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虛無主義的誤讀

利維坦 發佈 2022-05-23T00:06:42.019955+00:00

利維坦按:「虛無主義」如今被媒體廣泛使用,成為了某種描述世界現狀的普遍態度,不過,「虛無主義」很少被定義,好像所有人都知曉這個詞的含義一樣,至少,他們似乎默認了當使用虛無主義進行討論的時候,大家已經對這一詞彙的所指達成了共識。

© Emin Ozmen/Magnum Photo

利維坦按:

「虛無主義」如今被媒體廣泛使用,成為了某種描述世界現狀的普遍態度,不過,「虛無主義」很少被定義,好像所有人都知曉這個詞的含義一樣,至少,他們似乎默認了當使用虛無主義進行討論的時候,大家已經對這一詞彙的所指達成了共識。

其實就一般意義上的知識論/認知論來說,「虛無主義」認為通過知識(來認知自己)是不可能的,人類的價值觀乃至生命也毫無意義。該術語有時與失范(Anomie)結合使用,以解釋對人類原則和社會制度的存在毫無意義或任意而普遍的絕望情緒。如果你否認自己是一個上述意義上的虛無主義者,或許本能地認為需要對虛無主義提出自己的解決之道,沒錯,存在主義和荒誕主義就是這麼幹的。

可是,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位虛無主義者,那麼,「虛無主義的解決之道」就是一個偽命題了——因為它並不需要被解決。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你或許並不難理解本文作者所說的那句話:「這種世界觀譴責存在,稱其為不受歡迎之物。」

在網易雲音樂搜索【利維坦歌單】跟上不迷路

我們有一個新號利維坦行星可以關注

聖經中的知善惡樹是一個精巧的寓言。它難道不是旨在說明,當一個人深入到了事物的深處,隨之而來的幻覺的失卻就會導致靈魂的死亡——也就是說,會對所有使其他人感興趣的事物產生全然的疏離麼?
——尚福爾,《憤世嫉俗者的每日頌禱》(Chamfort, The Cynic’s Breviary)
我要敘述的是往後兩個世紀的歷史,我要描述的是行將到來的唯一者,即虛無主義的興起。

——尼采,《權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

引言

虛無主義(Nihilism),是那種每個人都聽說過、但大多數人都難以定義的詞彙。當他們試圖定義「虛無主義」時,給出的往往是這樣的內容:「因為什麼都不重要,所以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還有更糟的:「既然任何事物都不具有意義,你就可以創造自己的意義。」

換句話說,大多數人——至少是西方世界的大多數人——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贊同虛無主義的基本前提,即認識到一切最終都是沒有意義的然而,像對待其他許多事物一樣,他們忍不住要給它加上積極的一面。

在本篇中,我將試圖向你解釋為什麼諸如「快樂的虛無主義」和「樂觀的虛無主義」等術語是對虛無主義的真正含義及其實際暗指的嚴重誤解,而這些真正含義和暗指絕非積極。

讓我們從這個術語的起源開始看吧。

虛無主義的起源

弗里德里希·雅各比,此畫像常被誤解為康德畫像。© wikipedia

儘管虛無主義背後的總體思想可能要追溯到更久遠的時代,但最早普及「虛無主義」這一詞彙的是宗教思想家、理性主義和啟蒙主義哲學批評家弗里德里希·雅各比(Friedrich Jacobi,1743-1819),他提出「虛無主義」是為了攻擊斯賓諾莎和康德等哲學家,因為在雅各比看來,他們的哲學試圖擺脫上帝和信仰在哲學體系中的重要性。

