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萬人被擊斃,59萬人被俘虜!遠東一戰,日本關東軍為何一敗塗地

方圓文史 發佈 2022-05-22T22:14:43.115971+00:00

1945年5月8日,德國宣布投降後,盟軍的作戰重心迅速東移,集中力量對付日本法西斯!事實上,早在雅爾達會議結束之初,蘇聯就擬定了向遠東地區增派兵力的計劃。

1945年5月8日,德國宣布投降後,盟軍的作戰重心迅速東移,集中力量對付日本法西斯!

事實上,早在雅爾達會議結束之初,蘇聯就擬定了向遠東地區增派兵力的計劃。

特別是《蘇日中立條約》被廢除後,史達林就立即下令增派指揮、參謀人員前往後貝加爾方面軍司令部、遠東方面軍和濱海部隊,準備對日作戰!

鑑於當前日本關東軍的艱難處境,蘇聯選在此時發動對日作戰,可以說是非常有利的,這將使他們在遠東地區獲得極大的利益。

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發動了二戰的最後一個戰役——「遠東戰役」。

本篇文章,文史君將分三個階段:戰役準備、戰役開始、戰役結束,來全面說一下這場戰役!

第一、大戰前的準備

納粹德國宣布投降後,日本的處境變得更加孤立,且長期的戰爭,使日本國力不支、民心動盪,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為了能爭取到體面的媾和,日軍大本營決定貫徹實施「全面收縮、本土決戰」的總戰略。

所謂「全面收縮」,就是對蘇聯採取「避戰求和」的方針,放棄中國東北、庫頁島、千島群島等地區。

而「本土決戰」,就是對美國採取「以戰求和」的政策,在日本本土作出與美國決戰的姿態,從而爭取在有利條件下與美國媾和並結束戰爭。

當然,如果蘇聯對日宣戰,那麼日軍大本營則決心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頑強抵抗,從而促使戰局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據統計:作為日軍主力的關東軍,擁有24個師另11個旅約70萬人的軍隊,以及偽滿軍隊等約20餘萬人。

此外,還有駐紮在朝鮮、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的第十七、第五方面軍。其在遠東地區的兵力,達百餘萬之眾!

除了兵力充足之外,日本關東軍還沿著偽滿、蘇聯與外蒙邊界構築了17個築壘地域。

每個築壘地域正面寬達20到100千米,縱深達40千米,約配備了8000個永備發射工事。

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戰事,日軍大本營決定以中國東北為基礎,結合華北、朝鮮和日本本土,形成一個所謂的「決戰體制」,繼續負隅頑抗!

當然了,日軍大本營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策,是有一定考慮的!

因為從整體戰略上來看,當時中國東北儼然已經成為了亞洲大陸上,日軍與本土聯繫的唯一通道,同時這也是日軍最後一個理想的屯兵區域。

日本島狹長難以迴旋,且本土的各個軍事基地,也都遭到了美軍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基本不可能憑藉本土自身的軍事力量抵抗美軍的進攻。

但中國東北則不同,此地區不僅處於美軍的活動半徑之外,而且其遼闊的地域還便於部隊機動,還有大片的山地森林可供隱蔽。

日軍在這裡的設施,足以容納60個步兵師,航空站和場地可同時停放6000架飛機。

只要保住東北,那麼日軍司令部就可以「從容不迫」地為前線訓練和補充兵員。

日軍大本營甚至還預想,萬一盟軍真的突破本土防線,那麼就將日本皇室和政府遷到東北,繼續頑抗。

日本人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除了他們在東北建立了穩固、強大的軍事設施,以及布置了充足的兵員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東北,是日軍賴以支持戰爭的最後一個工農業生產中心。

日本國內受戰爭的影響,其經濟已經瀕臨崩潰,本土的生產力在美國海空襲擊下大部分遭到破壞,但東北的生產能力卻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

換言之,如果日本本土被盟軍占領,那麼他們也可以憑藉東北為其續命。

據統計:當時東北年生產鐵250萬噸,鋼130萬噸,其軍工企業可提供百萬大軍所需要的大部分裝備;

此外,東北的農副產品的年產量,在日軍的大肆搜刮下,可以滿足10至12個陸軍兵團的需求!

