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山:「TOD複合+」推動未來城市空間重塑

國際設計 發佈 2022-05-22T10:49:01.806218+00:00

近年來,伴隨著軌道交通的持續建設和城市的不斷擴張,城市空間的集約化發展需求日趨強烈,TOD成為眾多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重點。


近年來,伴隨著軌道交通的持續建設和城市的不斷擴張,城市空間的集約化發展需求日趨強烈,TOD成為眾多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重點。近日,一場
TOD重塑城市空間論壇在線上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多位知名高校與業界專家,對如何以TOD為驅動打破空間壁壘,通過規劃設計重塑城市空間新格局,進行了深入研討和對話。


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教授、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夏海山教授的演講題目為《「TOD複合+」推動未來城市空間重塑》,提出以人本化、生態化、數位化為價值導向,以和睦共治、綠色集約、智慧共享為基本內涵,打造具有歸屬感、舒適感和未來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未來城市「微中心」與TOD的結合,根據功能混合類型不同,主要有居住綜合開發模式、商業綜合開發模式、綜合集成開發模式和站城一體的緊湊開發模式。


夏海山教授


未來城市與TOD——「量」與「質」、

「現在」與「未來」


TOD的發展經過好幾輪的疊代,已經成為各個城市拉動新一輪發展的引擎。未來TOD的建設,已經從各個城市裡程數和建設效率「量」的比拼,發展到城市實力與形象「質」的比拼。

究竟什麼樣的TOD建設可以推動城市的高品質發展?所謂未來城市的「高品質」發展,是建立在「雙碳目標」、「信息網絡」和「美好生活」基礎上的。軌道在給城市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問題,其中就包括軌道建設給城市帶來的負債。


面對未來發展的思維方式


新型城鎮化正經歷著「智慧化、低碳化、人本化」的深度變革,新技術革命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催生了資訊時代的思維革命,TOD也隨著城市空間的重塑向「數位化、低碳化和人本化」轉化。

1.大數據的聯繫思維帶來TOD的網絡化:大數據的聯繫思維使人們多維度地深層關注人的行為需求成為可能,同時數據技術也為揭示人的行為規律提供支撐。

2.低碳思維帶來TOD的低碳化:當前軌道交通站城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是否能夠真正解決城市空間總量不足,並能有效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效率、提高城市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滿足人們的多樣性的需求?低碳思維的轉型催生了規劃對空間效率的探索——「軌道網絡與層級」,促動我們更深入地研究城市交通空間「網絡與流動」的空間效率。

3.高品質的系統思維帶來TOD人本化:人本的導向成為城市交通空間智慧發展的動力。人本思維的轉型催生了對空間魅力與活力的探索——軌道樞紐城、站街一體化,促動我們對人性化科學分析和文化價值的挖掘。

城市「微中心」與TOD的結合、未來社區建築與TOD的結合根據功能混合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綜合居住開發模式、商業綜合開發模式、綜合集成開發模式和站成一體的緊湊開發模式。


面對未來:TOD+什麼?


面對未來,TOD被賦予了很多新的目標,希望能夠幫助城市解決很多問題和困難。

1.全域性帶來網絡化。空間/空間網絡對於都市圈、城市群發展具有很強的支撐意義,從交通上看,網絡化會提高交通的社會公平性與空間效率。

傳統的TOD發展模式是以「中心」為特徵,而網絡化的發展實現從「中心地」到「中心流」的轉變,實現以「流」為特徵的城市空間發展結構。

網絡化空間發展的核心是「系統」,「系統」的關鍵是「節點」與「末梢」,效率核心的「流動」與「通達」。在交通網絡中,最重要的是末梢,它是城市活力獲取的基礎。在TOD中,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人到達以後,和這個城市肌理的對接。

北京正在進行「微中心」的建設,實際上是以市郊鐵路帶動新一輪城市的發展,「微中心」就是網絡效能的基底和活力城市之源。

2.高效能提高流動性。城市不是孤立發展的,流動性是城市活力的保障。如果說「網絡」是骨架,那麼「流動」就是血脈,是支撐都市圈、城市群協同健康發展的基礎。通過對流空間背景下城市網絡的研究,通常將「流」作為城市間關係數據,反映城市間的抽象聯繫,其變化的實質就是勞動力、資本、信息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流動與重組。

以上海大都市圈為例,從網絡結構上看,是中心放射型網絡結構,布局不均衡,網絡格局尚不完善而且圈層結構也還不明顯。在上海市中心城及周邊形成約1250平方千米的集中建設區範圍,軌道交通呈現內密外疏、中心放射的線網格局。從網絡功能層次來看,上海軌道交通網絡中市域快線比例偏低、級配有待優化。從網絡服務範圍來看,對於新城內部、主城片區及中心城局部地區的服務有待提升。

上海大都市圈


東京軌道

東京基於JR山手線的環狀通勤廊道,形成了「內網外放射狀」的軌道交通網絡結構。目前東京站鄰近區域,和池袋、澀谷、新宿站形成了較為明顯的「一主三副」城市中心結構。從網絡層次上,在23區內形成了三個體系的網絡層級。

相比東京,北京的高鐵網絡有7個高鐵站,實現了周邊的15-30分鐘可達性,但缺少網絡層級的、整體空間格局上的效能考慮。

北京的軌道交通

3.多層次帶來互聯互通。「流動性」在不同層級軌道交通「網絡」中的互聯互通是高效低碳的基礎。之前我們更關注樞紐的單個空間和以站點輻射的點狀能量波,實際上樞紐之間也存在網絡化的關係,更重要的是通過網絡把樞紐連接起來。

目前鐵路公交化運營的組織模式包括站前廣場、停車、檢票和站廳,還適應不了公交化高密度、高速度、小編組的鐵路公交化運營模式,可以通過增加一卡通等票制設置自由的乘車席位、簡化現有的檢票程序;採用站台候車的模式縮短候車時間,提高車輛運轉效率。


歐洲站廳模式 城市共享空間



案例研究:軌道網絡中的天津西站樞紐空間定位



天津西站是天津四個高鐵樞紐之一,是可以做到公交化運營的。天津城市中心區的軌道特徵呈三足鼎立形勢,地鐵鐵路呈現出以天津站為中心的放射狀。天津西站南面服務範圍較廣,西北方向的服務範圍有待發展。軌道交通對商業溢價、商業活力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