雅各比說,這些哲學走向了極端,最終導致了這樣一個世界:上帝被自我取代,而對「自然奇蹟」的信仰則被一個毫無意義的機械世界所取代。

換句話說,虛無主義剝奪了人生的目的和世界的意義,在這樣一個環境裡,唯一能夠遵循的只有我們自我的主觀臆想。

考慮到人類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通過堅信那些為自己生命賦予意義的事物來生活——上帝、家庭、社群、國家、理想主義、聖誕老人等等,那麼虛無主義就應該被視為一種天然負面的事物、一種具有破壞性的事物、一種奪走一切而不給出任何回報的事物——即使它奪走的一切只是你的幻覺。

當然,雅各比將它用作一種批評的形式,這一事實並不意味著虛無主義的世界觀在本質上是不正確的;它只是意味著這個詞從一開始就有消極的含義。實際上,當我們打開字典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定義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最高價值自行貶值。沒有目的。沒有對目的的回答。

——尼采,《權力意志》

儘管在我們所處的後現代時代,對詞彙的重新定義和對歷史的重寫越來越流行,虛無主義作為一個概念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並且有一個相當具體的定義,在我看來,這個定義已經足夠完備,沒有必要重寫。舉例而言,以下是虛無主義在部分字典中的定義:

韋氏詞典:

(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的價值觀和信仰是沒有根據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和無用的。)

麥克米倫詞典:

(認為生活中沒有任何東西是重要的或有價值的。)

牛津高階學習詞典:

(認為生活沒有意義或目的,且宗教和道德原則沒有價值。)

劍橋詞典:

(認為所有的政治和宗教組織都是壞的,或是一種思想體系,認為任何原則或信仰都不具有任何意義,不是真實的。)

為了證明定義所用的語言並不重要,以下是愛沙尼亞語詞典中對虛無主義的定義,由愛沙尼亞語研究所提供:

鑑於你多半說不來愛沙尼亞語,以下是該詞條的英語譯文:

(對得到普遍認可的規範、法律、價值、原則的完全否定,徹底的懷疑主義。)

以下是對虛無主義的一種更深入的解釋,摘自需同行評議的《哲學網絡百科全書》:

(虛無主義是一種信念,這種信念認為所有的價值都是毫無根據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被認識或交流。它通常與極端悲觀主義和譴責存在的激進懷疑論相聯繫。一個真正的虛無主義者不會相信任何東西,沒有忠誠心,也沒有其他目的,除非可能會有一種破壞的衝動。儘管很少有哲學家會聲稱自己是虛無主義者,但虛無主義最常與弗里德里希·尼采聯繫在一起,他認為虛無主義的腐蝕作用最終將摧毀所有道德、宗教和形上學的信念,並引發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危機。在20世紀,虛無主義的主題——認識論的失敗、價值的毀滅和宇宙的無目的性——一直是藝術家、社會批評家和哲學家聚焦的重點。例如,在20世紀中葉,存在主義者在試圖削弱虛無主義的破壞性潛力時,將它的信條推廣了開來。到了20世紀末,作為對虛無主義的回應,存在主義的絕望讓位於一種冷漠的態度,後者通常與反基礎主義相關。)

最後,我摘選了《市井詞典》(Urban Dictionary)對該詞的定義,以博君一笑:

(哲學的一個領域,認為任何社會結構都沒有真正的價值,人類的存在本質上是沒有意義的。)

﹡﹡﹡

此處得出的結論是——或說應該是——虛無主義擁有一個相當標準和一致的定義,並且這個定義意味著它絕不是一種積極的事物——沒錯,就和雅各比對它的理解一樣。

因此,虛無主義所傳達的絕非「任何東西都沒有內在的意義,所以你可以創造自己的意義」,它實際上在說的、並且一直都在說的是:任何意義——包括你自己的意義——都完全沒有意義。這進一步意味著,在獲得了一種真正的虛無主義世界觀之後,人類會隨即失去自古以來支撐自身生活的幻覺,而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絕望。

另一方面,如果你一直誤解了虛無主義,認為你可以在生活中創造自己的意義和幸福,那麼你所說的可能是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或荒誕主義(absurdism),而事實上,這兩者都是對虛無主義的抵抗。

這就引出了我的下一個觀點。

© Erraticus

存在主義與荒誕主義

許多對虛無主義的誤讀來自薩特和加繆,及其後來的存在主義和荒誕主義哲學。儘管這兩位哲學家和他們的哲學都起源於虛無主義,但他們本質上是在試圖為虛無主義提出的問題提供一個「解決方案」——換句話說,在一個沒有意義或目的的世界裡,我們為什麼要做任何事情?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物種層面,我們為什麼要繼續前進?