所以,想要徹底消滅日本法西斯,其首要目標就是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

這樣才能切斷駐華日軍與本土的聯繫,撕裂日軍的防禦體系,摧毀其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

一旦目標達成,那麼日軍將因此喪失陸軍主力,而無法繼續進行大規模的陸地戰爭。

這樣一來,還可以與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海空作戰遙相呼應,從而將日本法西斯逼入絕境。

當然了,東北作為日本關東軍經營幾十年的「戰略要地」,想要將其攻破,也並非易事。

為此,蘇聯方面也作了一系列的準備!

當年6月,史達林下令在哈巴羅夫斯克設立遠東蘇軍司令部,由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出任總司令,並迅速從西線抽調大量兵力和物資器材到遠東地區。

遠東蘇軍總司令部下轄3個方面軍,即外貝加爾方面軍、遠東第一、第二方面軍,以及太平洋艦隊、阿穆爾河區艦隊等,共計11個合成集團軍、一個坦克軍、三個航空兵團和部分蒙軍,總兵力達174萬人之多。

從兵力和武器裝備上來說,蘇軍對盤踞在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其優勢還是相對比較大的。

在這樣的優勢條件之下,蘇軍決定從東、西兩個方向,對長春、瀋陽實施向心突擊,試圖一舉粉碎關東軍防線,迅速結束戰爭。

具體部署如下:

外貝加爾方面軍從蒙古東部實施主要突擊,以達到切斷關東軍和華北方面日軍聯繫之目的,從而分割圍殲關東軍的第三方面軍於長春、瀋陽地區。

遠東第一方面軍在太平洋艦隊的配合下,從濱海地區實施突擊,切斷關東軍與朝鮮的聯繫,從而將關東軍第一方面軍分割圍殲於牡丹江、敦化地區。

遠東第二方面軍則在阿穆爾河區艦隊的配合下,由北向南進行突擊,分割殲滅日軍第四集團軍。

除此之外,蘇軍司令部還命令第十六集團軍和堪察加駐軍等部,進入庫頁島和千島群島。

蘇軍太平洋艦隊,主要負責切斷關東軍與日本本土的聯繫,並在朝鮮北部沿海地區實施登陸。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開戰之前,無論是日本關東軍,還是遠東蘇軍,都做好了較為充足的準備。但最後鹿死誰手,還得看戰局如何發展!

第二、戰役正式打響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後,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170餘萬蘇軍,利用夜幕的掩護,悄悄在中蘇邊境展開!

9日凌晨時分,蘇軍突然從三個方向同時向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當日拂曉,蘇軍幾乎在所有方向跨過國界,強渡了額爾古納河、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分別從後貝加爾、黑龍江沿岸,以及濱海地區進入到中國東北境內,並迅速在長達5000公里的正面戰場,對關東軍展開了強有力的進攻。

與關東軍相比,蘇軍無論是在兵力上,還是武器裝備上,都占有壓倒性的優勢。

雖然關東軍在戰前已經做好了較為充足的準備,甚至一度還拉出要與蘇軍決一死戰的架勢,但關東軍預計的決戰時間並不是現在,而是1946年。

所以,這就導致他們不僅沒有偵察到蘇軍的真正實力,甚至連蘇聯對日宣戰的消息,也沒能提前收到。

面對蘇軍的強大攻勢,關東軍精心布設的防線很快就土崩瓦解,關東軍司令部更是急忙棄守長春,退到通化一帶。

此外,關東軍司令部還指令偽滿洲國皇帝溥儀也跟隨司令部退守到通化,企圖在此與蘇軍決戰。

然而,戰局的發展卻大大超出了關東軍司令部的預料!

號稱日軍主力的關東軍,在蘇軍的強勢打擊下,早已喪失了鬥志,官兵們只顧自己逃命,根本顧不上什麼軍人的榮譽。

所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原來設想的「通化大決戰」,最後演變成了一場「狩獵遊戲」。

蘇軍各個方面軍的行動都進展得很順利!

其中外貝加爾方面軍主力在突擊過程中,基本沒有遇到有力的抵抗,很快就越過了大興安嶺和戈壁沙漠。

特別是由克拉夫欽科上將指揮的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在大興安嶺的突擊行動更是取得了奇效,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已經推進到了東北中部地區。

對於蘇軍而言,戰局的發展非常順利,殲滅日本關東軍,不日就能實現。

8月10日,即開戰後的第二天,日軍大本營被迫下達命令,指示關東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放棄中國東北,退守朝鮮。

事實上,日軍大本營的這一決策是可取的,既然東北已經守不住,那就索性放棄,退守朝鮮,與駐朝鮮日軍合兵一處,說不定還能扳回一局。

但長期自詡為日軍「王牌」的關東軍,為了維護自己那所謂「皇軍之花」的臉面,果斷放棄了這一方案,繼續負隅頑抗,不肯投降。

日本關東軍的失敗已成定局,並非抵抗就能改變的!

