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麼大,為何只有中國人愛喝熱水?喝熱水救過中國人的命

趣史微視頻 發佈 2022-05-23T08:41:55.616290+00:00

不知什麼時候,這句溫馨提醒就成為了國人之間的一句關懷用語,也在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社會裡成了一個梗!來中國學習、工作的西方人,怎麼也無法理解中國人為何愛喝熱水,要知道外國人一年四季都喝冷水、冰水。

「多喝熱水!」

不知什麼時候,這句溫馨提醒就成為了國人之間的一句關懷用語,也在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社會裡成了一個梗!

女生說來大姨媽了,男友回答多喝熱水;媳婦說工作一天很累,丈夫說要多喝熱水;孩子說腦袋疼,爸爸說多喝熱水早點睡。

總之,不管什麼方面都能說到「多喝熱水」這句話。

來中國學習、工作的西方人,怎麼也無法理解中國人為何愛喝熱水,要知道外國人一年四季都喝冷水、冰水。實際上,國人也擔心,老外整天喝冷水,腸胃是否能受得住?

中西方國家在對待水溫這件事上,為何分歧這麼大?這其中有什麼歷史淵源及科學分析?

一 「喝熱水」的歷史悠久

早在明代天啟年間,大臣楊漣因彈劾宦官魏忠賢而遭到迫害,受到了各種酷刑折磨,其中就有一種刑罰是「每日晨起多飲涼水,以求速死」。可見在當時,喝涼水被認為是一種有害身體健康的行為。

以此為對比,中國人就有了悠久的「喝熱水」歷史,法國人布羅代爾曾在《15至18世紀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中提到:中國人喝熱水的歷史足足有4000多年,西方缺乏這一傳統。

但從出土的文物來看,中國喝熱水的習慣其實最早可追溯於2萬年前。2012年考古發現的江西仙人洞遺址中就發現迄今為止最為古老的陶器,且陶器上有著明顯的燒焦痕跡,這意味陶器是用來炊煮的。

中國古人直接將陶器架在火上燒水,他們使用的原始炊具為陶釜、陶缽,其形狀類似於半球狀容器,炊煮時用三塊石頭支撐陶皿,下面放上柴火生火加熱,上面容器盛水或稀飯。

後來,古人將支撐的三塊石頭演變成陶器支柱,或乾脆直接粘合在陶器下半部,因而就出現了陶鬲和陶鼎。

考古學者也在山東出土原始陶鬹殘片,在上面發現水垢,可見其中有煮過的開水。而陶瓷底部有煙燻火燎的痕跡,可見它是用來燒熱水的。

考古還發現了商代前的陶罐,它除了有壺蓋外還有壺嘴,史學家認為這應該是「開水壺」的原型。

值得一提的是,從上古時代到農耕時代,地球上所有文明均出現陶器,但唯有中國陶器可用於烹飪。

而世界各大博物館展覽的古埃及、古希臘等精美陶器,不管是瓶、罐、盆、盤、杯、盞等容器,其所有功能全部用於盛裝東西,沒有一件類似於古華夏的煮水炊器。

可見,早在遠古時期,華夏人就已懂得煮水飲用的科學方法,也引領著後代子子孫孫燒開水飲用的習慣,且一直沿襲至今。

當然,中醫也是中國古人養成喝熱水的重要習慣之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就已基本形成,且在古代中醫長期超越西方醫學。如中世紀時,歐洲爆發的黑死病使得3000多萬人死去,占歐洲總人口的1/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班牙流感更是致使上億人死亡。

中國古代儘管也時不時爆發瘟疫,可很少出現大規模死亡的現象,這正源於國人的中醫優勢。

中醫上一直倡導「溫陽,忌生冷」,腸胃是「喜溫忌寒」,如果直接喝冷水的話,人的腸胃會受到刺激,會過多損傷陽氣,以至於全身功能趨於抑制狀態。

如《黃帝內經》曾提出「病至而治之湯液」之理論,醫聖張仲景總結出「立溫陽攻下法」的養生原理。

儘管古人並不知道冷水中細菌、病菌多,可他們在長期的總結髮現中得知,喝熱水比起喝冷水對身體的刺激性更小,經常喝熱水的人更為健康。

因而中醫盛行湯藥,不管是什麼藥材,都會用上開水進行煎熬,煎服時火候、時間的講究比較多,且其關乎療效。

正是煎煮這一程序,讓古人明白水煮開後再飲用更健康。而隨著中醫2000多年來的經久不衰,也讓中國人有了喝熱水的習慣。

如孟子就提到「冬日則飲湯,夏季則飲水」,其中「湯」說的就是熱水。

《紅樓夢》這本書中,處處彰顯著古人對養生的執著。如薛寶釵服用藥丸時會飲用溫水;林黛玉飯後漱口時也要特別用上溫茶;賈寶玉喝了冷酒遭薛寶釵責罵,認為他是用身體暖酒,耗了大量陽氣,有損健康。

