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榜劇評丨電視劇《新居之約》:裝的是家 品的是人

首都廣播電視 發佈 2022-05-21T22:10:33.061769+00:00

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家是避風的港灣。正如反映家裝行業題材電視劇《新居之約》中的台詞:「裝修的不僅是房子,更是一個家。」可以說,沒有「裝」不成「家」,《新居之約》,約的就是覆蓋在鋼筋水泥上有溫度的家裝。

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家是避風的港灣。正如反映家裝行業題材電視劇《新居之約》中的台詞:「裝修的不僅是房子,更是一個家。」可以說,沒有「裝」不成「家」,《新居之約》,約的就是覆蓋在鋼筋水泥上有溫度的家裝。我們每一個家庭都有過裝修的經歷,觀看央視播出的電視劇《新居之約》時,自然想起了曾經裝修的經歷,觀眾就這樣被這部電視劇帶入了劇情中。

該劇一開篇就以行業揭秘的方式,列舉了老百姓在家裝中入過的那些坑:牆皮為何會開裂,那是因為第一遍膩子沒幹就刷了第二遍;衛生間地板為何會滲水,那是因為漂亮瓷磚下的防水塗層質量不合格……這些坑有的是橡膠木冒充橡木的以次充好,有的是低價副牌替代高價大牌的「移花接木」,更有對房屋裝修面積做手腳、裝修費用增項的「請君入甕」等套路,不勝枚舉,借用一句小品台詞:防不勝防。

電視劇《新居之約》以行業競爭、設計施工為主線敘事,通過家裝行業所涉及的家裝公司、業主、設計師、監理及施工隊等利益攸關方的不同站位視角和利益訴求,結合具體家裝案例,折射家裝行業背後的世象萬千。劇中裝修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與業主希望少花錢多辦事、設計師獨特設計風格與居住人性化考量、監理側重裝修質量與施工隊追求速度等對立矛盾的劇情展現,也讓觀眾在略帶詼諧幽默的生活流敘事風格中,對家裝行業有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二度認知。

《新居之約》裝的是房子,約的卻是人心,通過陳曦與楊光接手的裝修案例,反應了當下諸如子女與老人為老宅裝修爭執背後的人情淡薄;子女與老人在裝修審美、是否要孩子的不同世代觀念等人間百態。

《新居之約》約的還是楊光與陳曦這對年輕人在工作中建立起的愛情。該劇沒有滿足於行業揭秘與矛盾鋪陳的淺嘗輒止。家裝公司小老闆楊光與設計師陳曦,這對外在性格冰火兩重天的cp,如何在相遇、相識、相知中擦出火花,在家裝行業道德操守的堅守中對撞出精彩,在與行業不良潛規則開戰中守望相助,是推動劇情的核心要素。這對cp人物用誠信守諾的敬業態度,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每一位業主打造出溫馨的港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將心比心、心同此理是愛與誠信的潤滑劑,也是這部劇要表達的藝術訴求,這種溫暖的力量不單是追劇時的治癒,更是刺破鋼筋水泥淡漠城市的微光,帶給我們擁抱生活、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該劇對楊光、陳曦的情感戲刻畫,跳脫了常見的偶遇、巧合橋段,少了些套路的矯情,多了些自發的真情實感,始終將兩人情愫的萌發、生長置於主線敘事推進中,冷傲的陳曦正是在與楊光的工作接觸中,逐漸被楊光人性中的良善和利他的精神品格所打動。陳曦優渥的家庭背景、足夠優秀的個人能力,讓她對於愛情的尋求,已然超越了物質層面的門當戶對,而是為了尋求更高精神層面的情投意合。陳曦加入楊光團隊,提升了陽光裝修公司的設計能力與品牌號召力,同時,楊光也建議陳曦在諸如廚房、臥室、功能區的設計上,不能單純從審美角度出發,更要考慮業主生活的舒適度與便利性。楊光處世的中庸之道與陳曦的嫉惡如仇,形成鮮明的人物性格反差,他們之間性格反差的具體行為又增強了戲劇衝突,該劇將男女主角情感與事業的敘事線相互交織,呈現一種相互正向賦能的螺旋上升之勢,打破了行業劇常常出現的架空行業、情感懸浮的魔咒。

在藝術創作中,一味追求人物不切實際的光環和高調,容易使人物產生不食人間煙火的疏離感。電視劇《新居之約》對男主楊光的形象塑造就令人信服。一方面,楊光作為已故師傅的養子,對師母孝順有加,供養師母女兒讀大學,對公司員工視同家人,為福根叔接下爛尾裝修活,還承擔了其為打賞網紅私自挪用的十萬工程款;幫業主追回以次充好的裝修材料款……在他身上閃現的是孝悌友善、仁義忠信的中華美德。另一方面,生活節儉的楊光,也會西裝革履包裝自己去見客戶,會給提供工程的贏家裝修公司經理送禮,會和小區物業拉拉關係。這些在孤傲高冷的設計師陳曦眼裡,一如裝修施工中的以次充好、偷梁換柱一樣不可容忍,但在楊光眼裡,卻是他與團隊在不違背職業操守下謀求生存的無奈妥協。楊光的中庸之道為何對於人物本身沒有產生反噬效果,就在於其人物塑造源自生活。楊光所守的中庸之道不是毫無原則,他守的是中正致和的良善之道。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用《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方可詮釋楊光公司為何能形成磁場般的聚能效應而不斷發展壯大。

從現實觀照意義層面來看,該劇不僅從家裝行業的良莠不齊以及行業潛規則的角度去揭示剖析,同時,我們從陽光裝修公司人員構成來看,有陳曦這樣高學歷的大牌設計師,有楊光這樣的小微公司創業者,有懷揣高考夢想暫時棲身的青年,當然更多的是背負養家重擔的普通打工者。可以說,其海納百川的人員構成,沒有幾個行業可以做到。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恰恰是這些數量龐大的小微民營企業公司,解決了中國巨大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解決了大量的社會就業壓力。裝修行業的問題,一如大禹治水,亦疏不宜堵,它更需要政府和主管部門通過一系列政策法規去規範完善,需要行業內部自律準則下「良幣驅逐劣幣」的內生動力。假如我們從這兩方面去疏導解決,那麼保護的不僅是千萬裝修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其行業自身也能進入良性發展軌道。我想,這也正是該劇在輕喜劇風格包裹下,帶給我們的更深的現實思考。

(電視劇管理處供稿)

作者高小立系《文藝報》藝術部主任、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文藝評論專家庫專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