戰役進行到15日,日本大本營就已經抵擋不住了。而這一天,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

既然日本大本營已經宣布投降,如果關東軍再繼續頑抗下去,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但驕橫的關東軍並沒有就此妥協,他們以「沒有收到日軍大本營的停戰命令」為藉口,繼續負隅頑抗。

到了17日,除了海拉爾、虎頭和東寧等少數築壘地域的殘餘日軍仍然在頑強抵抗外,其他地區的關東軍各部,基本已經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

為了加快戰爭的進程,蘇軍特地從蘇德戰場調來了由老兵組成的志願軍傘兵部隊,把機降和傘降用到了遠東戰場。

而事實證明,此舉果然非常有效!

蘇軍志願傘兵部隊在飛機的掩護下,突襲了敵後機場,給關東軍造成了致命一擊。

到了18日,關東軍開始陸續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19日當天,蘇軍在占領瀋陽機場後,一架不明白機場發生了什麼事情的日本飛機按照正常情況降落。

而飛機上坐著的,正是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結果這位皇帝就這樣成了蘇軍的俘虜。

不過,作為俘虜的溥儀並未受到任何虐待,相反,他受到的待遇還非常優厚,以至於他曾多次上書向蘇聯表示自己願意永久居留蘇聯,甚至還請求加入蘇聯共產黨。

當然了,溥儀此舉,很大原因是因為怕日後被追究歷史責任,故而才會提出留居蘇聯的申請。

但溥儀的願望最後並沒有實現,在蘇聯待了5年後,就於1950年8月1日被引渡回國了。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作為關東軍悉心「保護」的傀儡皇帝,溥儀被俘後,宣告關東軍的末日即將來臨。

就在溥儀被俘的當天,時任關東軍最後一任總司令的『山田乙三』,終於向蘇軍提出了停戰談判的請求。

當天中午,蘇軍阿爾捷緬科上校率領11名官兵組成談判使團,在9架殲擊機的護航下,抵達長春機場與日軍進行談判。

迫於壓力,山田乙三向蘇軍代表交出了象徵指揮權的軍刀,然後宣布自己和部署成為蘇軍的俘虜。

至此,盤踞在中國東北長達40年之久的「皇軍之花」,終於壽終正寢了!

22日,蘇聯空降部隊在旅順口實施機降,第二天,蘇軍的坦克就開進了旅順港口。

25日,蘇軍占領庫頁島南部;9月1日占領千島群島等島嶼;9月2日,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中將同盟國各代表,在美國的「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受降儀式。

至此,三個法西斯軸心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告一段落!

第三、戰役結束後的影響

據統計:此戰中,關東軍共損失約68萬人,其中8.4萬人被擊斃,59.2萬人投降,而蘇軍僅傷亡了3.2萬人。

蘇軍以如此小的代價,就消滅了在日軍中號稱最具有戰鬥力的百萬關東軍,此戰果之豐厚,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但其實,蘇軍能取得這樣大的勝利,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因為當蘇聯對日宣戰時,日本關東軍就已經是一個空架子了!

作為日本戰略總預備隊的關東軍,鼎盛時期的兵力超過了100萬人,其無論是訓練還是裝備,都是日軍各部隊中最精良的。

但是,從1943年下半年起,為了挽回太平洋戰場的頹勢,日軍大本營就開始陸續從關東軍中抽調大量兵力增援太平洋戰場,並寄希望於這支「精銳之師」,能挽救失敗的命運。

遺憾的是,號稱日軍「王牌」的關東軍,不僅沒有扭轉太平洋戰場的敗局,反而還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除此之外,美軍攻占沖繩島後,便開始對日本本土實施大規模的空襲,為了保護本土的安全,日軍大本營不得不集中兵力準備進行即將到來的「本土決戰」。

但日本本土的兵力有限,加上戰略物資嚴重匱乏,因此只能將關東軍儲備的大批戰略物資以及人員調回國內。

而新補充給關東軍的,大多是從國內和朝鮮等地強征入伍的部隊,作為臨時兵力補充。

經過迅速的補充,關東軍的兵力一下子達到了24個師團,約70萬人。

但任何人都知道,這只是一種表面的膨脹而已,兵力雖多,卻沒有強大的戰鬥力,充其量只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

