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八寶鍋蒸"與客家菜"鴨雙羹"

史生妙趣匯 發佈 2022-05-23T11:55:27.729753+00:00

客家先民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 ,至宋朝逐漸南遷的漢人在贛江、汀江、梅江衝擊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發展成了贛州 、汀州(今分屬龍巖和三明 、梅州、河源 、惠州 、韶關等客家主要聚居地 。

客家"鴨雙羹"與四川"八寶鍋蒸」

客家這一稱謂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給客制度及唐宋時期的客戶制度 。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稱為客家人。

客家人之根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時序越千年,五胡亂華,朝綱傾裂,戰禍頻仍。生靈塗炭,顛沛游離,「人慌慌而遊走,風颯颯以南遷」,舉家攜兒帶女,跨黃河、過長江,萬里遷徙。

客家人的故事始自千年以前,客家文化在一代代客家人的萬里遷徙中,孕育、紮根、綿延、播遷。一部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客家文化的成長史,客家文化的綿延不絕、歷久彌新,映射了中華文化的璀璨多樣、生生不息 。

客家先民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 ,至宋朝逐漸南遷的漢人在贛江、汀江、梅江衝擊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發展成了贛州 、汀州(今分屬龍巖和三明 、梅州、河源 、惠州 、韶關等客家主要聚居地 。

《四川通志》記載:「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康熙七年,四川巡撫張德地憂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摺,表露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其他地方官員也有類似奏摺上奏。

康熙皇帝其後頒布了一份名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的詔書, 採取強行移民和鼓勵外省人自願移民的兩項措施,發動了移民墾荒復耕運動。繼湖廣人遷徙入川後,廣東、福建、江西、廣西等省百多萬客家相繼移民入川,這就是四川歷史上著名的「湖(即湖廣人)廣(即廣東客家人)填四川」大規模移民運動。

根據廣東地方文獻和四川地方志以及客屬族譜等史料證實,四川客家大多數從嘉應、韶州、南雄、惠州、潮州等地區遷入。

入川客家中的絕大部分人都徙居落業在川南和川西地區,以隆昌縣為中心的川南和以成都為中心的川西這兩大板塊構成了今天四川客家群體的生活大本營。

根據史料、家族譜牒統計分析,整個四川人口主要由湖廣人和粵、閩、贛、桂客家人兩大部分構成,湖廣人和客家人分別占四川當時總人口的40%和33%。

洛帶是成都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鎮上九成居民都是客家人,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之稱」。洛帶古鎮有獨特的客家文化和「湖廣填四川」的歷史烙印。洛帶古鎮上的街巷和民居保留了舊街場的原始風貌,最具特色的還是古鎮上的三座會館。

四川的客家人中以湖廣人口最多,故四川通行以湖北麻城話為基礎的四川話(以成都話為代表),舊稱湖廣話,四川客家語是僅次於四川官話的第二大方言。

客家話在四川民間俗稱「廣東話」、「土廣東話」。除了洛帶,在四川省內主要集中在沱江流域,成都市郊的東、北兩個方向及新都、金堂、廣漢、什邡、彭州、溫江、雙流、新津、仁壽、簡陽、樂至、安岳、威遠、資中、內江、榮昌、隆昌、富順、瀘縣、合江、宜賓、儀隴、巴中、通江、廣安、西昌、三台、德陽、綿竹、梓潼等30餘個縣、市。、

說客家方言的人一般在鄉間,少數在城鎮。詞彙、語法方面也保留不少廣東客家話的特點,如人稱代詞「我」、「你」、「他」說「偔」、「你」、「佢」等。由於受四川話包圍,語音、詞彙、語法各方面都有一些四川話的影響,產生某些變異。

四川境內的客家方言以成都市龍潭寺客家話為代表。龍潭寺客家話是明清之際客家移民從廣東帶入。

客家人入川,使原有的巴蜀文化增輝添彩。梅縣、五華、興寧等地客家遷入成都洛帶後,帶來了嘉應(梅州)和五屬(: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每年春季辦燈展活動的習俗,不久風行於巴蜀大地。隨著斗轉星移終於演變成今天揚名大江南北的成都青羊宮燈會和自貢市恐龍燈會。

在四川是叫」八寶鍋蒸」,筆者從學徒開始,到今已接近花甲,從事廚師行業四十餘年,一直對四川「八寶鍋蒸」這一個「蒸 」字而百思不得其解。在川菜書籍記載中,根據筆者手邊資料,沒查到川菜「八寶鍋蒸」的「蒸」字任何解釋。

翻看85年出版的」川菜烹飪事典」書中是這樣記載的:

八寶鍋蒸

甜菜。甜香味型。特點是酥香滋糯,甜而不膩。

烹製法:炒。荸薺(四川習慣把馬蹄叫荸薺,筆者語)去皮切指甲片,湘蓮去皮去芯,扁豆去皮連同百合上蒸籠蒸粑,核桃泡軟,去皮炸酥剁碎,櫻桃對剖,瓜片,蜜棗切碎丁,炒鍋加油下麵粉炒散,下肥兒粉和勻,加開水調勻下白糖,果粒,起鍋加玫瑰,豬油炒勻,入圓盤即成。製作要領:炒時動作要迅速,不斷翻炒。此法如做清蒸菜,主料則改為米粉,輔之以麵粉,苡仁粉、蓮米粉和芡實粉、八寶的配料也可依情況而定,但需用菜油炒制,不可用豬油。