我不打算在這裡嘗試給出存在主義或荒誕主義的定義,因為這超出了本文討論的範圍。然而在這裡,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存在主義和荒誕主義以及最著名的信奉它們的哲學家——一般而言是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薩特和加繆——都是在與虛無主義作鬥爭。

為了說明這一點,以下是一張相當有用的圖表,摘自維基百科。是的,我知道人們通常認為維基百科不是一個可靠的信息來源,我一般也不會使用它(儘管對其可靠性的擔憂是在很大程度上被誇大了)。然而,就本文的範圍而言,下面的圖表完全足以解釋克爾凱郭爾(一神論存在主義)、薩特(無神論存在主義)和加繆(荒誕主義)的哲學與普通、古老的虛無主義之間的根本區別:

我們可以看到,虛無主義本身既不提供意義,也不提供價值,甚至連潛在的意義和價值都沒有。因此,它絕不意味著與生命之無意義和無目的——我們被迫降生在這土地上,發現自己置身於一片混亂之中——有關的實證主義或幸福。

相反,雖然荒誕主義有一點虛無主義的特徵,但它仍然提供了一些尋得意義的希望,從而為幸福提供了可能性;更不用說更溫和的存在主義了:它給出了許多獲得幸福的可能性(因此變得如此流行)。

©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這兩種哲學都有一個相似的虛無主義前提,即「宇宙中明顯缺乏意義」是一個問題。然而,只有純粹的虛無主義才不試圖提供任何解決方案;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就像科學一樣——它只給出解釋,而不提供解決方案,以處理這一解釋所可能製造的任何問題。

為什麼虛無主義並非中性?因為,顯而易見,人類對意義有著與生俱來的內在需求;他們必須感到自己是特殊的、自己的生活是有意義的。事實上,還有比我們這個沉迷於社交媒體的時代能更好體現這一點的時代嗎?在這個時代,所有人都不停地試圖讓自己在網絡上顯得比現實中出色、特別得多。

不幸的是,正如尼采所預見的那樣,我們的時代不可避免地會被拉向一種虛無主義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嚴重缺乏意義和目的;這是一場危機。目前焦慮和抑鬱的比例在全球範圍內不斷上升,也許這就是原因之一。

導致這一切的直接原因里,新冠的占比並不大,更多的是這場大流行為世界所描繪的虛無主義觀點——這樣的災難可能在任何時刻發生,沒有事先警告,沒有解決辦法,足以毀掉一切。恰恰是這種無意義的混亂,會讓一個人質疑現實的穩定性。

唔,如果你充分地質疑它,你最終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空虛、膚淺、無聊、徒勞、混亂和無目的。更不用說我們所遭受的苦難是完全沒有意義的——而我們都在遭受苦難。

這又引出了我的下一個觀點。

尼采,1899年。© Wikimedia Commons

作為「虛無主義者」的尼采

真正激起人們對苦難的憤慨的,不是苦難本身,而是苦難的無意義……

——尼采,《道德的譜系》(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儘管尼采可能是最常與虛無主義聯繫在一起的哲學家——而且他的確對虛無主義有著相當出彩的理解——但說到底,他絕不是虛無主義者。他充其量只是一時的虛無主義者,而且即便如此,這種虛無主義也只是他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正如他自己所說:

