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馬俑四大未解之謎

文博書單3150 發佈 2022-05-23T23:34:24.798054+00:00

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一處地下建築及陶俑,其位於秦始皇陵園東側1千米處。 秦兵馬俑坑曾被大火焚燒過?


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一處地下建築及陶俑,其位於秦始皇陵園東側1千米處。這件事震動了世界,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陵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因其年代久遠,出土文物帶給世人許多千古之謎,至今沒有解開。

一、 秦兵馬俑坑曾被大火焚燒過?

當年發掘兵馬俑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一、二號俑坑的木結構幾乎全部被燒成炭跡或灰燼。

陶俑和陶馬被砸,有的東倒西歪,有的身首異處,有的頭破腹裂,有的臂斷腿折,有的斷成數段,有的成為碎片,完整的非常少。

那麼,它究竟是在什麼時候、被什麼人燒的呢?

第一種說法:兵馬俑在建成秦始皇陵之後,由秦代人自己焚毀。

目的是以燒毀祭墓物品及墓周的某些建築,讓死者靈魂將此帶去陰間享用,即所謂「燎祭」。

但是,如果真的是出於古代的喪葬制度和民間風俗習慣而焚毀掉,為什麼只燒一、二號坑而不燒三號坑呢?

第二種說法:坑內的陪葬物等有機物腐敗產生沼氣,自燃而造成的。

但是,與第一種說法一樣的疑問,三個同樣的俑坑,在同樣的環境,為何被焚毀依舊是一、二號坑而三號坑卻安然無恙。

第三種說法也是目前最多人認同的是:被項羽的軍隊焚毀。

據記載,項羽設鴻門宴的地點距此地僅有五公里,他與秦始皇也結有仇怨。

現場還發現了大量的木條、麻繩等物件焚燒過後留下的炭跡,這證明焚燒時間距離秦俑坑建成並不是太久,因為如果時間長,麻繩、木條等都會化為灰燼,難以成炭。

但據《漢鋤》《史記》《水經注》等史籍記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上述史書中並沒有一個字明確記述項羽軍隊焚毀秦兵馬俑之事,甚至連秦兵馬俑的字樣都沒提到。因此這個說法也只是猜測,並不能證明這就是項羽所焚毀的。


二、 那麼多武士俑,為何沒有統帥俑?

武士俑包括步兵、弩兵、騎兵、車兵,但這些武士俑卻不見統帥俑。

第一種說法是:按秦制,每次出征前由秦王指令,一名將帥任統帥。

第二種說法是:因為秦始皇是秦軍最高統帥,為維護皇帝的絕對權威和神聖尊嚴,不能把秦始皇的形象塑在兵馬俑坑之中。


三、 俑中青銅劍為什麼歷兩千年不折?

二號坑出土一批長86厘米劍身上有8個棱面的青銅劍,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測量,發現這8個棱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極為對稱均衡。

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地下沉睡兩千多年,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無獨有偶,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一把越王勾踐劍,做工精細,削鐵如泥,兩大考古發現立即傳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蹟還在後面,經過科研人員檢測,寶劍鋒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這就是千年不鏽的原因。

這一發現轟動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專利。

眾所周知,鉻是一種稀有金屬,熔點高達4000攝氏度,提取非常艱難。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這些青銅劍的韌性異常驚人。有一口劍,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壓彎了,彎曲度超過45度。當陶俑被移開的一瞬間,奇蹟發生了,青銅劍反彈平直,自然還原。這精湛的鑄劍技藝,令人膛目結舌,卻不知為何。


四、 秦始皇陵兵馬俑那些泥塑制陶工藝技術為何如此精湛?

秦始皇陵兵馬俑集秦代制陶技術之大成:兵馬俑一般為兩層胎,內層為夾砂陶,外層為泥質陶,兩層胎的優點是既堅固又美觀,這是用料方式上的一種創新。兵馬俑是彩繪陶,燒制後繪紅、綠、紫、藍、黃、白、黑、赭等顏色。

秦兵馬俑制陶技術空前發展的社會原因:一有利的社會條件;二是有效的管理制度。


不管歷史所造成的謎團真相是什麼,兵馬俑的歷史價值與文物價值都是無可估量的。它為研究秦代政治、經濟與軍事等各個領域,開拓了一片新天地。同時,為中華文化藝術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片來自網絡 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