當然,中醫也提倡吃熱飯,用熱水洗頭,這些理論都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

除此之外,中國人還愛喝茶,這也是國人愛喝熱水的原因。早在康熙年間,英國人馬嘎爾尼來到中國游訪,並將一路見聞彙編成書籍,他發現中國人愛喝熱水的主因是更愛喝茶。

確實,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對茶文化的痴迷是任何國家都難以比肩的,自古以來飲茶之風就風靡南北各地,甚至還出現專門賣熱茶的小販和茶館。

如《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至三更,方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榮干,夜深方歸也。」而「提瓶賣茶者」就是賣茶小販,他們每天三更時出攤,將熱茶賣給晚行的路人,讓其能夠暖暖身子。

早在唐代時,茶神陸羽以一己之力讓唐民接受了茶文化,使得人人愛上了喝茶、煮茶,煮水也成為一種生活必備。

據悉,宋朝時已形成獨立運營的茶樓、茶坊,喝茶風氣已深入社會各大階層。經濟發達的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每年的茶葉產量多達2億斤,其人均消費為4.5斤,這意味著宋民幾乎人人都愛喝茶,茶已成了家常便飯。

中國人喝茶都會提前燒開熱水,將茶葉煮開,這也促成了中國人喝熱水的習慣。

《紅樓夢》中也有關於煮茶的記載,而妙玉煮茶時取的水並非井水,反而是花瓣上的露水。可見,古代富貴人家,喝茶完全是一種享受,而煮水的環節最為重要。

古代熱水是奢侈品

今天隨手可得的熱開水,其實在古代是一種奢侈品,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古人連燒開水都燒不起嗎?

「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柴」放在第一位,足以看出古代「柴火」有多麼珍貴。也正是柴火缺乏,古人將少有的柴火燒飯,自然是顧不上燒熱水。

在新石器時期以前,人們可以隨意尋找木材燒火,將冷水煮開。可自從國家出現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就此形成,統治者對山林資源一直嚴格防控,對隨意砍伐樹木者將處以重刑。

如西周時期,周文王頒發《伐崇令》,其中記載:「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

可見,當時砍伐樹木和破壞房屋等是同等罪行,一旦發現將會被殺頭。

宋朝時,統治者也規定:「民伐桑棗為薪者罪之:剝桑三工以上,為首者死,從者流三千里;不滿三工者減死配役,從者徒三年。」

可見,古人對於環境保護一直很重視,嚴格控制普通人砍伐樹木等破壞環境的行為。

有人可能會說,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煤炭就已被發掘成燃料使用,宋朝時煤炭就已進入日常生活中,汴梁百姓們均使用煤炭取暖。

然而,這些只針對富貴人家,窮人用煤炭燒火做飯是想也不敢想的。歷朝歷代,煤炭一直被政府統一管控並出售,其價格十分昂貴,只有皇宮、官府、富貴人家才能用得起。

而宮廷和官府都有保供機制,如唐代「木炭使」、元朝「柴炭局」、明朝「惜薪司」、清朝「柴炭處」等,均下轄柴炭廠、山林,且僱傭樵夫為宮廷、官府採辦燃料,製作木炭,普通百姓難以用上木炭燒火。

從白居易所寫的《賣炭翁》即可看出,煤炭在當時是十分稀少且昂貴的,只有貴族才能用得起,百姓們就算買上一些,也不會用它來燒熱水喝。

唐武宗時期,日本僧人圓仁來到中國訪問,在遊覽山東時,發現當地人「長年惟吃冷菜」,問其原因,才知普通人沒錢買燃料,連熱菜熱飯都吃不上,常年吃冷食,自然是談不上喝熱水。

