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變生活,你需要改變優先級。——馬克·吐溫

沉沒的海星 發佈 2022-05-23T23:54:43.776184+00:00

想要改變生活,你需要改變優先級。——馬克·吐溫To change your life, you need to change your priorities. -- Mark Twain.引言:本文討論優先級的重要性。寫作契機是最近閱讀的《商界局外人》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想要改變生活,你需要改變優先級。——馬克·吐溫

To change your life, you need to change your priorities. -- Mark Twain.

引言:

本文討論優先級的重要性。寫作契機是最近閱讀的《商界局外人》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全文約3300字。

正文:

《神奇的三》

過去的幾年裡我努力閱讀英文報紙和期刊中與商業相關的內容,誠如查理·芒格所講,你可以從報刊中學到很多。其中,我從優秀的記者那學到了很重要的一課是:好文章基本只討論三個重點,即「神奇的三」。其隱含的邏輯是如果你對一件事情的理解不能濃縮到三個重點的話,你就沒理解這件事,或者這件事對你的認知程度來講太難了。頂級科學家的學術論文也遵循同樣的「神奇的三」準則——幾十頁的討論一直圍繞兩三重點展開。慢慢地,在我分析一個公司的時候,如果我的理解不能濃縮到三個重點甚至更少,那這個公司對我而言就是芒格所講的太難(too hard)的一類,只得放棄了。其實這個過程還是很快的,而且大部分的公司對於我而言都是屬於太難的這一類。

巴菲特在1979年股東信里有一個類似的經典引述——Yanomamo印第安人的計數方法是一,二,和多於二。(The Yanomamo Indians employ only three numbers: one, two and more than two.)原文實際上在說不用特別在意Blue Chip和Wesco報表里數字與伯克希爾報表數字的細微差別,但我覺得Yanomamo印第安人的計數法和「神奇的三」有異曲同工之妙。

「神奇的三」實際在向我展示:做事要聚焦,要抓重點,要有優先級。

《優先級》(Priority)

2022年3月14日按閱讀計劃開篇William Thorndike的《The Outsiders:Eight Unconventional CEOs and Their Radically Rational Blueprint for Success》(中譯:商界局外人),3月31日讀完。這是非常棒的一本書,推薦給大家!

這本書介紹了8位不尋常的CEO,他們在長達十幾甚至幾十年的任期里同時取得了1)遠超同行和2)遠超標普500的業績。他們雖然身處不同的行業,背景各不相同,但都擁有相似的特質。其中一個共同點是:他們都會設置一個優先級最高的準則或目標,然後圍繞這個準則或目標展開行動。比如,這些CEO對自己公司的商業模式有非常獨到且深刻的理解,並能找到最能夠反映其商業模式的經濟本質的會計指標,然後將管理層以及員工的利益與這一指標綁定。按照優先準則執行的結果,就是這些CEO會採取與同行以及「傳統智慧」完全不同的行為和路線,帶來的是非凡的長期股東回報。之前我注意到成功的投資者都是「與眾不同」的,現在我理解了這個「與眾不同」是投資者如何設置優先準則的自然結果。

以下,我嘗試舉一些例子。

比如,伯克希爾的保險公司在開展業務時的優先準則是保證承保利潤。如果沒有承保利潤,可以不做這單生意。但很多大型保險公司的優先準則是保證浮存金的增長(或不降低)。當行業競爭激烈大幅殺價的時侯,兩種不同的優先準則將會帶來完全不同的行為——伯克希爾會放棄生意導致浮存金縮水(放棄生意是很難的,對有些公司有時甚至是不現實的),而同行會做虧本生意以維持浮存金的體量。當行業周期下行的時候,做虧本生意的同行會虧損甚至破產,而伯克希爾則可以撿起破產公司留下的市場份額,在擁有承保利潤的狀態下再度增加浮存金的體量。

但這是非常難做到的。有多難?伯克希爾曾經因為沒有承保利潤而自動放棄一(大)部分保險生意——浮存金曾經從366百萬美元降低到100百萬並持續了12年!

《通過股票回購看優先級》

比如,書中提到的CEO在進行資本調度(capital allocation)時,最優先考慮的是投資的回報率。而這個回報率多是現金回報(cash return),而非會計上的盈利回報(earning return)。其結果就是公司的現金流十分充沛,並且公司的資本調度也都十分合理,雖然在當時看來甚至是異類的。

假設一個公司今年賺了錢(現金),管理層在思考如何調度這筆資金,他基本上有五種選擇——再投資到公司的已有業務,併購,分紅,還債,以及回購股票。當管理層在調度資本時的最高優先級是考慮資本回報率的話,管理層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回報率最高的選項。但如果管理層的目標是增長營業額,他們可能會盲目併購(多元惡化,diworsification)。抑或是管理層的目標是維持穩定的分紅率,他們可能會放棄良好的投資機會而把資金分紅分掉。

股票回購是非常有效的資本調度方案,其實質是在投資一個公司,只不過這個公司是自己而已。當然股票回購價格必須遠低於公司內在價值(擁有安全邊際),回購才會對股東有利。其實股票回購提供了一個測算投資回報率的基準,如果其他資本調度選項都無法帶來與回購相當的回報率,為什麼不回購股票呢? Singleton在掌舵Teledyne期間回購了90%的股本,光這一項就為股東帶來了巨額的回報!

