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沈王朱胤栘的襲位看明朝傳承制度,以及宣宗破壞祖制挖出的坑

悠然修史 發佈 2022-05-21T21:46:24.833854+00:00

我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定下的宗位傳承原則是「立嫡立長,兄終弟及」,那麼在朱詮鉦的兄弟們尚在的情況下,朱胤栘是如何承襲沈藩親王爵位的呢?

嘉靖十年,世宗命隆平侯張瑋為使,持節前往潞安府(現山西長治市)冊封靈川郡王朱胤栘為沈王,朱胤栘由此成為沈藩第五代藩王。不過朱胤栘承襲親王位有個很特別的地方,他既不是第四代藩王朱詮鉦(沈恭王)的子嗣,也不是他的兄弟,而是他的侄孫。

我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定下的宗位傳承原則是「立嫡立長,兄終弟及」,那麼在朱詮鉦的兄弟們尚在的情況下,朱胤栘是如何承襲沈藩親王爵位的呢?這要從第三代藩王沈莊王朱幼㙾說起。

朱幼㙾雖然是明代藩王中最長壽者(享壽八十五歲),但他也有遺憾的地方 – 沒有嫡子,七個兒子全部是庶出。既然全是庶出,那麼庶長子朱詮鉦就應該是第一繼承人。但是朱詮鉦直到正德三年,年滿三十的時候才被冊封為王世子,之所以拖這麼久,原因都在《皇明祖訓》中。

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為郡王;待王與正妃年五十無嫡,始立庶長子為王世子。親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

《皇明祖訓·職制》

從上可以看出親王庶子想成為世子獲取承襲王位的資格還是挺困難的,最少要等到親王和王妃都年滿五十還無嫡子時才有可能,這就是明朝的「待嫡制度」。只不過這個制度,早已被明宣宗在事實上給破壞了。

宣德年間,宣宗為了讓自己青梅竹馬的寵妾孫氏代替胡善祥成為皇后,立不足百天的庶長子朱祁鎮為太子,宣宗的行為事實上違背了祖制。在祖制大於天的明朝,為了替宣宗的行為做出「合理解釋」,朝廷只得在《皇明祖訓》之外弄出了一個補充規定「東宮不待嫡,元子不並封」。

意思是皇帝冊封太子不一定需要是嫡長子,也就是說不受「待嫡制度」約束。雖然給皇帝開了繞開祖制的便利(實際上還是坑害了皇帝,後文詳說),但這種自欺欺人的搞法卻難以自圓其說。因為說到底皇帝也是朱家的人,老朱家的宗位傳承怎麼能弄出兩個互相牴觸的規則出來?

因此朝廷也知道這規矩不能擴散使用,不然宗藩要出亂子。這也導致朝廷在處理藩王傳承時,不但執行「待嫡制度」更為嚴格,還常常超出規定。為了避免出現王世子和王嫡長子分屬兩人尷尬。朝廷更希望拖到塵埃落定(最好是藩王薨逝)後再冊封。

這也是朱詮鉦的世子身份一直拖了二十年才獲朝廷正式冊封的原因。

正德十三年,朱詮鉦為父守制結束後被正式冊封為沈藩第四代沈王。朱詮鉦為人低調,史籍關於他的記載很少,不過有一點卻是可以確定的 – 子嗣稀少。相關記載中他只有一個兒子朱勛(氵壯),而且這個兒子還先他一步,在嘉靖四年就去世了。

唯一讓朱詮鉦欣慰的是,朱勛(氵壯)給他留下了一個年幼的孫子朱胤榿(嘉靖元年出生)。兒子去世後,朱詮鉦要求王府長史、承奉等官員悉心教導朱胤榿;命朱胤榿的母妃郄氏寸步不離地對他進行保護;後又上疏朝廷請求讓五歲的朱胤榿「代理府事」。

朱詮鉦做這些的目的是告訴他的弟弟們,不要妄想他的親王爵位,尤其是「代理府事」這條。因為《皇明祖訓》規定宗藩子嗣年滿十歲才可奏請冊封,所以朱詮鉦無法給五歲的朱胤榿申請身份。但是遵從祖制的古人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善於變通,而「代理府事」就是變相的認可王位繼承人身份的意思。

嘉靖六年,朝廷還未批覆他的申請時他就去世,事實也證明朱詮鉦的擔心不無道理。朱詮鉦剛過世,他的四弟宿遷王朱詮鎀就上疏稱朱胤榿太過年幼(六歲),無法處理王府事務。而且他暗示朱胤榿年幼當政會出現女主(郄氏)亂國的禍事,因此他建議王府事務應該暫時由他們這一輩的老二靈川王一系代管,實際意圖是讓繼承人位置空懸。