儘管宋朝時木炭走進日常生活,可價格也十分昂貴,如宋徽宗時,「官賣石炭增二十餘場」,可見朝廷將木炭當成牟利工具,從中大賺快財。

宋真宗時期,因開採的煤炭數量太少,煤炭價格瘋漲,「每秤二百文」,當時一斤炭可以購買13斤小麥,可見煤炭已成為比糧食還貴數倍的東西。

因冬天天冷,民眾實在熬不住,紛紛遊行示威,政府這才將存儲的木炭拿出來以最低價投放市場,結果民眾蜂擁搶購發生踩踏死人的悲劇,難得的低價煤炭反而釀成了惡果。

普通民眾因燒不起炭,買不起煤,只能長期燒秸稈和雜草這些「薪柴」,但讓人遺憾的是,薪柴雖然是一種低價便宜的燒火材料,可窮苦人依舊無法天天用得上薪柴,很多百姓只能常年使用冷菜,就算是來了重要的客人,也只能吃冷菜、空餅招待。

如北宋詩人趙擴因買不起柴火,只好將家裡的車拆掉生火做飯;南宋詩人韓淲抱怨「家貧無人去拾柴」,寒冬里只能咬牙發抖;唐代詩人孟郊哀嘆:敲石不得火,壯陰奪正陽。

《紅樓夢》中也 通過茶水對比反襯清朝窮富之間的差距。寶玉得知晴雯生命垂危,前去看望她。晴雯醒來連忙索要茶水,寶玉看著桌子上放著沒有茶葉的涼水很是疑惑,他不知道這是不是茶。靜雯只能催促:「別看了,這就是茶,趕緊拿給我!」

底層人連熱飯都吃不上,又怎麼會想到燒開水喝呢?因而,一直到20世紀前,絕大多數人都是直接飲用井水、河水。

不過,普通人喝不上熱水,是因為承擔不起燒開水煮茶的燃料成本,並不代表他們不愛喝開水。早在宋朝時,茶販們就提著茶壺岩門挨家挨戶叫賣「點茶」,讓普通人能夠過過茶飲。

民國政府強調喝開水重要性

實際上,中國人喝熱水這一廣泛的共識形成於民國時期。

古人並不懂細菌學,對傳染病認知也不強,因而每次瘟疫出現時,古人都會採用迷信的方式進行處理。直到工業革命後,西醫對傳染病學有了更深的研究,並研製出了疫苗,這才逐步影響我國。

中世紀的歐洲,因為沒有建立糞便處理工程,飲用水的水質很差。而當時歐洲各國的護城河基本全是糞坑,人掉下去先會被熏暈再淹死。

就連歐洲人引以為傲的古羅馬文明,也建立了先進的排水設施,將生活污水、垃圾通過排水溝匯集到大河中,可這些污水成了病原體的攜帶者,流動到哪裡就會將疾病帶到哪裡。

因而,喝生水的羅馬帝國成為瘟疫流行病多發區,公元前33年到162年期間,瘟疫反覆折磨著古羅馬城,死人無數,羅馬遠郊出現多個萬人坑。瘟疫過後,人口曾多達百萬的羅馬城,只剩下20多萬人,幾乎變成了小城鎮。

與此同時,歐洲宗教對糞便、污水等排斥心理強烈,在其影響下沒人會主動清理這些髒東西。

因此,因飲水不潔,還愛喝生水,歐洲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瘟疫衝擊,人口一度削減到6000萬人以下,近一半的土地無人居住,城市更是屍橫遍野。

經歷了漫無天日的霍亂危害後,歐洲人才開始重視起來,並提出「臭氣」致人生病觀點。英國倫敦還特意對城市下水道清理,消除了臭味,可沒幾年瘟疫再次捲土重來,該觀點不攻自破。

