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更名20年:維護貼心話語,為夢想發聲

中國作家網 發佈 2022-05-22T11:20:23.305789+00:00

20年,從初創時的寥寥數人到現在近30人的團隊,一代代網站人傾注了自己的時間、青春、汗水、才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新聞觀為指導,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致力於打造「匯聚最多作家信息、傳遞最強作家聲音、展示最美文學魅力」的文學網絡平台,才有了如今這樣一個年華正好的「青年」:有活力、愛探索,不懼挑戰,勇於嘗試。

2022年4月,中國作家網迎來更名20周年。

2002年4月,經中國作家協會黨組研究決定,將此前的「今日作家國際網際網路」網站正式更名為「中國作家網」(網址:www.chinawriter.com.cn)。

20年,從初創時的寥寥數人到現在近30人的團隊,一代代網站人傾注了自己的時間、青春、汗水、才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新聞觀為指導,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致力於打造「匯聚最多作家信息、傳遞最強作家聲音、展示最美文學魅力」的文學網絡平台,才有了如今這樣一個年華正好的「青年」:有活力、愛探索,不懼挑戰,勇於嘗試。

值此中國作家網更名20周年之際,網站邀約作家、評論家、編輯、記者等文學界師友一起,回顧過往,展望未來,將文學的初心與活力,凝聚為網站發展與所有文學愛好者前行的精神燈塔。

「本周之星」特邀點評

符力:回到貼心話語的正道上

從去年初開始,我有幸參與中國作家網「本周之星」詩歌作品的點評,讀到了編輯們接連推選的優秀作品,還從中吸收了一些營養。這樣的經歷,無從預知,卻也是偶然中帶有的千百分之一的必然。這必然,在於我從初中開始走近詩歌,「聰明反被聰明誤」了大半生,居然不怨恨詩歌,反而生發了「相看兩不厭」的感覺,還從事詩歌編輯、傳播等相關工作。我讀到的「本周之星」詩作當中,不存在「口水化」的羞辱漢語和漢語詩歌的篇什,也少見在繁複蕪雜詞彙中空轉的、讀來不知所云的作品。由此,我想,一方面可能是當前詩歌作者受到的「口語寫作」詩觀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應是編輯們審稿、評選等工作堅持純正端莊的詩歌品位和溫柔敦厚的傳統「詩」教。從創作的角度來看,文學存在的意義在於幫助作者吐露心聲。真善美、假醜惡,都是創作者的心聲。毫無疑問,讀者會擁抱真善美,擯棄假醜惡;編輯在審稿過程中也會淘汰那些堆砌詞彙、無關身心痛癢的矯揉造作之物。在這裡,應該看到的是:詩歌中矯揉造作、假大空的那部分,一些是作者有意為之,一些是作者對自己的表達缺乏準確的認知所致。比如,「本周之星」作品中有這樣的一句:「我取下我的心臟,貼成郵票/遙寄。」這樣的表達,理解為「掏心掏肺」或「傾盡一切」,都接近作者的用意,而作者可能沒意識到:這在主觀情理上說得通,客觀事實上卻斷斷辦不到——文學最可貴的特質是「真」(包括題材上的「真」和藝術表現上的「真」)——拿辦不到的事來當真,那顯然是自欺欺人了。對此,明眼的讀者自是會一掃而過的,更談不上為之感動或共鳴了;而不可避免的是,對詩歌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有限的那部分讀者,即使不會被帶到邪門歪道上去,也會因此多走幾里彎路。

詩歌的表達,沒有定法。通向好詩的頂峰,方式多樣、方法無窮,但最基本的,是要做到真實與自然。詩歌是寫給人看的,也就是作者的話語是說給人聽的,不是說給飛禽走獸聽的。不管是什麼人,皆看重真實自然,虛偽造作必遭排斥——虛空花哨文字寫了一牛車,那也只能當廢物燒掉,害得烏煙滾滾瘴氣四散。因此,我們的詩歌創作,無論觀念認識多麼頑固,無論繞多遠,都要踏踏實實地回到貼心話語的正道上。

那麼,最基本的問題就來了:什麼叫「貼心話語」?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說理論,且拿最淺顯易讀的、傳誦久遠的傳統經典詩句做例子,一起體會。李白寫「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杜甫寫「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李煜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蘇軾寫「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此外,我們還可以抄錄不勝枚舉的國外詩歌名家的詩句來幫助理解:「我的身體裡沒有疼痛。/直起腰,我看見藍色的大海和白帆。」(米沃什《禮物》);「潮濕的暮色/帶給我一個聲音,我渴望的聲音,/我的父親回來了,他沒有死去。」(博爾赫斯《雨》);「他曾經是我的東,我的西,我的南,我的北,/我的工作天,我的休息日,/我的正午,我的夜半,我的話語,我的歌吟,/我以為愛可以不朽:我錯了。」(奧登《喪禮藍調》);「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葉芝《當你老了》);「我把左手的手套/戴在自己的右手上。」(阿赫瑪托娃《最後的歌吟》);「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築,/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在林蔭道上來回,/不安地遊蕩,當著落葉紛飛。」(里爾克《秋日》)……顯然,撇開理論不談,我們從上述詩人詩作就能觸摸到好詩的關鍵點了。

