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精準,共加期 | 大咖共話肺癌個體化治療,第三屆EAR+肺癌診療高峰論壇隆重召開

醫學界腫瘤頻道 發佈 2022-05-23T23:50:19.889305+00:00

2022年5月14日,第三屆EAR+肺癌診療高峰論壇順利舉辦。本次會議分為廣州、上海、北京三個主會場和八城分會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同道共襄盛會。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聚焦肺癌精準診療最新研究進展,引領國內臨床醫生探索肺癌診療新前沿。

2022年5月14日,第三屆EAR+肺癌診療高峰論壇順利舉辦。本次會議分為廣州、上海、北京三個主會場和八城分會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同道共襄盛會。從前兩屆的EAR,到今年第三屆EAR+,輝瑞研發的藥物在覆蓋EGFR、ALK、ROS1靶點的靶向藥物的基礎上新增了PD-L1單抗舒格力單抗,因此學術論壇的內容也在靶向藥物精準診療的基礎上新增了免疫療法的更多探索。本屆大會主題名為「聚精準,共加期」,包含非小細胞肺癌(NSCLC)靶向和免疫全方位的診療內容,希望能為各位同道帶來前沿、全面、科學的學術盛宴,共同品味肺癌治療領域蓬勃發展的「佳期」。

大會邀請吉林省腫瘤醫院程穎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傅小龍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韓寶惠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陸舜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盧鈾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潔教授、北京協和醫院王孟昭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周建英教授共同擔任會議主席。

程穎教授

吉林省腫瘤醫院

傅小龍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

胸科醫院

韓寶惠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

胸科醫院

陸舜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

胸科醫院

王潔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

腫瘤醫院

王孟昭教授

北京協和醫院

吳一龍教授

廣東省人民醫院

周建英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

第一醫院

*以上順序按照姓氏首字母

第一篇章:領全局

NSCLC靶向治療更新盤點

廣東省人民醫院楊衿記教授分享了2022年ALK+/EGFR+/ROS1+NSCLC最新研究進展,靶向治療藥物百花齊放。在ALK+NSCLC領域,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洛拉替尼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一線治療的無進展生存期(PFS)HR僅0.27,3年PFS率高達63.5%,基線可測量腦轉移患者顱內完全緩解率(CR)達72.2%,是目前唯一盲態獨立中心評估(BICR)中位PFS超過三年的ALK-TKI,安全可控[1];在EML4-ALK短變體和長變體中,克唑替尼一線治療均有PFS獲益[2]

在EGFR+NSCLC領域,達可替尼是目前醫保目錄內唯一中國人群PFS超過18個月且唯一帶來總生存期(OS)獲益的TKI[3]。在ROS1+NSCLC領域,Entrectinib治療中國ROS1陽性患者的客觀緩解率(ORR)為63.2%,中位PFS為17.7個月,中位OS為40.2個月[4];TQ-B3101一線治療中國ROS1陽性NSCLC的ORR為78.4%,中位PFS為15.6個月,OS尚不成熟[5]

廣東省人民醫院楊衿記教授

NSCLC免疫治療更新盤點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志傑教授總結了NSCLC免疫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分別針對早期可手術,局部晚期不可切和轉移性肺癌患者,闡述了目前免疫治療的進展。他提到,針對早期可手術患者,免疫治療作為新輔助或者輔助治療,目前已有多種探索模式,如IMpower 010[6,7],CheckMate816[8,9],NeoCoast[10]等研究,期待進一步的結果。

針對局晚期不可切患者,PACIFIC研究已顯示出針對同步放化療(cCRT)後患者的治療獲益[11],PACIFIC-6模式目前已有初步結果,尚待進一步驗證[12]。針對晚期轉移性患者,對於驅動基因陰性患者,使用免疫聯合化療已成為目前標準治療方式。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志傑教授

專家討論:

在韓寶惠教授的主持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褚倩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胡瑛教授、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姜濤教授和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劉子玲教授圍繞靶向和免疫治療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第二篇章:聚精準

ALK/ROS1陽性晚期NSCLC的優化藥物選擇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儲天晴教授講述ALK/ROS1陽性肺癌患者如何優化靶向藥物選擇。克唑替尼作為經典ALK/ROS1-TKI,長期被指南推薦用於ALK/ROS1陽性肺癌的一線治療[16,17]。多項真實世界證據表明,使用克唑替尼治療患者的OS高達7年以上[18-21]。克唑替尼耐藥機制決定一線耐藥後仍可高比例序貫後代ALK-TKI[22,23]。同時需要明確不是所有ALK-TKI都適用於ROS1陽性肺癌,克唑替尼是目前國內唯一獲批可用於ROS1靶點的TKI。

一項中國真實世界研究數據表明,克唑替尼一線治療的中位OS長達60個月[24];且進展後序貫洛拉替尼治療,OS長達90.3個月[25]。對於腦轉移患者,克唑替尼也顯示出顯著的PFS獲益[26]。克唑替尼治療ALK/ROS1陽性晚期NSCLC的整體安全性好,大多不良事件為1或2級[27,28]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儲天晴教授

全程獲益,達可可期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唐可京教授闡述了EGFR突變NSCLC患者如何選擇更佳序貫治療策略。EGFR突變NSCLC患者需要選擇靶向治療時間更長的序貫方案,一代、二代TKI一線治療耐藥後以靶內突變為主,有很大機會序貫靶向治療[29]。二代TKI耐藥後T790M突變豐度較高[30,31],序貫三代TKI療效好,OS較長[32-34]。達可替尼作為主要的二代TKI,不僅一線療效佳,且用藥更便捷安全,不良反應可及時察覺,容易管理,是更適合慢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長期用藥方案[35-37]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唐可京教授