再翻閱1994年8月由史正良、張富儒、王旭東主編 的《中國川菜大觀》①(廚師烹飪叢書)一書,雖然沒找到八寶鍋蒸的做法記載,但找到了「雪花桃泥」的做法。

那麼在明末清初,四川受到客家移民的影響,會不會就是受客家菜「雙鴨羹」影響,加上「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影響而成的呢?並且在《川菜烹飪典》中還給出了「清真」菜系這一做法,會不會是陝西河南等地流傳到四川的做法呢?

筆者不敢妄做任何猜測,僅把這些東西做一個記錄,希望有識之士給出一個答案,同時也是筆者對飲食文化記錄做出的一點點貢獻。

筆者有幸得到梅州「鴨雙羹」(或名「雙鴨羹」,因客家地區各地方言有所變化,故叫法不同)「鴨雙羹」是梅州客家地區著名的小吃之一,它和鴨子無關,是木薯粉和紅糖等材料製成。木薯粉,富含多種維生素,中醫認為木薯粉具有消腫止痛和下火的功效,由其製作的鴨雙羹口感Q彈香軟,桔皮的加入更是有了止咳化痰的功效,可謂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主料:木薯粉200克

輔料:紅糖20克、白糖10克、生薑末10克、桔皮10克、花生米10克、蜜冬瓜條10克、

做法:

1、花生米入油鍋中炸至金黃,放涼去皮待用;桔皮、蜜冬瓜條備用;

2、紅糖加清水煮開,加入白糖,煮十分鐘,直至完全融化;

3、木薯粉用乾鍋炒制變色發黃有香氣,盛起,加入清水攪拌成稀湯狀;(也有不炒木薯粉,直接乾粉下入糖水中)

4、鍋里加一大塊豬油(其他油也可)燒至5成熱,依次加入薑末、桔皮末、花生米,最後倒入糖水,然後把調好的粉漿慢慢倒進去,邊倒邊攪,全程小火,最後炒成一個褐色發光的大糰子,再分成小份放入蒸鍋中「蒸」制而成。

註:這裡的客家菜出現了「蒸」的步驟。

還原歷史,記錄真相,是每一個餐飲人應該做出的良心!按道理在舊時是沒有「肥兒粉」這一名詞的。

按筆者理解,「八寶鍋蒸」採用了這樣的做法,敬請方家指正!

八寶鍋蒸①(四川風味)

特點:酥香滋糯,甜而不膩。

烹製法:炒

主料:麵粉100克

輔料:荸薺(馬蹄)20克,湘蓮20克,扁豆20克、干百合20克核桃20克,,櫻桃20克、蜜冬瓜10克,蜜棗10克

調料:白糖、紅糖各適量

製作方法:

1、荸薺(馬蹄),去皮切指甲片;湘蓮去皮去芯;扁豆(冷水浸發)去皮,干百合(冷水浸發)上籠蒸粑;扁豆製成泥,核桃泡軟去皮炸酥剁碎;櫻桃對剖;蜜冬瓜,蜜棗切碎丁,

2、炒鍋加入豬油燒五成熱,麵粉用細密漏過濾,避免下鍋成顆粒狀,下麵粉和扁豆泥炒至金黃色,加入開水,不停地翻炒到水收干,下白糖炒勻、加入果粒、玫瑰、蜜餞炒勻,入圓盤即成。

八寶鍋蒸②(客家風味)

主料:木薯粉100克

輔料:荸薺(馬蹄)20克、湘蓮20克,花生米20克、干百合20克、核桃20克、櫻桃20克、蜜冬瓜10克、蜜棗10克

調料:薑末10克、白糖、紅糖適量

製作方法:

1、荸薺(馬蹄),去皮切指甲片;湘蓮去皮去芯切小粒;扁豆和干白合用冷水浸泡後入籠熟後用刀壓成泥,干核桃仁用沸水泡五分鐘去皮炸酥剁碎;櫻桃對剖;蜜冬瓜,蜜棗切碎丁,花生米入油鍋中炸至金黃,放冷去皮待用;桔餅、蜜冬瓜條切成細丁備用;

2、木薯粉清水泡,攪拌過濾再澄清,以去除泥沙和雜質,備用;

3、炒鍋內入油,燒五成熱,下扁豆乾白合泥炒黃,加入清水攪拌成稀湯狀,再加入木薯粉水;

3、鍋里下豬油(其他油也可)燒至5成熱,加入薑末、白糖、紅糖加清水煮開,煮十分鐘至完全融化;

4、把調好的粉漿慢慢倒進去,邊倒邊攪,全程小火,最後炒成一個褐色發光的大糰子,再分成小份放入蒸鍋中蒸製熟,出鍋撒蜜冬瓜碎、桔餅碎、花生碎,湘蓮碎,核桃碎,櫻桃、蜜冬瓜碎,蜜棗碎即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