他在這裡發言說道,迄今為止,他到是只幹了沉思這件事……但是,作為歐洲第一位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他自身已經徹底體驗了虛無主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虛無主義就在他的身後、腳下、身外。

——尼采,《權力意志》

對尼采來說,虛無主義是歷史的必然——環顧我們當今的世界,我認為他基本上是正確的。虛無主義是一個人在基督教和上帝死去後,在我們的舊價值觀無法再維持自身,在它們自我毀滅時,必須經歷的事物。正如他所說:

我讚美,我不責備(虛無主義)的到來。我相信這是最大的危機之一,是人類最深刻的自我反省的時刻。人類能否從這場危機中恢復過來,能否成為這場危機的主人,取決於他的力量。這是可能的……

——尼采,《尼采著作全集》(Saemtliche Werke: Kritische Studienausgabe,15卷)

因此,正如你所看到的,就像雅各比、克爾凱郭爾、薩特和加繆一樣,虛無主義對尼采而言是一個問題——誠然,它是「最大的危機之一」。

換句話說,尼采並未陶醉其中。他不「喜歡」虛無主義。他對虛無主義這一問題的解決辦法是他所謂的「重估一切價值」——也就是在摧毀我們的舊價值之後,重新創造新的價值來取代前者。

儘管尼采非常善於破壞舊的價值觀,但要取代它們卻困難得多。事實上,在完成——甚至在正式開始撰寫——他的巨著《重估一切價值》(Revaluation of All Values)之前,他就已經精神失常了。

這意味著,我們現在只能猜測,他為極其嚴重的虛無主義問題所提供的特定解決方案會是什麼。我的猜測是,它可能和存在主義與荒誕主義類似——換句話說,它會是矛盾、模糊、無法證明的,而且會具有尼采後期作品的特徵,也即越來越誇大狂妄。

然而,到了最後,我們所有關於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內容只是一堆雜亂無章、未完成的筆記,這些筆記由他的老朋友參考他難以辨認筆跡的原稿重新抄寫、並由他的納粹妹妹編輯出版成了一本名為《權力意志》、頗受質疑的著作。

考慮到這本書所包含的只是尼采的一堆本來不見得打算出版的筆記,而且這些筆記的排列順序還是他妹妹自行敲定的,除去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之外(如上所引),這本「書」的價值是……值得懷疑的。而且,它肯定無法解決虛無主義的問題。

虛無主義的解決之道

那麼,虛無主義的解決之道是什麼呢?

考慮到我認為虛無主義本質上是負面的,你或許會認為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雅各比、宗教、傳統價值觀等辯護。然而,這遠非事實。實際上,我不僅認為自己是一個符合詞典定義的虛無主義者,而且十多年來一直如此認為。

你會問,為什麼會有人願意按照純粹的虛無主義這樣一種令人不快的觀點來看待世界呢?這個嘛,這種問法是在假設我有其他選擇——但我沒有選擇。一個人的觀點會自然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變化的具體取決於他們的基因、經歷、知識和環境。我的經歷使我變成了一個虛無主義者。儘管我不見得喜歡這種觀點,但我認為它是正確的——因此我無法改變它。

那麼,我對虛無主義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唔,它既不是存在主義、荒誕主義、宗教、科學,甚至也不是享樂主義——好吧,也許有一點點享樂主義。它其實什麼都不是。我之所以是一個虛無主義者,正是因為我不認為虛無主義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我認為它只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東西——一個客觀的、消除了人類偏見的世界觀。

至少客觀地說是這樣。主觀上,我的虛無主義將我引向了哲學悲觀主義——簡單地說,這種世界觀譴責存在,稱其為不受歡迎之物。我在2016年寫了一篇有關其部分支持者的文章,你可以去讀讀看。

(blackastheace.medium.com/life-is-not-great-1e803641f470)