朱詮鎀說得好像很有道理,其實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首先他的二哥初代靈川王朱詮鉌和他的侄子二代王朱勛潪都已去世了,承襲靈王郡王位的是他的侄孫朱胤栘。這麼大的輩分差異,怎麼會鎮得住他。

另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不想讓沈藩親王爵位傳承到他的後輩身上,否則他將徹底失去承襲親王位的機會。因為我們古代宗位傳承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條不能向後傳,也就是晚輩不能將宗位傳給長輩。

他的侄子朱勛(氵壯)不是嫡子,亡故時還未被朝廷正式冊封為世子。如果他的侄孫朱胤榿也未及冊封或承位就亡故的話,親王宗位實際上還停留在他這一輩。只有這樣,他才有可能再通過別的辦法承襲親王位(例如逼迫排在他前面的人自己放棄或者消失)。

這其實也暗含了朱詮鎀不可告人的禍心,他想讓朱胤榿離開王府核心,大概是希望他脫離王府屬官們的護佑後,活不到十歲被正式冊封吧。

郄氏自然明白朱詮鎀的企圖,因此上疏朝廷要求按照先王遺願執行。禮部的官員們也不希望沈藩的傳承出什麼亂子,因此駁回了朱詮鎀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朝廷正式承認了朱胤榿代理府事的資格(也就是承認了他沈藩繼承人的身份)。

禮部議言:王國宗祀,嫡孫承重固為正禮。然母妃與事,亦當預防。請令胤榿主喪、統府事,母妃止令在宮保護,府事皆聽長史等撿束。郡王、將軍及宗人不得奏擾......上從之。

《明世宗實錄》

朱詮鎀承襲親王位是徹底沒戲了,但是朱胤榿的命也不好。未等到朝廷正式冊封,在嘉靖九年就夭亡了。現在老大一系絕嗣,按照《皇明祖訓》的倫序制度,老二一系就升級為大宗,也就是說原本被朱詮鎀當工具的朱胤栘成了沈藩親王爵位的第一繼承人。

朱詮鎀怎麼接受得了這個事實,寧願自毀也要搞破壞。

朱詮鎀上疏朝廷稱之前要求朱胤栘代替朱胤榿執掌藩務的奏疏不是他寫的,是他的弟弟、侄孫們冒用他的名義上疏。因此他要求暫停冊封,先把這個事兒調查清楚。朱詮鎀無非就是想把水攪渾,然後再找機會給朱胤栘栽贓一個謀取親王位的罪名,目的就是讓朱胤栘承襲不了親王爵位。

朱詮鎀如此醜惡的嘴臉,自然在沈藩引起了公憤,眾郡王們紛紛上疏指責朱詮鎀是在故意編造謊言。朱詮鎀的這點伎倆,在朝堂官員們眼裡就更不夠看了,他們很輕鬆地就化解了朱詮鎀的刁難。

朝廷表示無論有沒有人冒朱詮鎀的名義上疏,冊封朱胤栘都是按照祖制來的,這是誰也不能悖逆的規矩。因此這是兩件事,可以先冊封再調查。

但是朱詮鎀卻非常的不識時務,或者說他已經瘋魔了。見朝廷還是要冊封朱胤栘,他在嘉靖十年十月,自己跑到北京去告御狀,狀告朱胤栘不孝。朱詮鎀只要願意承擔誣告的風險,告狀是沒問題的。但有問題的是他沒先向朝廷請示就跑到北京去了,這觸犯了宗親無令不得離開藩地的禁令。

更離譜的是他對接待他的禮部尚書夏言擺足了王爺架子,言行多有不敬。聖眷正濃的夏言自然也不會在世宗面前替他說什麼好話,結果朱詮鎀沒見著世宗的面,被世宗派內侍傳話訓斥一通後押回沈藩,待沈王登位後發落。

嘉靖十年十一月朱胤栘被朝廷持節特使正式冊封為沈王。成功逆襲的朱胤栘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堂叔一家,奏請朝廷追封朱詮鉦的獨子朱勛(氵壯)為沈靖王、小堂弟朱胤榿為沈懷王。

沈藩親王從四代到五代的變遷雖然跳躍很大,但是朱胤栘的承襲和登位並沒有什麼波折,因為一切都被《皇明祖訓》規定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然而同樣的傳位繼承問題在萬曆年間卻引發了大風波。神宗並不想按照群臣的意思冊封他不怎麼喜歡的皇長子為太子,原本他只需要以祖制「待嫡」就可以堵死群臣的嘴。但是宣宗之前對「待嫡制度」的破壞 – 「東宮不待嫡」,反而成了鉗制神宗的祖制。

這導致神宗和朝臣們陷入了慘烈鬥爭中 – 爭國本,長達三十年的鬥爭,給明朝折騰出無法修復的裂痕,甚至可以說為皇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宣宗做到了「不愛江山愛美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