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都滅亡了,陝甘總督還在率清軍戰鬥,差點為溥儀打下半壁江山

秋葉侃史 發佈 2022-05-23T00:06:00.811857+00:00

即便孫中山先生已經建立起中華民國、提倡共和,但依舊有一眾「保皇派」力主保留皇帝,實行君主立憲,甚至是恢復封建帝制。

清朝末年,內憂外患之下晚清政府的統治岌岌可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年僅五歲的宣統皇帝溥儀被迫退位。辛亥革命的勝利和溥儀的退位正式宣告了大清皇朝的終結,也是中華帝制的終結。

與此同時,清朝的一批舊臣仍不死心,一直尋找機會想要復辟。即便孫中山先生已經建立起中華民國、提倡共和,但依舊有一眾「保皇派」力主保留皇帝,實行君主立憲,甚至是恢復封建帝制。

譬如人們熟知的康有為、梁啓超、辜鴻銘等人,當然還有像張勳一類唯利是圖的軍閥。或許,如今的我們站在民主與共和的角度,很難理解康有為、梁啓超、辜鴻銘等人的「保皇」思想。



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哪怕是「保皇派」,也未必沒有才幹出眾、忠心正直的人。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也是「保皇派」的一員,他就是為晚清鞠躬盡瘁的陝甘總督多羅特·升允。

清末「第一忠臣」

多羅特·升允乃蒙古鑲黃旗人,在清末和民國初年,他都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一生,以辛亥革命為界,劃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一個熱心洋務,頗有政聲的封疆大吏;後期則是四處奔走,矢志復辟清朝的遺老。

升允的父輩祖輩皆在朝為官,他於光緒八年中舉,開始其仕途,十五年間就從一個低級主事躥升為一品大員,官至陝甘總督。宣統元年,升允曾因反對立憲而被革職,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又重新被啟用,任陝西巡撫。

辛亥革命取得了勝利,清王朝結束,溥儀退位,可升允一心效忠大清和皇帝,堅決反對宣統帝退位,率軍妄圖攻下西安,在那裡迎奉溥儀復辟。

為了保住溥儀的皇位,升允曾率舊部浴血奮戰,攻克十餘城,可就當全陝垂定之際,溥儀已經頒布了遜政之詔。升允仍堅持殺掉戰俘和革命者,後因部隊拒戰而退。

此後,升允一直四處謀求力量支持復辟,私下聯絡了溥偉、張勳等人密謀復辟計劃,卻始終沒能成功。這位風燭殘年的滿清遺老心有不甘,深感有負皇恩,無顏面對列祖列宗,還有大清的歷代帝王。

在心願未了的遺憾中,升允於1931年病逝。升允很有才學,一生為官清廉,他性格剛直,敢於彈劾權貴,甚至在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時帶頭上疏要求停止給慈禧獻金,可見其剛正不阿。



他積極投身洋務運動,請奏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開辦陝西大學堂,也就是西北大學的前身。另外,升允還在蘭州創辦甘肅省速成師範學堂。

不得不說,身為大清臣子,升允是合格的,他的功績和貢獻恰巧印證了這一點。然而,清王朝被結束後,升允一直謀求復辟,可見他的迂腐、守舊,是個不折不扣的「愚忠之臣」。

四處碰壁,謀求復辟

溥儀退位後,升允為了復辟「大業」四處奔走,尋求過各種各樣的幫助。作為蒙古鑲黃旗多羅特氏族人,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向蒙古求助。



他在策動蒙古「勤王」失敗後轉而去日本謀求國外力量支持復辟,並於日本參加了宗社黨。升允投靠日本之後,為復辟清廷四處活動,與同為宗社黨骨幹的恭親王溥偉等人,在青島等多地不斷進行復辟活動

除了日本人,升允還寫信給大軍閥張勳,為了復辟之事極盡吹捧拉攏之事,就為了討好張勳,此後張勳的確在袁世凱死後病變復辟,但那次荒唐的復辟,只持續了十二天就因被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而破產。

隨後,張勳也慌忙出逃。張勳計劃復辟的過程中,升允是出了許多力的,他為了復辟清廷東奔北走,顛沛流離、費盡心血,身體早已大不如前的他,還是為了復辟之事跟隨張勳一同,跑到日本東京會見日本首相。



日本首相寺內聽了升允的懇切之辭後,也被這一為清朝矢忠的孤老遺臣的容態所感動。不可否認,升允的確是投靠了日本,但是他並不謀求名利和榮華富貴,完全是出於作為滿清遺臣一心想要復辟清室的決心,可見他的「愚忠」。

在升允的心中,「共和」是絕對不允許的,這有違中國千年以來的封建帝制和封建道德,在他心中這幫高呼「民主」與「共和」的「革命派」無異於是謀權篡位的亂臣賊子、必誅之。

升允效忠清廷,但他的迂腐限定了他的思想境界,導致他投靠了張勳等親日派,甚至是日本人。最終,他的願望也未能實現,含恨而亡。升允死後,溥儀感念其忠心贈諡曰文忠。



政治認同高於一切

通過前面的介紹,不難了解,升允在辛亥革命後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活動,主要是為了恢復滿清的統治。最初,他想利用自己出身蒙古察哈爾部這一「蒙古世仆」的民族身份,尋求內外蒙古各部貴族的支持,結果到處碰壁。

經過總結和分析,他的失敗大概率歸咎於他的民族身份認同,基於實現其恢復清朝的目的和需要,並非基於文化和共同情感,升允的種種行為恰恰證明了,儘管出身蒙古,經過與滿人二百餘年的共同生活,他與滿人在文化和情感上已無二致。

為了復興故國,他不惜求助外國勢力以謀求合作,他力圖復辟不是出自一般意義上的功名利祿等個人利益,而是出自個人的政治理想,儘管這一理想與時代的潮流格格不入。

在升允身上,民族認同、地域認同意識服從於更高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不過,升允的事跡也證明了一句話,那就是「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即便他如何忠貞不二,為清王朝赴湯蹈火,但是作為「逆歷史潮流者」,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終將是徒勞。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