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戰陳友諒時,劉伯溫觀星象後急喊6字:難星過,急更舟

趣史微視頻 發佈 2022-05-22T11:17:24.905880+00:00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其神機妙算之術讓人敬佩不已,尤其是決定生死的戰役鄱陽湖之戰。面對陳友諒 60萬大軍,朱元璋的20萬大軍難以匹敵,朱元璋本人更是差點被大炮轟炸而死,幸好劉伯溫及時觀測星象,喊出六個大字,這才讓朱元璋死裡逃生。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其神機妙算之術讓人敬佩不已,尤其是決定生死的戰役鄱陽湖之戰。

面對陳友諒 60萬大軍,朱元璋的20萬大軍難以匹敵,朱元璋本人更是差點被大炮轟炸而死,幸好劉伯溫及時觀測星象,喊出六個大字,這才讓朱元璋死裡逃生。

那麼,這一切都是怎麼回事呢?劉伯溫到底有多神奇?又為何在大明建立後不被重用,甚至被毒死?


一、朱元璋騰勢崛起

元朝末年,官僚腐敗墮落,百姓遭受壓迫,再加上天災人禍不斷,整個中原大地餓殍千里、哀鴻遍野,農民起義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因當時蒙古統治者在北方勢力仍然牢固,因而揭竿而起的起義軍多為長江流域一帶,而這一期間也湧現出眾多梟雄,相互間為爭奪地盤而展開長期的功伐混戰,並很快形成以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方國珍為首的割據勢力。

這些梟雄中,張士誠占據東吳,自和元蒙水軍一戰後,就此投靠元軍,成為元蒙統治者的走狗,此人胸無大志、安逸享樂,自然是無法問鼎中原;方國珍更是固步自封,占據浙東偏安一隅,根本不是朱元璋對手。

因此,能夠一統中原的梟雄只剩下朱元璋、陳友諒兩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實力強橫且野心勃勃,不過在鄱陽湖一戰前,陳友諒是勢力最為強大的義軍,占據江、楚兩地,其兵力強橫,就連朱元璋也只能避其鋒芒。

陳友諒出身其實並不是太好,自小跟著父親打魚,讀了幾年私塾,後又練就了一身好體格。1355年,起義軍首領徐壽輝攻占沔陽,出任元朝小吏的陳友諒看到希望,加入徐壽輝的紅巾軍。

很快,陳友諒就憑著諸多戰功拜為元帥,後又殺了上司倪文俊奪取兵權,勢力開始擴大,並不斷攻占城池,引來了「天完皇帝」徐壽輝的不滿。

徐壽輝認為此人不能留,想要伺機將其除去,但陳友諒先一步出手,殺了徐壽輝,自立為大漢皇帝,並占據江西、湖廣等大片富庶之地,屯兵八十餘萬,且手下擁有張必先、鄒普勝等猛將,可謂是無人能敵。

在陳友諒勢力逐步擴大的同時,朱元璋也在不斷做大做強。特別是1356年,張士誠和元軍鏖戰之時,朱元璋趁機背後出擊,兵分三路攻占張士誠的集慶,並改集慶為應天,就此朱元璋也開始嶄露頭角。

面對張士誠和陳友諒這兩個對手,朱元璋並沒有先消滅勢力偏弱的張士誠,反而是聽從劉伯溫「先漢後周」的計謀,想要攻占天下,那必先攻打陳友諒。

朱元璋分析後認為,如果先攻打張士誠,陳友諒必然會背後夾擊,對我軍必然不利;如果攻打陳友諒,張士誠此人安逸享樂,只會作壁上觀,我軍反而有更大贏面。

就此,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大戰正式開啟,雙方在安慶、太平、池州等地激戰,但朱元璋屢屢戰敗,最後利用親信康茂才詐降,這才贏得龍灣之戰的勝利。

龍灣大捷後,朱元璋陸續吞併大片地盤,其軍隊實力也增長至20萬兵馬,但相比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來說仍然偏弱,朱元璋沒有同陳大決戰的底氣。

