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8年有1551人中毒

昆明廣播電視臺 發佈 2022-05-22T23:39:45.419703+00:00

又到一年吃菌季,市場上的野生菌品種越來越多,除了之前陸續上市的見手青、黑牛肝菌、雞樅菌,從上周開始,本地谷熟菌上市,乾巴菌也冒出了頭。

又到一年吃菌季,市場上的野生菌品種越來越多,除了之前陸續上市的見手青、黑牛肝菌、雞樅菌,從上周開始,本地谷熟菌上市,乾巴菌也冒出了頭。

又到一年吃菌季

谷熟菌、乾巴菌量雖少 價格比去年低

走進雲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的交易現場,可以看到,野生菌的種類逐漸豐富了起來。

這兩天,最受關注的當屬谷熟菌和乾巴菌了。雖然谷熟菌上市的時間與去年基本一致,但不同的是,現在市場上銷售的頭水谷熟菌來自咱們雲南本地,而不是往年的湖南等地。

雲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市場經理 李春能:「今年的谷熟菌都是雲南本地的,像去年的話有外省的,今年沒有,(都是)產自文山建水這個方向的。」

從價格上來看,今年新上市的野生菌與去年同期相比,首開價格也有所下降。

雲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市場經理 李春能:「谷熟菌跟乾巴菌的價格同期比去年稍微低一點,像乾巴菌去年這個時候價格是在三千多每公斤,今年是從一千六到兩千多每公斤。然後谷熟菌今年的是一百四到三百這個樣子。」

據了解,現在雲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每天上市的谷熟菌在七八十公斤左右,乾巴菌的上市量大概每天兩三公斤。

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的野生菌數量比較多的是見手青,價格大概每公斤兩百到四百多元,雞樅菌、黑牛肝菌、白蔥也有少量供應。

接下來,各個品種的野生菌會隨著雨水的增多,陸續上市。野生菌大量上市價格回落親民,還需等到七月份左右。

4月24日

新版雲南常見毒菌發布見手青「上榜」

為了讓公眾更好地認識雲南常見的毒蘑菇,減少野生菌中毒事件,科研人員更新了雲南常見毒蘑菇掛圖,發布了《雲南常見毒菌(毒蘑菇)2022版》。


記者注意到,咱們雲南人最愛吃的紅蔥見手青赫然在列。


對比2017版的《雲南常見毒菌》,2022版的掛圖照片也放大了。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年來,他們也與相關醫院保持聯繫,密切關注每年野生菌中毒的病例,之所以把見手青納入掛圖,是希望給大家提個醒。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教授 吳剛:「按理來說,因為(紅蔥見手青)在市場上賣得很多,放上去有時候也不合適,但是它這個種,我們很多人加工的時候就是加工不當,所以醫院每年經常接收這種吃紅蔥中毒的,所以我們覺得還是有必要給大家提醒一下這個品種。

雖然好吃,但是一定一定要知道它確實是有毒的。」

雲南大學附屬醫院(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雲南省眼科醫院) 急診內科主任 鄭粉雙:「見手青真正的學名被稱為蘭茂牛肝菌、紅蔥、見手青(中毒)是最多的,其數量是非常龐大的,比如說我們在2014年到2021年八年期間,我們統計的見手青中毒的數量達到1551人。」

雲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的工作人員以及雲南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也提醒市民,食用見手青時,一定要注意採用正確的加工方式。

雲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總經理 成愛麗:「紅蔥也叫紅牛肝,它通過我們的烹飪方式,可以使它的毒性降解。它必須在烹飪加工成熟的情況下,才可以把它的毒素滅掉。」

據了解,此次被列入《雲南常見毒菌(毒蘑菇)2022版》的品種一共有24個,包括白羅傘、鵝膏菌、高腳蔥、毒紅菇等,對舊圖版的物種進行了部分更新,同時將版圖中的照片進行了放大,以便於市民更清楚地識別查看。


「越鮮艷越有毒」

「顏色淺的沒毒性」

「傘蓋越薄毒性越大」

……

這是網上盛傳的

野生菌菇「試毒體驗」

和「驗毒偏方」

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來識別不同地方複雜多樣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嘗試用聽來的所謂的「民間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為很多方法都是訛傳,沒有科學依據。即使是專家,在分辨的時候可能也需要用到專業的儀器才能將外形相似的品種分辨開來。

下面這些關於毒蘑菇的說法

都是錯誤的!

錯誤說法1

顏色鮮艷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這「鮮艷」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絕對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艷、長相併不好的肉褐麟小傘、秋盔孢傘等卻極毒。廣東地區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殺手——白毒傘卻是純白色的,樸實無華。毒蠅傘很漂亮,鮮紅色菌蓋點綴著白色鱗片的形象構成了「我有毒,別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藝術品都是以它為原型創作的,它的確有毒。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種類是美貌與安全並重的,同樣來自鵝膏屬的橙蓋鵝膏,具有鮮橙黃色的菌蓋和菌柄,未完全張開時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雞蛋菌」的別稱,是夏天遊歷川藏地區不可不嘗的美味。

錯誤說法2

毒蘑菇蟲蟻不食,有蟲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

事實上,很多對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動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鵝膏經常被蛞蝓取食。白毒傘也有被蟲齧食的記錄。

錯誤說法3

毒蘑菇與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後者變色;毒蘑菇經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後可去毒

銀針驗毒是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古法提煉的砒霜純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銀器有可能驗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至於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燈芯草變色的說法則完全出自臆想,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有實驗人員曾經用致命白毒傘和大蒜同煮,結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兼之鮮香四溢,令人食慾大振。

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說法危害更甚,人們可能對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無法判斷的蘑菇,從而增加了中毒風險。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熱穩定性。以白毒傘為例,其毒性成分毒傘肽,包括至少8種結構類似、骨架為8個胺基酸構成的環狀肽。毒傘肽的穩定性很強,煮沸、曬乾都不能破壞這類毒素,人體也不能將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強的α-毒傘肽口服半致死劑量(LD50)是每千克體重0.1毫克,意味著吃下一兩朵白毒傘就足以奪去一個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沒有任何解藥。大蒜里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

錯誤說法4

受傷變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實這並不絕對,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錯誤說法5

毒蘑菇往往有鱗片、黏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環

提及鱗片、黏液、菌托和菌環等形態特徵術語,是毒蘑菇錯誤說法「與時俱進」的表現,錯誤說法甚至因此具備了一點可靠性。同時生有菌托和菌環、菌蓋上往往有鱗片,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徵,而鵝膏屬是傘菌中有毒種類最為集中的類群。也就是說,按照「有菌托、菌環和鱗片的蘑菇有毒」的鑑別標準,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的一大波毒蘑菇。但是,這條標準的適用範圍非常狹窄,不能外推到形態高度多樣化的整個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為「沒有這些特徵的蘑菇就是無毒的」。很多毒蘑菇並沒有獨特的形態特徵,如亞稀褶黑菇,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導致溶血症狀,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這條標準讓很多可食蘑菇躺著也中槍。例如,常見食用菌中大球蓋菇有菌環、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鱗片。

了解完毒菌

我們也來認識一下

這些相對安全的常見野生菌

解解饞吧






部分來源:雲南發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