直到19世紀中期,法國巴斯德提出細菌學說,這才揭開致使全歐洲十室九空的始作俑者「微生物」。

而在自然界的水體中,微生物可謂是成千上萬,其中很多都有致病性,如阿米巴蟲、隱孢子蟲、霍亂弧菌、大腸桿菌、痢疾志賀菌、空腸彎曲菌。

這些病菌通常以糞口途徑傳播,也就是通過糞污進入飲用水中,人飲用生水時又傳播到人體內,從而造成大範圍的「瘟疫」。

正是細菌學說的發展,讓歐洲人開始注重科學飲水,在數十年的水體淨化和治理中,讓眾人喝上直飲水。

然而,此時的中國仍處在封建社會時期,並不懂細菌學的概念,也不注重衛生,因而霍亂一直持續中。

鴉片戰爭後,西方人來華設立租界,當他們來到上海後,被當地的糟糕衛生條件所震驚。

有法國人記載了這一幕:上海一小鎮上,很多提著木桶的糞便搬運工,他們將糞便倒入溝渠中,因污水難以流動,臭氣滔天。然而,一旁的村民卻用這裡的水洗衣服、燒菜、飲用。

1862年,氣勢洶洶的霍亂席捲上海,租界內很多西方人因被傳染而死。一年後,霍亂仍在繼續傳播,且更加嚴重,上海人和租界西方人長期處在霍亂的陰影中。

隨後,霍亂開始向北方傳播,其「死者日三千」,很多人因傳染病而死。

不過霍亂並沒有傳染到南方地區,這讓醫學者王士雄很是好奇,他提出「南方人喝熱水勤」的觀點。很快,該觀點就在全中國流傳,很多人開始喝熱水,以保住性命。

但因當時我國並沒有大規模建造下水道,因此水源性傳染病時有爆發。如1899年到1923年,第6次霍亂流行期間,北京、杭州、天津、上海均出現大範圍疫情。

德國人占領膠州灣後一年,也就是1899年,就有6成駐軍因感染傷寒死亡,這之後每年都會有四成士兵染病。第二任膠澳總督葉世克就是因傷寒而死。

為了有效抑制瘟疫蔓延,德國人主張當地人飲用煮沸的水,煮沸後就可以將病菌殺死,從而減少細菌滋生。

與此同時,英法德等國家,也在租界內進行地下排水系統改造工作,從而整頓衛生狀況,其效果很是顯著,大大遏制瘟疫的傳播。

到了民國後,政府也開始重視飲用水的衛生狀況問題。1925年時,中央防疫處曾對北京自來水進行化驗,發現「含有微菌」,因此告誡市民:「萬不可飲用冷水,不可用冷水漱口,飲用時需熱至六十度,方能殺死微生物,不可用冷水洗碗、洗澡、洗生果等。」

新一輪的霍亂在1932年爆發,此時中國的衛生體系依舊比較落後,因缺少防疫經驗,很多人遭傳染而死。據保守統計,當時全國23個省、312個城市遭受霍亂侵害,超10萬人感染,超3萬人死於瘟疫中。

20世紀30年代初,宋美齡曾多次陪同蔣介石視察前線,她發現不管是哪個地方,民眾均衣衫襤褸、精神萎靡,因而提出「新生活運動」計劃,從衣食住行上對國民生活進行改造,這一計劃得到蔣介石的認可。

在蔣介石的授意下,1934年開始,「新生活運動」在全國範圍內開啟,其中就特別強調:「飲食養生,人之大欲……注意微菌,生冷宜戒」,意思是生水中細菌較多,燒開喝才行。

這之後,「熟水店」成為一大熱門行業,在全國各大城市中開設起來,尤其是上海,熟水店從民國初的 159家增至2000多家。

1949年開始,官方再次提倡「喝熱水」,並將其當成宣傳標語,要求群眾不喝生水,要喝開水和消毒過的水。當時,很多工廠也為工人集體供應熱水,幼兒園也會一天給孩子餵三次熱水。

喝熱水和志願軍有關

新中國後,毛主席和黨中央也高度重視衛生問題,並確立了面向工農兵、預防為先、團結中西醫3大工作方針。

不過,真正讓政府意識到喝開水的好處,還要提及抗美援朝時期。

志願軍、人民軍在1951年秋,發起了粉碎敵人夏季攻勢、秋季攻勢的戰爭,這讓「聯合國軍」損失慘重。入冬後,急於扭轉敗局的美軍動起了歪心思。

次年1月28日,一批行蹤詭異的美軍飛機,在朝鮮北部平康郡投下不明物體。當時志願軍戰士何世長目睹了這一情況,他很好奇,美軍不投彈也不掃射,為何在天空中來回盤旋?他立馬將消息上報給長官。

中午,大雪停止,一個戰士發現,在附滿大雪的雪地里,成群蒼蠅、跳蚤、蜘蛛無力的跳躍著、匍匐著。

何世長在師首長的指令下,騎馬查看情況,他又發現一群跳動的老鼠。

不過,當時志願軍並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危害。而後幾天,美軍又多次投下了大量昆蟲、死老鼠、羽毛以及很多未見過的昆蟲。