這其實對於我管理自己的資金也有很大的啟示。比如我已經持有A公司股票,但我手頭上又多出了一部分錢想要投資出去,其實第一考量可以是是否加倉A公司。這其實與上述描述的公司回購股票的情形是一致的。

但有時候,選項近在眼前,卻更容易被視而不見。我可能會擔心:「現在的股價已經相比於我的買入成本漲了很多了,我不應該再加倉了。」這其實是優先級混亂的表現。如果我在投資一筆資金的時候的優先準則是滿足我設置的最低回報率,那麼我只會在我當下所擁有的選項(機會成本)里選擇潛在回報率最高的投資,而它完全可以是一個已經漲了100%的持倉。在這樣的優先級的考慮下,持股成本這個變量甚至都沒有出現。

《激勵機制是一種優先級》

比如,如果一個管理層的薪酬與短期股價漲幅相關,你可以想見管理層會採用可以使得股價短期上漲的公司運作和會計記帳方式。其實這就是芒格所講的:「告訴我激勵機制,我會告訴你結果。(Show me the incentives and I will show you the outcome.)」

如果一個管理層和員工的薪酬與某一指標掛鈎,比如銀行新開戶數量(而非開戶質量,即能否為銀行帶來安全且低成本的資本),極端的情況就是管理層和員工合力在客戶不知情的狀況下大量開設虛假帳戶——參見2016年富國銀行的醜聞。

把芒格說的激勵機制(incentive)換成優先級,其實與開篇引用的馬克·吐溫的名言是一致的:

Show me the priorities and I will show you the outcome.

《為自己設置優先級》

做為投資者(其實不只是作為投資者),最重要的是為自己的目標和做事準則設立優先級。現在如果我有什麼想達到的目標或結果,我會先反過來想這樣一個問題:「依照什麼樣的準則,設置什麼樣的目標,會帶來我想要的某個結果呢?」然後我會挑出優先級最高的目標和準則,再展開行動。這樣,大概率我能獲得我想要的結果。

但不可忽略的一個事實是優先級也是有層次的,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如果我專心致志地研究公司,但整個組合倉位分配不合理(比如加了槓桿或單一股票倉位過重),股災來的時候我可能也就完蛋了。所以,我嘗試在做的是先把從一系列的目標和準則,按照重要程度分層,然後再在每一個層級上,選擇最為優先的目標和準則。這可以理解為優先級的優先級。戰術的勤奮無法彌補戰略的失誤,先得把「套娃」的大小分清楚,然後再考慮給每個「套娃」安排什麼樣的目標和準則。

在股票投資這個問題上,按照「套娃」從大到小,我大概有以下優先級。

1 首先,我最優先考慮的是看問題的時間尺度,我選擇長期10年以上。

2 其次,在長期的視角下,可以進行資產配置,其中最優先的是股票投資。

3 再次,在股票投資里,最優先的是倉位配置(適度分散,也可以說適度集中)。

4 再次,某一具體倉位的安排涉及公司分析,其中優先級最高的兩點是公司品質和安全邊際(購入價格遠低於公司內在價值)。這其實涉及到不同學習階段的優先級會變化這一問題。過去的幾年,我對於安全邊際的關注是遠高於公司品質的。希望下一篇文章具體寫一寫。

5 然後,具體操作是看書,看報表,寫文章寫筆記,想。

6 最後,以極低的頻率與市場交互。我現在每月最多交易一次,基本只有工資新進資金的買入。

漸漸地,我已經把經常看股價以及查看帳戶這件事情,從我的投資活動中去除掉了。當我有了上述的優先級體系,我自然而然地不會經常查看股價。我也會看,但會想不起來看。我非常喜歡賈森·茨威格在《聰明的投資者》第五章點評中提及的,防禦型投資者在面對「某某股票或市場怎麼樣或會怎麼樣?」這種問題最有力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也不關心。」市場先生如此瘋魔,少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才會過得舒心。

《結語》

就像股票投資只是資產配置中的一個環節。投資也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個組成部分。前陣子推薦給大家一本書,名為《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我覺得這個標題很好地總結了我的投資和人生目標。如果可以,我希望加上一條「更健康」,並給出這樣的優先級:更健康,更快樂,更睿智,更富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