1363年,張士誠進攻安豐,意圖劫走小明王韓林兒,韓林兒在危急時刻向朱元璋求救,儘管劉伯溫等人強烈反對,但因韓林兒名義上仍是朱元璋的「皇帝」,朱只能派出大軍援馳安豐。

果不其然,朱元璋剛率部離開,陳友諒就發起了「洪都之戰」,這場戰爭是陳友諒最後的榮光,也是其失敗的開始。

洪都(今南昌)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此時洪都內只有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兩萬守軍,陳友諒認為拿下洪都輕而易舉。

與此同時,接到消息的朱元璋得知後大驚失色,但他下令要求朱文正固守洪都100天,這只是朱元璋隨口一說,並沒有抱太大希望,沒想「紈絝子弟」朱文正竟然真的做到了。

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展現出自己驚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得易攻難守的洪都宛如固若金湯, 足足堅守了85天。

就在這時,朱元璋已大敗張士誠,成功救下小明王韓林兒,並率部趕往洪都。陳友諒聽聞後,連忙下令撤軍,屯兵鄱陽湖上,迎戰朱元璋,就此一場空前的大戰即刻打響。

儘管陳友諒損兵折將、士氣大跌,可仍然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鄱陽湖之戰中可謂是打得難捨難分、異常激烈,朱元璋本人更是兩次生死一線天。

但他在謀士劉伯溫的輔助下一戰定乾坤,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就此,朱元璋「走蛟化龍」,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

那麼,劉伯溫到底有何奇妙之處?

二、劉伯溫嶄露頭角

劉伯溫本名劉基,1311年出生於浙江青田,其天資聰穎、過目不忘,12歲時就已考中秀才,被人贊為「神童」。23歲時,劉基赴京趕考,一舉高中進士。

儘管劉基年紀輕輕就已高中,但因當時統治者對漢人偏見,劉基並未得到封賞,直到3年後才被任命為高安縣丞。

就此,劉基走上仕途之路,但他的仕途坎坷,先後3次辭官。第三次辭官後他就此返鄉,不再過問政事,期間寫下《郁離子》一書。

不過,自朱元璋占據應天后,遭受張士誠、陳友諒以及元軍的挾持夾擊,且小明王韓林兒也對其不太信任。朱元璋知道,想要問鼎天下,那就需要謀士輔助,他開始廣招人才。

期間,有人向朱元璋推薦謀士劉基,並稱其有諸葛亮之才,讓其好好把握。朱元璋聽聞,立馬派人邀請其出山。

然而,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劉基,自然是「不伺二主」,對於朱元璋的拉攏選擇拒絕。然而,求賢若渴的朱元璋並沒有放棄,他又派出孫炎前往。

朱元璋之所以再三邀請劉基出山,還因劉基是「浙東四先生」之一,也是元朝有名的術士。而因有當過和尚的經歷,朱元璋本人比較迷信,尤其深信「星相學」,因而才極力拉攏劉基。

在孫炎的利誘威逼之下,劉基這才不情願的出山。可當他見到朱元璋本人後,立馬被其相貌所吸引,認定他有帝王之相,開始全心全意為其輔佐。

對於朱元璋來說,他更傾向於劉伯溫的占卜能力,每次大戰前都會先讓其占卜。

如徐達、常遇春征討陳友諒時,劉伯溫就提前占卜,其結果是「昨觀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後,此師勝之兆。」

然而,朱元璋聽了後心仍然不踏實,要求劉伯溫再重新占卜。劉基說道:「吾亦夜觀天象,正如爾言。」

1365年6月,朱元璋派大將朱亮祖南下攻打陳友定,為確保此戰勝利,他又讓浙東守將胡深協助,兩人強強聯手很快拿下建陽、崇安。

見陳友定大軍如此羸弱,朱亮祖也生出一絲懈怠之心,決定孤軍深入剷除大敵。胡深極力阻止,但沒能勸服,只能聽從軍令前往,結果在建寧之戰中中了埋伏而死。

對於胡深大將之死,人在應天的劉基已提前預判,他對朱元璋道:「日中有一黑子,東南當失一大將。」

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對劉基占卜的功勞大讚一番:「從朕於群雄未定之秋,居則匡輔治道,動則仰觀天象……指示三軍,往無不克。」