哲學悲觀主義會導向何方?它的「最終宣言」是什麼?好吧,如果我們按照邏輯推導出它的最終、實用的結論,那麼就是反出生主義的哲學——即我們應該結束生育的觀點,並且,正如拉斯特·科爾(Rust Cohle)在《真探》(True Detective)中所說的那樣,「手牽手走向滅亡,在生命中的最後一晚,兄弟姐妹們尋求生命的公正」。

《真探》第一季劇照。© 豆瓣電影

最終,這就是我所相信的。我認為,這其中不存在哲學或宗教上的迷惑不清,這就是虛無主義——換句話說,是脫離了人類偏見的對現實的準確描繪——引出的符合邏輯的結論。

換句話說,如果「存在」是一個問題,而問題在於它根本上缺乏意義和目的,包括我們的苦難之意義的缺乏,那麼符合邏輯的行為就是譴責存在本身——哲學悲觀主義恰恰就是這樣做的——並最終找到終結這種苦難的實際解決辦法——而反出生主義正是在這裡發揮作用。

所以你看,虛無主義問題確實有解決之道。這個辦法相當簡單(儘管為人避諱),那就是把製造問題的東西從一開始就移除。誰製造了這個問題?我們。我們人類。

這個問題可能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通過數十億年前一堆無意義的「原始爛污」開始產生,並且「演化」成了我們現在的樣子。然而,如果我們真的「演化」到了如此高級的層次,那麼我們應該能夠清楚地看到,這種被稱為「生命」的隨機化學實驗沒有最終目標——它的開端隨意,完全沒有客觀意義或目的,只是通過人類這種動物的幻覺以及意識和智慧的缺失才延續了下來。

儘管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這樣的技術烏托邦主義者抱有樂觀的夢想,但這種隨機的、毫無意義的化學巧合不可能以任何「好」的方式告終。

看看我們的歷史吧。我們不需要看得太遠。在20世紀,至少有1.08億人在戰爭中喪生。或者讓我們看些年度統計數據。例如,每年有多達100萬人死於自殺。每年約有135萬人死於車禍。約有900萬人死於飢餓。多達160萬人死於腹瀉。這是什麼世界啊?一個糟透了的世界,就是這樣。

《真探》第一季劇照。© 豆瓣電影

當然,我們可以試圖用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解釋所有這些事情,但事實是,以上這一切,以及生活中所有其他的恐怖事件,包括強姦、謀殺和疾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存在因此,如果存在在客觀上已經毫無意義——科學和哲學都有大量證據表明這一點——而「存在」中永無止境、毫無意義、毫無理由的苦難和死亡也毫無意義,那麼還有什麼結論能比終結維持生命的隨機惡性生物循環更合乎邏輯、更理性、更合理呢?特別是在現在,在這樣一個新冠病毒、氣候變化和資源即將崩潰的時代。

正如哲學悲觀主義者和反出生主義者彼得·韋塞爾·扎普夫(Peter Wessel Zapffe,1899-1990)所說:

把嬰孩帶到這個世界上,就像把木頭搬進著火的房子。

也正如阿納托利·雷巴科夫(Anatoly Rybakov,1911-1998,俄羅斯作家)在《阿爾巴特的孩子們》(Children of the Arbat)中所說:

死亡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沒有人,就沒有問題。

文/Keijo K.

譯/苦山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blackastheace.medium.com/the-misunderstanding-of-nihilism-f458cbd344d2

本文基於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苦山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編者有話說: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曾說,我們應當警惕,不要將「虛無主義」僅僅視為個人的不確定性危機,相反,我們必須要承認,虛無主義是一場政治危機。在阿倫特看來,接受「宇宙沒有任何意義」可能會導致我們對於壓迫、戰爭等等不公正的消極與漠視。她所說的這種可能性當然存在,所以,當我們談論虛無主義的時候,我更希望是尼采所說的那種積極虛無主義者所秉持的態度:革除對某種確定永恆價值的渴望,通過價值重估,來獲得創立新價值的契機。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