在遠東戰役打響後,關東軍70%的師團都是當年新編,加上日本在各個戰場連遭慘敗,士氣低落。

往日不可一世的關東軍,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紙老虎」,蘇軍只不過是來撿個便宜而已。

戰後,蘇軍將俘虜的關東軍送到西伯利亞進行強制勞動。

在此期間,凍死、累死、被處決的日軍俘虜達11萬餘人之多,其餘大部分戰俘最後都回到了國內。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日本戰俘對當時蘇聯戰後經濟的發展,還有著很大的貢獻。

據推算:1946年蘇聯GDP的0.7%都是戰俘產生的,這也算是彌補了他們一部分的罪惡。

當然,通過遠東戰役,蘇軍不僅成功殲滅了日本關東軍,還將中國東北的所有物資擄掠一空。

蘇聯以極小的代價就獲得了如此巨大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麼史達林那麼著急出兵遠東的主要原因之一。

實事求是地說,「遠東戰役」的勝利,無論是對於蘇聯、還是中國,乃至是全世界來說,其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對於中國來說,「遠東戰役」的勝利,直接支援了中國的抗戰,為其最後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什麼長達8年之久?

一方面表明日寇不能完全征服中國,另一方面也表明由於「敵強我弱」,中國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勝利。

在這樣的特殊情況,單靠中國一己之力是難以取勝的,還必須得依靠國際力量和敵國內部變化的援助才行。

關於這一點,在毛主席的《論聯合政府》中,就有明確的體現!

蘇聯發動「遠東戰役」,消滅了盤踞在中國境內最大的一支日軍,從而使中國的抗戰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1945年8月9日,毛主席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號召全國人民一切抗日力量立即舉行全國規模的大反攻,與盟國一起,對日本進行最後的決戰。

所以你看,蘇聯發起「遠東戰役」,對中國的抗戰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除此之外,在客觀上也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當然,也為其造成了嚴重的困難。

首先來說,在「遠東戰役」結束時,國民黨軍還在大後方觀望,出現了「蘇聯打、日本逃,國民黨想來來不了」的局面,這就使東北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真空。

為此,我人民武裝趁機迅速挺進東北,搶先占據有利位置,創建了穩固的東北根據地。

這為日後我人民武裝進軍關內,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不可否認的是,「遠東戰役」也給日後的中國革命,帶來了非常多的困難。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蘇聯棄原則大義於不顧,在戰爭中與國民黨簽訂了所謂的友好盟約,堅持要將東北交給國民黨,使從大後方趕來「摘桃子」的國民黨軍隊,能順利接手東北的主要城市。

要知道,在「遠東戰役」中,與日軍作戰的並不只有蘇軍,還有我東北抗日聯軍部隊。

遠東戰役勝利後,東北地區理應由我人民武裝管理,但蘇聯卻為國民黨軍提供了便利。

而國民黨軍正是利用蘇聯提供的便利,率先在東北挑起戰爭,造成了「關內小大,關外大打」的局面。

但歷史證明,勝利最終是屬於中國人民的!

1948年的遼瀋戰役,我中國人民解放軍殲滅了東北「剿總」四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整師及地方部隊47萬餘人,一舉解放了東北全境。

除此之外,「遠東戰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遠東局勢的複雜化。

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以及蘇美雙方又勾結、又妥協的結果,給戰後的遠東地區留下了很多棘手的問題。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蘇聯履行「雅爾達會議」的需要,蘇軍在進攻朝鮮時,打到「三八線」附近就停止前進了,把朝鮮南部留給美方去占領。

而隨著「冷戰」的爆發,這一臨時的分界線,竟然演變成為了南北韓雙方不可逾越的鴻溝,直至今天。

此外,蘇軍在戰爭中占領日本的北方四島,不予歸還,從而造成了雙方長期的領土爭端。

而對於中國來說,蘇軍在戰後占領中國的旅順、大連等地近10年之久,直到1955年才將其歸還給中國。

總的來說,蘇聯之所以如此快速地發動「遠東戰爭」,主要原因還是利益的驅使。

作為二戰中的最後一次戰役,「遠東戰役」的勝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所以,我們在看待這場戰役時,既不能否定它的歷史意義,也不能全盤肯定,一定要保持冷靜客觀之態度!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這場戰役作出一個客觀的評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