三、卓越的軍事謀略

可見,劉伯溫在占卜觀天象方面確實有其才能,但他本人不僅精通天文地理、奇門遁甲,更是深諳兵法韜略,且也不願意當一個謀士,更希望在軍事上有一番建樹。

不過很快,劉伯溫就在「龍江大戰」中嶄露頭角,洞察戰場形勢,制定出色戰略,為此戰勝利立了大功。而「龍灣之戰」中,劉基更是真正讓朱元璋折服。

公元1360年,陳友諒自立為大漢皇帝,朱元璋已成為他一統天下的最大敵人,他沿江而下,輕鬆攻克太平,應天就此失去屏障,裸露在陳友諒大軍之下。

一時間,應天城內人心惶惶,不少大臣憂心不已,就連朱元璋本人也陷入恐慌中。此時的陳友諒兵力強盛,軍艦宛如三層樓之高,且火炮充足,反觀朱元璋都是漁船,根本無法和其一敵。

朱元璋立馬召集大臣,希望群臣能夠給出應敵之法。但大臣們的建議無非就是投降或逃亡, 唯有劉伯溫鎮靜自若。

朱元璋見他胸有成竹,問道:「先生,你有什麼良策?」

劉基說道:「漢軍孤軍深入,我們無需害怕,只要誘敵深入,派兵伏擊,那就可輕鬆贏取勝利。」

正是劉基此言,讓朱元璋再次振作起來,他聽取其建議,派雙面間諜康茂才寫信詐降,引誘漢軍來到狹窄的龍灣水域。

與此同時,朱元璋將駐守龍灣的守軍撤離,且命令徐達、常遇春等猛將在附近埋伏。

驕兵自傲的陳友諒果然上當,率領大軍來到龍灣水域,暗中埋伏的軍隊在朱元璋指揮下分五路圍攻,大獲全勝。

此戰中,朱元璋殲敵2萬多人、俘虜7000多人,且繳獲了100多艘高大軍艦,為後面鄱陽湖決戰贏得了資本。

儘管龍灣大戰中,劉伯溫並沒有上陣殺敵,可他的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之功為此戰勝利奠定基礎。如不然,朱元璋大軍或許只有逃離的份了。

這之後,朱元璋對劉基更為重用,每次作戰都會聽取他的意見。

龍灣戰爭後,朱元璋趁機將太平收復其中,而想要擴大勢力,那勢必要攻打安慶。但因陳友諒在安慶屯兵十萬,其兵力雄厚,朱元璋不確定能不能拿下,可劉基主張必須攻打安慶。

朱元璋立馬派兵攻打,可接連數日也沒有將安慶拿下。此時劉基又建議朱元璋放棄安慶,趁虛而入,集中兵力攻打江州。

朱元璋意會,立馬率軍攻打陳友諒老巢江州,打得陳友諒措手不及,只能逃亡武昌。就此,朱元璋輕鬆拿下江州、安慶,其勢力再次擴大。

此戰中,劉伯溫「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為朱元璋勢力根植江西立下大功。

不過要說劉伯溫最大的貢獻,還要屬鄱陽湖之戰,此戰中他展現出其觀天象、軍事謀略的過人本領,且還救了朱元璋一命。

四、喊出6字救下朱元璋

鄱陽湖大戰前,朱元璋就先一步率軍封鎖入江口,斷了陳友諒大軍的逃亡之路以及補給供應,緊接著又率兵占領武陽渡,從而堵住漢軍的出路,實現對其的外部包圍。

顯然,朱元璋為了和陳友諒決戰,早已將漢軍的底細和弱點摸清,旨在和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

儘管在洪都血戰中損失慘重,可漢軍實力仍不能小覷,尤其是陳友諒水軍擁有著豪華艦隊,其船隻「混江龍」長為50米、寬為6.6米、高為10米,朱元璋的小漁船就顯得勢單力薄。

