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下)

爲華夏而書 發佈 2022-05-23T23:42:16.619540+00:00

歷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到20世紀20、30年代,碉樓鼎盛的時候有3000多座,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

開平碉樓與古村落

開平碉樓與村落,以廣東省開平市用於防衛的多層塔樓式鄉村民居——碉樓而著稱。歷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到20世紀20、30年代,碉樓鼎盛的時候有3000多座,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表現了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開平僑民在南亞國家、澳大利亞以及北美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海外開平人與其故里的密切聯繫。

2007年6月,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中國「開平碉樓與村落」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次收錄的遺產包括四組共計20座碉樓,是村落群中近1800座塔樓的代表。

福建土樓


福建土樓,分布於福建和廣東兩省 [,主要有龍巖市境內的永定土樓,漳州市境內的南靖土樓、華安土樓 、平和土樓 、詔安土樓、雲霄土樓、漳浦土樓以及泉州土樓等。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土樓以石為基,以生土為主要原料,分層交錯夯築,配上竹木作牆骨牽拉,丁字交叉處則用木定型錨固。

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五台山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介於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景區規劃面積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轄面積436平方千米。

五台山是中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有宗教活動場所86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金閣寺、萬佛閣、碧山寺等。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台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地區,該建築群中的各建築建成時間從漢至清,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包括周公測景台和登封觀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築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處11項優秀歷史建築,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構成了一部中國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是中國時代跨度最長、建築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築群之一,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大會上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9處世界遺產。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肇始於9世紀,成形於13世紀,興盛於18世紀。傳承發展,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包括5大類景觀組成要素:自然山水、「兩堤三島」「三面雲山一面城」的景觀整體格局、系列題名景觀「西湖十景」、10處相關重要文化遺存、西湖龍井茶園,遺產區面積約43.3平方公里。在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地處閃電河畔金蓮川草原之上,南臨上都河,北依龍崗山,始建於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總占地面積達250平方千米;是中國歷史政權元王朝的首都遺址、蒙元文化的發祥地,蒙元王朝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及對外交往中心。

1988年1月13日,元上都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6月2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紅河哈尼梯田

紅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當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氣候條件創造的農耕文明奇觀,據載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中心區是元陽梯田。這裡的梯田規模宏大,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元陽、綠春、金平等縣,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9萬畝。這裡水源豐富,空氣濕潤,霧氣變化多端,將山谷和梯田裝扮得含蓄生動。

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紅河哈尼梯田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增至45處。

隨著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申報成功,超越西班牙成為第二大世界遺產國,僅次於義大利。

大運河


大運河(Grand Canal),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2014年6月22日,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對「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報世界遺產,並獲得了成功。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提交的這一文化遺產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第一個跨國聯合申遺項目,是世界上第一段列入遺產名錄的絲綢之路遺產。

土司遺址

土司遺址(Tusi Sites)分布於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區,現存的主要遺址類型包括土司城遺址、土司軍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築群、土司莊園、土司家族墓葬群等。13世紀至20世紀初,中國元、明、清朝中央政權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當地首領擔任「土司」,世襲統治當地人民。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築遺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

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土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

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

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寧明縣、龍州縣、江州區及扶綏縣境內,由岩畫密集分布、最具代表性的3 個文化景觀區域組成,包含38 個岩畫點(共109處岩畫,4050個圖像),岩畫所在的山體和對面的台地,以及約105 公里左江、明江河段,文化遺產區面積總計6621.6公頃。

2016年7月15日,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通過審核,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9處世界遺產,也是廣西第一處世界遺產。

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

「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是世界文化遺產,符合(II)-(IV)遴選標準,遺產主體位於中國廈門市的九龍江出海口,是一座面積僅1.88平方公里的海島。

2016年1月29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正式推薦「福建鼓浪嶼」作為2017年文化遺產項目。2017年7月8日以「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為名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分布於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 [,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2018年1月26日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0年5月,良渚古城遺址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2021年7月11日,「宮殿巨型木構」展示點正式開放。

其實每一處建築都是歷史的見證,如果他們有生命,他們可以開口說話,那一定會讓我們了解到更多的不為人知,被時間的塵埃所掩埋的真相,這些東西連結在一起,就組成了中華民族不朽的文化的一部分,也許我們會死去,但是它們會一直存在,留存在一代又一代代人的記憶里。時間縱然在強大,但是傳承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有了傳承才有了這些文化,我們每每都能從這些文化里發掘出符合現代社會的含義,並補充到裡面去,然後在給下一代,下一代又經過發掘補充,經久不息,永不斷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