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黃河廊道而富起來的村莊

三門峽古村 發佈 2022-05-23T14:51:49.580709+00:00

對陝州區大營鎮城村的印象,緣於村里近兩年興起的陽光玫瑰葡萄產業。受文友邀,2022年4月6日下午,我們一行人走進了城村。村子正在大規模地搞建設,拆遷、築路、蓋房。

因黃河廊道而富起來的村莊

對陝州區大營鎮城村的印象,緣於村里近兩年興起的陽光玫瑰葡萄產業。

受文友邀,2022年4月6日下午,我們一行人走進了城村。

村子正在大規模地搞建設,拆遷、築路、蓋房。村幹部很忙:疫情防控、領導視察、縣鄉檢查……

沒聽完女支書情況介紹,我們就只好到村里調查、採訪、拍照、看產業。

這座位於黃河岸邊的村落與其它村莊相比,頗有幾分不同。1958年修建三門峽水庫時,整村向南遷移,所有的文化古蹟被淹。1980年,村民因種地不便又陸陸續續地回到老村南邊,古驛道、古廟宇、古樹蕩然無存。

萬曆陝州志圖三十里舖位置

清道光陝州志三十里舖位置

新村是經過規劃的成排成行,但早已沒有了文化氣息。

村黨支部書記張茹仙告訴我們:截至目前,城村有1082戶,3582口人,土地1800餘畝,黃河濕地800餘畝。2021年上報村民人均純收入9700元,集體經濟收入17.2萬元。

城村南臨黃河,北靠縣城。村內被沿黃生態廊道、鄭西高鐵、連霍高速、快速通道貫穿分割,也正因交通縱橫才使村莊能夠完整地保留下來。另外,開曼鋁業、駿通公司、惠能熱電廠,均在村域內。

特殊的地域環境給村裡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也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村黨支部書記告訴我們:拆遷是她們的第一難。原來村里企業較多,村民思想活躍,經商意識強。村內賓館、餐飲、修理廠、加油站、超市林立,村民收入豐厚,生活殷實。1995年左右建成企業基地後,村民私搭亂建嚴重。後因修路占地,企業入駐,三門峽西出口整治,黃河廊道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土地流轉,旱廁改造,污水處理,拆遷成了村里第一難題。

拆遷後新村的生態環境好了,村民如何生活?如何致富?村里走何種發展路徑成了首要問題。經過多年努力,一是村民中已有700餘名勞動力在開曼、駿通、惠能等企業就近務工。二是村民中300餘人利用已有的鉤機、鏟車、汽車等資產從事交通運輸業。三是依靠村裡的沙土地及水分充足,大面積種植苗木、蔬菜和葡萄近2000畝。2014年初,在大營鎮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由村黨支部牽頭農戶參與,創建了綠城無公害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資金600萬元,會員6人。項目占地200畝。同年,建成了12座占地100畝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和占地100畝的葡萄種植基地。主要種植西瓜、西紅柿、西蘭花、草莓、葡萄等10餘個新品種果蔬。從2018年開始,村里對原有葡萄品種進行改良。產業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種植的陽光玫瑰由於易運輸,口感好,一上市就受到市場的熱捧。

村支書領辦合作社,帶動了400餘農戶。產品統一包裝,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價格由原來的2—3元/斤,增至8元/斤。畝收入由過去的幾千元,增至最高的5萬餘元。農民有事幹了,富裕了,村里穩定,社會矛盾銳減,上訪告狀人員漸漸減少。四是流轉土地,修建冷庫,建設交易市場,既方便了群眾又增加了集體收入。

城村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水沖廁所、人居環境整治、改觀村容村貌、路燈綠化成了村裡的重要工作。2019年建成了黃河生態廊道城村段占2.7公里。不少村民說:沿黃生態廊道給村里老百姓帶來了福音。既綠化保護了黃河生態,防治了水土流失,又便捷了群眾的出行和農副產品外運;既增加了流動人口、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又豐富壯大了當地的特殊產品;既拉進了人與黃河(自然)的距離,又繁榮了市場。

談到農村的發展變化,村支書深有感觸地說:「在農村班子要團結,老中青要結合」、「要從黨員抓起,以黨建為統領」、「集體沒錢,說啥都不算」、「自己要有經濟基礎,先富帶後富」、「走共同富裕之路」、「讓成功人士返鄉」、「帶頭、捐錢,是村幹部的一項責任」。對眼下的農村,這些話不無道理。這既是她工作的感受和體會,又是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

城村的發展路徑是成功的,並且有著明顯的潛力和後勁。其經驗是村三委一班人能夠充分地利用自身優勢,結合自己實際,抓住機遇,利用外力,激活內生動力……這一點,在鄉村振興中很值得同類型村莊借鑑。

在村內行走,村民忙忙碌碌,老人悠閒自得。我們唯一感到的遺憾是文化的不足。

今年79歲的韓占鰲老人說:從前的城村是有文化的。相傳明朝靈寶的許天官路過時,多次稱讚這裡風光無限、人傑地靈。1936年,戰亂時駐軍拆了很多古建築,解放後村裡的古戲台上還能看到角樓,台下車馬通行。村裡有前街,后街。

城村成村較早,可能是因縣城在此而叫的城村。最早有段姓、石姓和安姓。明時遷來了孫姓和韓姓,村中相傳韓湘子是城村人。

根據道光七年韓氏家譜續寫韓史麟是清增生

城村古村落,位於陝縣大營鎮北。漢時建城,城門宣匾:迎恩。城廢為村。村子近臨黃河漕運和崤函驛道邊,明洪武年從洪洞縣移民韓氏、孫氏、王氏、張氏,四大家。根據明萬曆陝州志和道光陝州志載,城村屬古驛站三十里舖邊古村。民國為陝縣第二區十六、十七保,民國在城村西崖設有公立初級小學。村有廣緣寺、禹王廟、天元寺、文廟、馬王廟、牛王廟、南關、古戲台、過街門洞。民國抗戰期間,豫陝中學曾在此辦過學。

抗日戰爭時期,豫陝中學曾從張灣遷到城村,村民韓吉良任過軍事教官。根據1942年、1944年、1946年城村豫陝中學同學錄記載,城村有22人在這裡讀過書。

據三門峽市政協委員樊輝先生研究:民國時,城村有黃埔軍校學生5人:

韓繼良,1914年出生,別號耀先,黃埔軍校本校第16期第八隊。

孫克武,1916年生,1946年在中央訓練團第二十一軍官總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受訓。

韓吉慶,1916年生,1939年黃埔軍校七分校17期畢業。

孫萬如,1915年生,黃埔軍校14期畢業。

王思智,1960年生,1942年軍政部榮譽軍人第三臨時教養院軍要三階司書。

很多村莊拆遷,拆掉的不僅僅是建築,最可怕的還是拆掉了村民心中的文化和自信。很期望城村在鄉村振興中賦予更多的文化文素,給村民們留下長久的鄉愁和記憶。

(尚柏仁 牛占亞 朱家昊 陳偉 高永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