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首《蘇幕遮》詞,起首兩句演變成送別曲子,竟成千古絕唱

晴空莽莽 發佈 2022-05-24T00:24:20.155741+00:00

公元1040年春天,范仲淹因眾望所歸被宋仁宗召回京師,七月與韓琦並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八月兼知延州。此後四年間,范仲淹身處邊塞主持防範西夏軍事。在某個秋日裡,面對邊塞的蕭瑟風光心中泛起一股強烈的鄉思,愁斷腸,忍不住揮毫而作一曲《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公元1040年春天,范仲淹因眾望所歸被宋仁宗召回京師,七月與韓琦並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八月兼知延州。

此後四年間,范仲淹身處邊塞主持防範西夏軍事。

在某個秋日裡,面對邊塞的蕭瑟風光心中泛起一股強烈的鄉思,愁斷腸,忍不住揮毫而作一曲《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暗香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范仲淹這首詞借遼闊秋日之種種蒼茫的景致,抒發深夜輾轉難眠、借酒消愁、羈旅思鄉的深情惆悵。

詞的上闋用絢爛的筆觸勾勒出一幅西塞邊陲廣闊蒼茫的秋景圖,意境宏大高遠:

碧藍清澈的天空,黃葉紛飛遮掩著大地,秋天的景色連接著江中的水波,波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漸漸瀰漫開來。

夕陽映照著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巒,長空碧綠接連著秋色下的綠水波濤,不懂人情世故的芳草,期期艾艾朝著遠處蔓延開去,隱沒在斜陽照不到的天邊。

頭兩句「碧雲天,黃葉地」,宛如是開天闢地才窺見的一幅畫,長空澄澈碧綠,大地遍布黃金,色彩鮮明且獨立。

下一句「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將長天與大地的色彩相鉤連,借著翠色寒煙融為一體,恰如王勃在《滕王閣序》裡描繪得風景「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秋日風光讓人神往,范仲淹卻未就此停筆,而是著重勾勒夕陽下的秋色: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天空與大地、山巒與秋水,目之所及的景色隨著斜陽與芳草蔓延到天涯,那裡是相隔萬里的故鄉。

芳草之所以「無情」,在於沒有情感,無法將詞人的鄉思愁情傳遞至更遠的故鄉。

詞的下闋直抒胸臆,聲情並茂地講述內心的鄉愁,想要暢飲排解反倒愈發愁苦:

漂泊邊關,思念家鄉免不了黯然傷神,無法割捨的羈旅愁思糾結在心,除非夜夜都能遭逢美夢,方能得到片刻的安慰。

明月皎潔的夜裡,不要獨自一人倚靠在高樓上去眺望遠處的風景,不如將這一杯杯苦酒飲下,或許能排解憂愁,沒料想灌入愁腸里,竟化作相思的眼淚。

「黯鄉魂,追旅思」,一種是漂泊之愁,一種是思鄉之念,雙份愁緒疊加一起更襯出詞人苦澀無比的心情。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其實是除非夜夜好夢,苦悶的心情除非遇到好夢才能緩解,言外之意想要遇見好夢太難了,深夜裡多數是輾轉反側的。

夜裡睡不著覺可能會爬上高樓散散心,詞人卻道「明月樓高休獨倚」,可見此前已經在上面賞過風景了,不然怎麼會這般說呢?更有甚者,或許是從傍晚到深夜一直呆在這高樓之上也說不定。

因著這滿腹愁緒,詞人慾要借酒澆愁,沒想到一口悶下,卻抑制不住眼角的淚水,「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所有積壓在心底的情緒此刻全數爆發出來,達到頂點後戛然而止,餘韻悠悠,回味深長。

原來離愁不限於友人惜別,不限於閨房深院,不限於羈旅他鄉,縱使大地蒼茫、天高路遠,亦可心懷真摯的深情。

值得一提的是,元曲戲曲作家王實甫巧妙化用《蘇幕遮》的前兩句「碧雲天,黃葉地」,改為「碧雲天,黃花地」,將之編入四大名劇之一的《西廂記》,衍化為一首曲子,名為「長亭送別」,極具畫面感與詩意。

喜歡詩詞的朋友們,這裡還有32位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不妨去感受他們眼中的春夏秋冬與心中的喜怒哀樂,看看在不同的境遇下如何綻放最美的光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