當然,對於高超的中國詩歌來說,做到「貼心話語」,還遠遠不夠,但應該明白,這一點對初學和上升階段的詩人特別重要。「貼心話語」,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把一個人的肉身和心靈真真切切地貼著現實生活,抒寫讓人感覺得到體溫、聽得清呼吸的文字。這樣的文字,必然關乎生活細節,而無數的生活細節就像午夜星辰,構成光明和黑暗同在的銀河。那銀河,便是布在天上的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

我想,貼心話語,能讓人獲得作為寫作者本身的尊嚴,也當然能維護漢語的尊嚴、詩歌的尊嚴,以及中國文學的尊嚴。

「本周之星」作者

西厙:感恩書

如果說在過去的一年尚有什麼值得安慰的寫作成績的話,那麼獲評中國作家網「本周之星」和年度「文學之星」二等獎,肯定是其中之一了。近年來在詩歌創作上也算是有一些小小收穫,作品多見諸《詩刊》《星星》《詩潮》、文學報等報刊,而中國作家網的「本周之星」和年度獎,則給我帶來不小的驚喜和榮譽感,也給了我莫大的信心和歸屬感。

在寫作上我一直是個缺乏自信的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算起,我的寫作生涯不算短,但成功並沒有早早地到來,相反,無數次的失敗陪伴了我孤獨的寫作歷程,同時陪伴我的,是深深的挫敗感和沮喪。在這個過程中,那怕再小的一點偶然的成功都會給予我寫下去的動力,在別人看來再微不足道的一次肯定都會賦予我繼續追求繆斯女神的勇氣。我很慶幸沒有氣餒和半途而廢,我感激那些認可、鼓勵、幫助、提攜我的師友和平台。對於中國作家網,更抱有一份深深的感恩。

我在中國作家網的註冊時間並不長,但是就在這不長的兩年時間裡,我充分感受到了這個平台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也感受到了編輯老師的責任心和敬業心。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還有一個如此貼心服務引領作者的專業文學平台,還有一批如此專注於文學事業,甘為普通作者做嫁衣的老師,真是作者們莫大的福分和榮幸!中國作家網就像一座文學的燈塔,用一束照徹天際的光吸引著萬千追尋文學聖殿的心。萬千尚在尋找方向的夜航者匯聚於此,以文會友,以詩聚心,接受文學的給養,重整啟航的風帆。

對我來說,追求世俗意義上的文學成功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葆有一顆初心,不斷求索和超越自我,寫出真正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並把繼續體驗寫作的苦樂作為與作品同等重要的人生追求,讓寫作更純粹,更回歸「詩言志」「賦比興」和「興觀群怨」的偉大傳統,更專注於感性與智性相統一的詩歌理想,在完成詩歌的同時不斷完成自我——把自己當作一首詩來「寫」,直至作為一個人獲得文學或詩歌意義上的成立。與此同時,我也有清醒的自我認知。不可能成為一個所謂的「大」詩人,那就一門心思做我的「小」詩人——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在這個過程中,對「大詩人」的高山仰止仍然是需要的,取法乎上的學習仍然是需要的,但是開出自己的「花」來,用詩歌完成自己獨特的生命註腳,更是我作為「我」的生命需要。

近年來我已經完成部分以「寫生課」為總題的系列組詩,最近斷斷續續在寫的有這個系列的人物「寫生」部分。這是我詩歌寫作轉向更廣闊的自然和社會視域的一次嘗試,目前仍然處在一個進行時狀態。新冠疫情以來,我也寫了不少以疫情為背景的「干預」詩,包括新詩、舊詩和散文詩三類不同的詩體。順便說一下,我希望在這三類詩體上都能有所建樹,並藉此完成詩歌的自我互文。作為完成自我詩歌生命的一種並非野心的野心,我願意為此耗盡心力。我也在嘗試寫作一些閱讀隨筆性質的文字,尚不成氣候。希望能一直在中國作家網的引領和持續助力之下,跑完我的文學歷程。

「本周之星」作者

扎西才讓:我發聲,在您的平台!