不過,朱元璋利用小漁船的機動性優勢,配合火槍、火炮、火箭以及弓弩對「混江龍」展開了圍攻。

徐達、常遇春、丁普郎等大將帶頭衝鋒,利用靈活戰術左右攻進,但其戰況仍不理想,陳友諒借著巨艦優勢,改用遠攻戰術,接連摧毀敵軍幾十艘戰船。

一時間,鄱陽湖炮火連天,巨浪翻滾,湖面上飄著眾多屍體和哀嚎的傷兵。只一天時間,朱元璋就損失21名大將。

就連朱元璋本人乘坐的戰艦也被包圍,關鍵時刻大將韓成身穿朱元璋錦袍,跳入水中吸引敵人注意,為救朱元璋贏得時間。而後,常遇春又一箭射中敵軍,這才讓朱元璋成功脫險。

眼看金陵水師損失慘重,朱元璋十分著急,詢問劉伯溫有何良計。劉基就當下局勢進行了分析,建議出兵搶奪鄱陽湖周邊5縣縣城的糧食,陳友諒60萬大軍對糧食消耗巨大,一旦糧草短缺必然軍心大亂。

果然如劉伯溫所言,陳友諒的軍隊遲遲沒能拿下朱元璋,很快就陷入糧草短缺中,只能派兵去周邊搶奪糧食,但朱元璋早派出一路大軍埋伏於此,並將其一網打盡。

接下來三天,因兩軍戰況都不樂觀,彼此心照不宣的對峙休整。第四天,朱元璋再次率領水師出戰,然而當靠近漢軍艦隊時,眾將這才發現,漢軍多艘軍艦已被鐵索牢牢捆住,形成一艘巨大的軍艦。

原來,陳友諒此舉正是為了避免金陵水師利用機動性靈活優勢四處穿插,這才用上「連環陣」,組成無敵船陣,一旦金陵水師艦隊進入陣中,那就會遭受漢軍水師多方面圍攻。

漢軍這一計策讓朱元璋直接傻眼,金陵水師只能被迫正面和其對攻,但因船小,其火力進攻根本無法對漢軍起到太大傷害。反而,漢軍居高臨下,對金陵水師造成巨大傷害,不斷有士兵落水。

期間,朱元璋也差點被一炮轟死,《明史紀事本末》就記載了這件事:太祖亦驚起回顧,但見基雙手揮之曰:「難星過,急更舟!」

太祖如言入他舟,坐未定,舊所御舟以炮碎矣。

意思是,朱元璋指揮水師和漢軍作戰,雙方從辰時激戰到巳時。

突然間,劉基看到一顆「難星」從上空划過,立馬對朱元璋喊道:「難星過,急更舟!」

朱元璋聽聞後急忙跳到新船上,而他剛上了另一艘船,原來的船就被漢軍火炮擊沉,朱見狀後怕不已,若不是劉伯溫喊出六個大字,自己豈不是已命喪黃泉?

五、奇謀百出瓦解漢軍

眼看戰船、士兵損失過多,朱元璋內心急切不已,他只好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劉基提議道:「敵人船隻太大,且已形成巨陣,只能以火攻瓦解敵人。」

朱元璋想起三國時諸葛亮「草船借箭」,不禁對劉基連連讚許,畢竟陳友諒巨艦雖用鐵索捆綁,可靈活性差,火攻戰術必然有奇效。

很快,朱元璋就組建七艘敢死艦隊,並在船上裝滿蘆葦以及火藥,欲讓敢死艦隊沖入敵人陣營,點燃敵人軍艦。

不過朱元璋看著平靜如水的湖面,頓時搖搖頭,沒有東風,該如何施展火攻?

