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貴州 | 蘆笙接力棒,深山裡傳承

貴州畫報 發佈 2022-05-23T14:53:26.975462+00:00

「事事皆入笙歌,處處均有笙樂」,蘆笙是苗族傳統而古老的簧管吹奏樂器,伴隨著苗族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

「事事皆入笙歌,處處均有笙樂」,蘆笙是苗族傳統而古老的簧管吹奏樂器,伴隨著苗族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苗族節日裡,空明嘹亮、氣勢磅礴的蘆笙合奏穿越森林,響徹山谷,這是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古老傳唱,動人心魄……

貴州 / 從江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黔東南州從江縣丙妹鎮敖里村,有一位堅持製作蘆笙幾十年的傳承人——吳老郎,現已59歲。

從江縣丙妹鎮的山間,樹木蒼翠,微風習習,生命之氣充斥在這山巒之中。剛到敖里村,見到吳老郎身著民族服裝,腰間掛著砍材刀,手拿著一把苦竹,原來這是吳老郎一早去竹林里收集回來準備製作蘆笙的重要材料。吳老郎是土生土長的敖里村苗族人,因家裡祖祖輩輩都製作蘆笙,吳老郎從小對於蘆笙就有著極大的興趣。在父親的指導下,吳老郎一點一點學習製作蘆笙,技藝日益精湛。同時,吳老郎在傳承技藝的基礎上積極創新,使其製作的蘆笙在音調上比傳統蘆笙更準確,造型更美觀,深受當地苗族同胞的喜愛。隨著口碑的建立,他也成了從江縣遠近聞名的蘆笙師傅。

吳老郎家住敖里村的小山坡上,四周竹林環抱。平日裡他就在一樓的自建台製作蘆笙,恍恍惚惚便是幾十年。蘆笙的製作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筒組成,從選料到製作、打磨、裝飾等每一道工藝都決定著蘆笙的音色好壞,聲音是否響亮悅耳。笙斗用松木或杉木製作,中間剖開,掏空裝入笙管後再用膠粘合,外用樹皮或細蔑箍五圈以防裂開,細端插一竹管吹嘴,笙斗斜插兩排笙管,笙管用細而長的苦竹製作,一般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蘆笙的規格不同,管短者30厘米,長者可達二至三米。笙管穿過笙斗有一節外露,下端堵塞不通,管上端開一出音孔,靠近笙斗處開一按音孔,入斗處鑲有銅製簧片。黔東南的蘆笙,其主要笙管上端出音孔處,套有竹製共鳴筒或用竹蔑片摺成漏斗形小喇叭,各笙管上段束扎在一起,系彩綢條為飾。蘆笙演奏時,兩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別按左右兩排管孔,口含吹嘴,吹吸均可發音。運用氣息和舌尖動作變化,奏出各種顫音和震音,有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

臨近花甲之年,吳老郎將蘆笙製作這門傳統技藝傳承給他的兒子吳飛福。吳飛福學習技藝的同時注重宣傳,與父親吳老郎在網絡平台展示蘆笙作品,給網友講解苗族傳統樂器的製作故事。吳老郎感嘆道:「製作蘆笙是祖輩傳下來的技藝,我們每一代人都要堅持這門技藝。」

現如今,像吳老郎這樣能熟練製作蘆笙的藝人也越來越少,後繼乏人,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而隨著政府對蘆笙、苗笛等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視、保護及利用,通過舉辦民族節慶提高苗族文化知名度,使當地旅遊業得以發展,群眾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傳統蘆笙製作技藝也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蘆笙深受苗族群眾喜愛,它不僅用於民間娛樂,也是和木鼓、銅鼓一樣具有盛名的聖器。蘆笙的歷史十分久遠,《楚辭》《新唐書》《黔書》等典籍都有關於蘆笙的記載。在苗族人傳統觀念中,蘆笙之音能夠與祖先神明溝通,能夠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逢年過節時,苗族兒女都會聚集一起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在苗族人民心中,蘆笙是神聖而珍貴的,蘆笙對其而言不僅僅是樂器,除了正常的演奏之外,它還是婚姻的媒介,幫有情人牽繩拉線。男青年通過吹奏蘆笙向姑娘表達愛意,聽到男青年的表白,姑娘們就會心領神會,以歌聲與其相對。

逢年過節、豐收喜慶、談情說愛、迎親送客…蘆笙是苗族表達情感的工具,從古歌傳說到日常生活,無不留下蘆笙的烙印。

本刊記者/黎敬程

編輯/王江蘭

校對/楊蕾

一審/廖迅

二審/夏進

三審/吳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