢奧南 著

[2]《古代中國版圖成因試析》 張正明 著

[3]《論清一代關於疆土版圖觀念的嬗變》 鄒逸麟 著

[4]《清前期「版圖」概念考析》 易銳 著

[5]《清史稿》 趙爾巽 主編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