人一出生,就開始發聲。等有了鮮明的見解和主張,就更喜歡發聲了。這時,得有適合於自己發聲的平台,於是,各種平台應時而生,也應勢而出。講台、主席台、發言席,是平台,報紙、雜誌、網站,也是平台。這些平台出現後,各色人蜂擁而至,相繼登台,開始發聲。有的為集體發聲,有的為個人發聲,有的為動植物發聲,有的為環境發聲,有的為人類的夢想發聲。不管誰發聲,不管聽眾多寡,不管是否有回聲,在特定的平台上發聲,本身就是一種合作、一種支持、一種承諾。

中國作家網,於我而言,就是我發聲的好平台。

從1992年始,我就開始了寫作。起初,是自言自語,自問自答。後來,我想把我對這世界的種種想法告訴給更多的人,於是選擇給報刊投稿。再後來,我成長為作家,在報刊和網站上露面和發聲的機會多起來。現在,我已成為中國作家協會諸多會員中的一員,發聲時,有了更多的擔當與使命。

2020年1月,我在中國作家網註冊,開始了落戶於此、遨遊文海的生活。中國作家網的欄目設置比較多,內容非常豐富,尤其最令讀者稱道的,是文學名家多、文學資訊密、信息發布快、內容更新勤。想看哪一位的近作,想了解文壇近況,想知道當下思潮,一搜,就都有了。何況網站還時常有自己獨到的策劃,很是吸引讀者的眼球。先前,看報刊多,而今,看網頁多。手機在手,只要登錄中國作家網,古往今來、天南海北地漫遊,閱讀的快意,瀏覽的愜意,妙文的雅意,作家的筆意,源源不斷地湧現,時間就如那滔滔江水,緩緩逝去了。

當然,除了閱讀之外,我也喜歡在中國作家網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把發表過的作品,分享給看不見的讀者;有了新作,也「發表我的作品」,榮獲中國作家網2021年度「文學之星」二等獎的散文《他們》,就是這麼「嫁」出去的。《梵淨山》文學期刊又設置了「中國作家網·原創周星」專刊,專門選發「本周之星」的作品,在2022年第2期上,就選發了《他們》和范墩子的短評《〈他們〉:另一種「甘南敘述」》,同時還選發了小雪人的六首短詩及盧靜對詩歌的評論。

其實,選發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作品的還有《天津文學》《詩選刊》《散文選刊》《大江文藝》等刊物。我們發出的聲音,經中國作家網的投帖之舉,又有了新的平台,也有了更多回聲。因此,在這裡,我想說一聲:「感謝您——中國作家網!」

正是:

在您的平台,我發聲,聲聲真誠,

在您的近鄰,您投帖,帖帖感人!

「本周之星」作者

弋吾:活路與尊重

請允許,我以感謝的開場白,來完成這次雜談。

感謝中國作家網這片沃土,給每一顆無名的種子長成大樹的機會;感謝中國作家網這片牧場,讓更多野草擁有獨屬的精神家園;感謝中國作家網這片良田,以文字為食可以純淨靈魂。

很少能收到約稿信息,緊張激動在所難免。從本周之星說起吧。兩獲殊榮對於剛剛起步的詩歌初寫者的確是莫大的鼓勵。在這裡,誠謝盧靜、野水、范墩子及各位編輯老師,引流灌溉一株剛出土的芽苗。在我看來這無異於從深水中打撈,卵石也有了發光的機會,我把這稱之為活路,或者尊重。

春風一吹,就有了向上的信心。這是我第一次登上《文藝報》的感悟。在中國作家網寫詩,如同扶一個人登梯子。先起步再轉身,接著升或降都是美好的,看到的一切即是最好的安排,也是最美的風景。走到後來就交給登梯子的人。站著有臨空之美,下到實處有守土之美,整座江山都是自己的。至於直接落下去,也有墜崖之美。

這裡是一個大家庭,沒有門檻(當然我說的並不是作品質量),最基層的作者完全有機會看見更大的天空,完全可以被更多陽光照耀,溫暖是春天的懷抱,溫暖是詩歌之光。

說到詩歌,詩歌應是溪流,美得生動。我對詩歌的認識,不應該是人工湖,即使很美,也只是固定的美。寫詩應該如溪水一樣自然流淌,形狀成什麼都是美的,不該分流歸渠事先定下流向,應該把流水的生氣交給流水。

創作如同生命的車輪,詩歌創作也僅僅是車輪下一截時光。尊重它的自由,就是尊重生命,尊重最初的信仰,就像中國作家網尊重每一個願意向光而行的作者。

喜歡噴涌而出大於精雕細琢。有人說詩如玉需要細雕。我喜歡石頭,自然而成。真正的完美不是毫無瑕疵。你看溪流,怎樣淌都是美的,任何流向都由溪流本身決定。詩也一樣,正如溪流從地下長出來,萬流歸海。

詩歌創作的所悟因人而異,取決於眼前所見,取決於過去經歷,取決於思想中會生根發芽的籽種,取決於某種無意識的意識。我的所悟取決於對先哲的信仰,取決於對無限宇宙的探索,取決於對空間的未知。

單單就空間而言,在中國作家網寫詩,可以觸摸到春風的氣息,可以觸摸到陽光的溫懷,可以觸摸到蒲公英的翅膀。

一條「活路」,有感為記。

(點擊二維碼進入中國作家網首頁)

相關內容:

中國作家網更名20年:風雨同舟,曾經的網站人

中國作家網更名20年:原創頻道編輯感言

中國作家網更名20年:來自文學界的祝願(一)

中國作家網更名20周年:青春正揚帆 文學共成長

編輯:劉雅

二審:王楊

三審:陳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