專家討論:

在周建英教授的主持下,南昌大學二附院劉安文教授、河南省腫瘤醫院王慧娟教授、湖南省腫瘤醫院鄔麟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姚煜教授就本環節的內容進行了討論。

第三篇章:共加期

擇取眾長,一線新選擇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蘇春霞教授講述了NSCLC免疫治療的一線選擇,在NSCLC中,PD-1/PD-L1單抗聯合化療存在多種協同增效機制[38],國內外指南一致推薦驅動基因陰性NSCLC患者選擇免疫聯合化療作為一線治療方案[39,40]。舒格利單抗是目前唯一保留FcγR結合功能的PD-L1單抗,可進一步介導巨噬細胞殺傷腫瘤。舒格利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NSCLC的中位PFS達9個月,OS尚未成熟,但獲益趨勢明顯;無論PD-L1表達狀態、基線是否合併腦轉移或肝轉移,均有一致獲益;在安全性方面,≥3級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單純化療組相當,絕對值僅高2.5%;≥3級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僅4.1%[41,42]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蘇春霞教授

專家討論:

在王孟昭教授的主持下,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陳華林教授、江蘇省腫瘤醫院史美祺教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孫亞紅教授和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趙明芳教授圍繞本環節內容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會議總結

大會進入尾聲,大會主席進行總結致辭。本次會議多地連線,精彩紛呈。近年來,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日益進步,肺癌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均有不少新的進展,推進肺癌治療進入了精準診療時代。各項臨床研究帶來的最新數據也增強了對未來肺癌靶向免疫治療的信心,期待未來研究將對靶向藥物的序貫治療策略、免疫相關不良事件的預測模型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Solomon BJ, et al. Presented at 2022 AACR. Abstract#CT223.

[2] Zou ZH, et al. 2022 ELCC, 69P.

[3] Cheng Y, et al. Lung Cancer. 2021 Feb 23;154:176-185.

[4] Shun Lu, et al. 2022ELCC Poster 111.

[5] Shun Lu, et al. 2022ELCC Abstract 8MO.

[6] Wakelee H, et al. J Clin Oncol 2021;39(suppl 15):8500;

[7] Enriqueta Felip, et al,. Lancet. 2021 Oct 9;398(10308):1344-1357

[8] Spicer. ASCO 2021. Abstr 8503. NCT02998528.

[9] Forde PM, et al. N Engl J Med. 2022 Apr 11.

[10] Cascone T, et al. Presented at 2022 AACR. CT011

[11] Spigel DR, et al. J Clin Oncol. 2022 Apr 20;40(12):1301-1311.

[12] Marina Chiara Garassino, et al. ELCC2022. Abstract 108MO.

[13] Zhou C, et al. Lancet Oncol. 2022 Feb;23(2):220-233.

[14] Supplement to: Zhou C, et al. Lancet Oncol. 2022 Feb;23(2):220-233.

[15] B.C.Cho, et al,. 2022AACR. Abstract CT561.

[16]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2012 v2/2014v1/ 2015v1/2017v1/2018v1/2019v1/2021v2/2022v3

[17]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指南工作委員會. CSCO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 2018/2019/2020/2021/2022

[18] Peled N,et al. Lung Cancer. 2020;148:48-54.

[19] 2019 ASCO Abstract ID9038.

[20] Duruisseaux M,et al.Oncotarget. 2017; 8(13):21903-21917.

[21] Pacheco JM,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9;14(4):691-700.

[22] Horn L, et al. J Thorac Oncol . 2019 Nov;14(11):1901-1911.

[23] Friboulet L, et al. Cancer Discov.2014;4(6):662-673.

[24] Zheng J, et al. Lung Cancer. 2020 Sep;147:130-136.

[25] Peled N,et al. Lung Cancer 2020;148:48-54.

[26] Zhang Y,et al. BMC Med 2021;19(1):206.

[27] Rothenstein JM, et al. Curr Oncol. 2014 Feb;21(1)19-26.

[28] Shaw AT, et al. Ann Oncol. 2019 Jul 1;30(7):1121-1126.

[29] Reita D, et al. Cancers (Basel). 2021 Sep 30;13(19):4926.

[30] Jenkins S, Chih-Hsin Yang J. J Thorac Oncol. 2017 Aug;12(8):1247-1256.

[31] Jänne PA, et al. Lancet Oncol 2014;15:1433-41.

[32] Hochmair MJ, et al. Future Oncol. 2020 Dec;16(34):2799-2808.

[33] Popat S, et al. Lung Cancer. 2021 Dec;162:9-15.

[34] Supplementary to Popat S, et al. Lung Cancer. 2021 Dec;162:9-15.

[35] Wu YL, et al. Lancet Oncol. 2017 Nov;18(11):1454-1466;

[36] Cheng Y,et al.Lung Cancer. 2021 Apr;154:176-185

[37] Wu Y-L,et al. Presented at WCLC 2017.

[38] Matthen Mathew, et al. Pharmacol Ther 2018;186:130-137.

[39]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6, September 30, 2021.

[40]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2021.

[41] Zhou C, et al. Lancet Oncol. 2022 Feb;23(2):220-233.

[42] Supplement to: Zhou C, et al. Lancet Oncol. 2022 Feb;23(2):220-233.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