幾天後,志願軍中陸續有人得了鼠疫、霍亂等傳染病,冬季本就不是傳染病的病發期,顯然美軍不顧國際公約對中朝軍隊發起細菌戰,企圖利用疫情削弱戰士們意志,改變戰爭局勢。

而這些細菌武器,和中國人熟悉的戰犯,731部隊長石井四郎有關。早在1947年時,他為了逃脫軍事法庭審判,將罪惡累累的細菌戰材料交給美軍,隨即獲得自由。

而後,他又被送到美軍實驗室「德特里克營」擔任顧問,投入志願軍中的細菌武器正是該實驗室的「傑作」。

面對美軍毫無底線的細菌戰,志願軍迅速進行「反細菌戰防疫」工作,採取了各種措施防疫,如淨化水源、注意個人衛生、消毒等。

與此同時,國內也搞起了「愛國衛生運動」,全國各地清理垃圾、打掃衛生、清掃廁所、滅害蟲、喝開水等,以向世界傳達中國人民反對細菌戰的呼聲。

細菌戰最終以美軍失敗結束,不過愛國衛生運動並沒有消失,反而得到了中央的重視,衛生部提出了「衛生工作和群眾運動結合」的大方針。

就此,愛國運動成為一種利國利民的工作延續至今,也正是這個運動,將「多喝熱水」習慣植入百姓們的基因中,並作為一種優良傳統延續下來。

新中國初,熱水瓶在很長時間裡成為結婚的必備品,提親必會帶上熱水瓶。

記者曾採訪一位古稀之年的北京土著人王老先生,他表示兒時大家均是喝冷水,沒有喝熱水的習慣,很多孩子都會得蛔蟲病。直到50年代愛國衛生運動後,不喝熱水的習慣才逐步養成,學校也杜絕孩子們喝生水,誰家孩子喝冷水還會被老師批評。

1959年出版的《除害滅病愛國衛生手冊》中,也提出「不喝生水」的要求,並警告民眾喝生水得痢疾等傳染病。

正是「愛國衛生運動」的開展,使得天花、鼠疫、霍亂等烈性傳染病幾乎絕跡。1952年時傳染病發生率為70%,但1956年時降至6%,之後傳染病率更是低近0%。

國務院在1989年,將4月定為愛國衛生月,如今迎來了第34個愛國衛生月,主題為「文明健康 綠色環保」!

喝熱水的好處多多,但也要注意熱水溫度才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警告:切忌飲用65℃以上的熱水,不然會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國外一篇報告發現,中國有燙食習慣的地方,食管癌的患病風險增至2倍以上。

據全球癌症報告,我國2020年食道癌病例為32.4萬,死亡為30.1萬例,因此大家喝熱水也要注意水溫。

西方人為何不喝熱水?

有人好奇,為什麼西方人不愛喝熱水?

其實這和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有關,要知道西方人日常以牛羊肉、奶酪、黃油為主,其食物熱量高。這種吃法在中醫上來看火氣太旺,需陰水進行調節,從而使身體處在平衡狀態,因而西方人愛喝涼水。

當然,西方人也沒有形成喝熱水的習慣,從古希臘、古埃及陶器就可看出。

其實英國人以前也是喝熱水的,19世紀時英國《家政管理手冊》中就提出「老人和體弱之人應當迴避冰,不喝冷飲料」的觀點。

可見,當時的西方人也認識到「生水不健康」,不過相比於熱水,歐洲人更愛喝酒。

西方人發現,發酵的葡萄酒比起生水更衛生,經常喝不會拉肚子,也不會得痢疾。因此,當時的歐洲人日常飲品都是酒。

只不過,當時能喝得起酒的人也是貴族階級,普通歐洲人仍以冷水為主,因而導致霍亂不斷。

直到工業革命後,歐洲人才開始對水進行消毒處理,建立乾淨衛生的飲用水系統,如此一來西方人也就沒有了喝熱水的習慣。

如今,歐洲國家已擁有成熟完善的直飲水系統,水龍頭流出的水可直接飲用。而中國的自來水因還差上一道程序,無法直接飲用,因而大家還會「喝熱水」。

不管喝冷水還是喝熱水,其實受習慣的影響很大,西方人也並非一點熱水不喝,咖啡、茶也是熱水,只不過更偏向於冷水。中國人的體質偏寒,因而更愛喝熱水,大家咋看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