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屋面構造
古建築屋面由基層、苫背層、結合層和瓦面四部分組成。
- 基層
小式建築基層做法
席箔或葦箔:是用葦子、竹子、高粱稈等劈開成篾,編成的薄片。席箔或葦箔厚度較薄,將其覆蓋在房屋椽木之上時往往需要數層疊壓在一起。
荊笆、竹笆。這是按規定尺寸將荊條或竹片縱橫編織成的笆席製品。其受力性能要好於席箔或葦箔。
大式建築基層做法
木望板:是鋪設在椽子之上的木板,一般為松木板,厚度為18~25mm。
望磚:是鋪在椽子上的薄磚,規格與斧刃磚接近,厚度更薄,只有18~20mm。
- 苫背
苫背層分為泥背層和灰背層,根據建築的等級與做法的講究程度不同,所需層數也不一樣。
苫背層兼有保溫和防水作用,北方建築的屋頂的苫背層厚度都很厚,一般厚達20~30cm, 宮殿建築則更厚達30~40cm。
泥背:用於屋面基層之上,有滑秸泥背和麻刀泥背兩種。滑秸泥背是在摻灰泥中加入用石灰水燒軟的麥秸而成。麻刀泥背是在摻灰泥中加入麻刀製成。
泥背每層厚度40~50mm,一般不超過50mm。
灰背:用於泥背之上,有月白灰背和青灰背兩種,月白灰背為大麻刀灰,青灰背在大麻刀灰的基礎上反覆加青漿趕軋。
灰背每層厚度20~30mm,一般不超過30mm。
- 結合層
是灰背層與屋面瓦之間的構造層,一般稱為 瓦泥或底瓦泥,是由潑灰和黃土拌勻後加水攪拌而成, 瓦泥層厚一般為40mm。
- 瓦面
古建築屋頂處理以排水為主、防水為輔,為了做到排水順暢,屋面都具有較大的排水坡度。為了做到更好的防水性,特別注意屋面瓦的擺放和瓦縫的處理。
琉璃瓦屋面中底瓦的安放應窄頭朝下,從下往上依次擺放。底瓦的搭接要「壓六露四」做到三搭頭(即每三塊瓦中,第一塊和第三塊瓦能做到首尾搭頭)。
在檐頭和靠近脊的部位,瓦要特殊處理,即所謂的「稀瓦檐頭密瓦脊」, 底瓦時還要做到不合蔓,不喝風(即要求底瓦合縫嚴實)。筒瓦的安放,應熊頭朝上,從下往上依次安放。在筒瓦與筒瓦之間相接的地方用小麻刀灰勾抹嚴實稱為捉節,將筒瓦與底瓦之間的睜眼用夾壟灰抹平,叫夾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