原來,陳友諒早在組建連環巨艦時,就已派謀士算過風向,得知接下來幾天都是刮西風,這才大膽用鐵索捆住巨艦。

看著朱元璋垂頭喪氣,劉基神秘說道:「主公,不出半個時辰必刮東北風,請做好準備。」說完後,劉基又看了看天空,摸了摸湖水。

李善長譏笑道:「今天晴空萬里,你以為你是諸葛亮,能借來東風?如果延誤戰機,那可是死罪一條。」

劉伯溫笑道:「既然如此,那就燒上兩炷香,如果到時候沒有刮東風,劉某自甘受死。」

沒想,兩炷香燒完後,湖面果然起了波紋,不一會兒風就變大,且正是東北風。朱元璋大為驚喜,連忙下令讓敢死艦隊出發,朝著漢軍船陣急奔而去。

很快,七艘火船撞上漢軍巨艦,在風勢作用下,火越燒越大,很快就使得漢軍數百隻軍艦陷入火海中,無數士兵跳入湖中逃亡。

金陵水師士氣大振,隨即展開猛烈的反攻。一時間,漢軍如鳥獸散、潰不成軍,而陳友諒本人只能率領折損過半的艦隊撤離鄱陽湖西岸。

不過朱元璋軍隊損失也不小,大將昌文貴、李信、劉義又、王勝等陸續陣亡。就此,兩軍再次對峙。

劉基提議道:「主公,依我見,陳友諒必然會伺機衝進長江,撤離老巢。接下來,我軍只要撤至湖口,將陳友諒困在鄱陽湖中,來個圍而不攻、瓮中捉鱉之術,漢軍必敗。」

就這樣,陳友諒大軍被困在鄱陽湖一個多月,士氣早已大跌。儘管朱元璋大軍仍沒能在戰場上力壓一頭,但後勤補給上贏得先機。

最後幾天,漢軍糧草殆盡,只能孤注一擲,不計損傷冒死突圍,雙方打響最後一戰「湖口之戰」,陳友諒親自指揮突圍,但卻在混亂中被亂箭射中身亡,其大軍土崩瓦解,紛紛投靠朱元璋。

鄱陽湖之戰是朱元璋一統中原的關鍵性戰役,其意義等同於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就此江南再無朱元璋敵手。

而劉伯溫因在鄱陽湖之戰中奇謀百出,算無遺策,讓朱元璋不得不感慨:「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

六、結局悲慘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劉伯溫再次發揮其治國謀略,他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如建立法制、處理冤案、嚴明軍紀等,這些建議均有重大成效,不僅穩定了社會,也讓朱元璋坐穩皇位。

洪武三年,朱元璋對開國功勳論功行賞,文臣李善長被列為第一公爵,徐達等猛將位列其後,而運籌帷幄、神鬼莫測的劉伯溫卻只被封為誠意伯,連個侯爵都沒混上。

作為朱元璋的「智囊」,劉基足以稱得上大明第一文臣,但他卻只能居於功臣之末,歸根結底還在於他是元朝舊臣,遭到了朱元璋打壓。

儘管如此,劉伯溫並不介意,反而一心一意當好自己的御史中丞一職。

只不過,他在就任期間執法嚴明,嫉惡如仇,剛正不阿,結果得罪了太多同僚,就連百官之首李善長也不例外。

原來,李善長有個親信李彬,因貪污受賄被劉基依法懲辦,李善長多次為其求情,但劉基依舊堅持問罪,且依法公開將其斬殺,但此舉徹底得罪李善長以及其背後的淮西集團。

為了報復劉伯溫,李善長組織了眾多黨羽對其彈劾,使得劉基遭文武百官群而攻之。而朱元璋本身性格就十分猜忌,因而也開始打壓劉基。

無奈之下,洪武四年,劉伯溫無奈還鄉,儘管他已遠離政治,儘量避開政治風暴。可作為浙東集團的代表性人物,朱元璋仍然忌憚不已,特別是胡惟庸的指責和謾罵,讓劉基在太祖心中的形象繼續惡化。

1375年正月,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得知後,立馬讓胡惟庸率御醫探望,劉基服用藥物後病情反而惡化,不久後就駕鶴西去,享年65歲。

在民間看來,劉基死於胡惟庸慢性毒藥之手,再加上朱元璋本就知道兩人矛盾頗深,因而很多人也認為,胡惟庸此舉或是朱元璋授意。後來,劉基的2個兒子也遭到清洗,足以見得朱元璋用心毒惡。

劉基儘管有經天緯地、神機妙算之才,鞠躬盡瘁輔佐朱元璋一統天下,可正因太出色,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結果沒能善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