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的張元濟

海棠屐痕 發佈 2022-05-24T00:41:45.604893+00:00

這張照片揭秘了1949年秋天,《辭源》的出版者、83歲的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元濟,接到了當年延安窯洞裡那位讀者的邀請,兩人在北京天壇會面。


這本黑色《辭源》的主人,伴隨著延河水的潮起潮落,度過了在延安窯洞裡運籌帷幄的歲月。

這張照片揭秘了1949年秋天,《辭源》的出版者、83歲的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元濟,接到了當年延安窯洞裡那位讀者的邀請,兩人在北京天壇會面。

隨後這位前清翰林出身的世紀老人,出席了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他是代表中唯一一個參加過戊戌變法的人。會後,張元濟被選為第一任上海文史館館長。


張元濟的研究者張人鳳,退休後一直在整理張元濟的學術著作,也梳理他的人生經歷:

1898年,時任總理事務衙門章京職務的張元濟,因參與了百日維新而被革職,永不敘用,從政的前途嘎然而止。

在清朝重臣盛宣懷的推薦下,張元濟南下上海,在南洋公學譯書院做起了院長,將維新變法的主張,移植到興辦新式學堂和注重培養翻譯人才上。

不久,因印書業務,張元濟認識了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夏瑞芳,對方邀請他加盟,那時商務印書館在上海灘名不見經傳,成立時間也僅有五年。


張元濟卻辭去了院長的職務 ,開始做起出版生意,他的行為讓當時很人不解。

在中國社會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一大批知識分子自覺自發地通過編譯書報來促進國民的覺醒。其中,張元濟先生可以說是最先認識到普及教育對於中國社會的重要意義。所以他願意從人們認為是一門生意的出版業做起。

他與夏瑞芳約定「吾輩當以輔助教育為己任」,並樹立起「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的使命。


張人鳳整理的更多史料表明:

張元濟的加入商務印書館後,憑藉自己的聲望與廣泛的人脈,多方吸引延攬了一批有用之才;更為重要的是著手創建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引進與翻譯了一大批西方文史哲等經典譯著,使商務印書館完成了從傳統的印刷業務,轉變為一家現代出版企業的轉變。


1904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實施新學制的第二年,張元濟敏銳地抓住了這個啟蒙教育的機會,主持編寫「最新教科書」並出版,這是中國第一套系統科學的現代教科書。

據統計,這套教科書從1904年一直發行到1911年底,發行量占全國課本份額的80%。

張元濟不改以教育啟民智的初衷,另一方面,他開始著手整理古籍。


商務印書館在二三十年代對於中國古籍開展的大規模保存、整理、輯印,最早起源於張元濟先生為商務編譯所建立資料室涵芬樓時購入善本藏書時期。

從1916年開始,張元濟先生選印涵芬樓珍本編為《涵芬樓秘笈》出版,此後,《四部叢刊》《續古逸叢書》《叢書集成》《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叢書陸續出版,商務印書館成為中國近代古籍整理出版的最大機構。


古籍整理出版,是在張元濟在吸收西學知識的前提下,以現代的學術理念和方法,對「國故」加以重新認識和整理,將傳統的「國學」重新納入到現代的知識體系圖譜中,促進了傳統學術的現代化轉型。

在張元濟擘畫下,商務印書館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中國文化學術領域的領軍人才,走出了一條教育救國、文化強國之路,影響了一大批讀者。


張人鳳與祖父共同生活了19年。他發現,祖父日記里,每天記錄的幾乎都與商務印書館有關的日常出版事務,這耗費了張元濟的全部的精力。即便如此,他對家鄉海鹽始終懷有拳拳之情。

張人鳳介紹:

他在1920年前後,和浙江平湖的葛嗣彬先生,那是我的外公,和嘉興的金兆蕃先生,同年齡的科舉時候的同年,搞了一部叫《檇李文集》,這個是他對海鹽文獻的做了很多工作。就是收集嘉興府下面所說的七個縣,海鹽、平湖、嘉善、修水,有的縣現在沒有了。那一帶以前文人留下來的文章。想通過這個留了文章就有作者這個人物了,以文留人,這樣留一部歷史文獻。


海鹽歷史上重要的地方文獻《海鹽縣誌》《鹽邑志林》,以及海鹽學者胡震亨、 彭孫貽的著作,他都出重金搜求,重新刊印,一生搶救海鹽鄉賢著作355部1115冊。

這是在1951年4月,張元濟親筆寫信給海鹽縣人民政府的一封信函,並將老宅及餘地一併捐贈給家鄉辦學。


昌明教育平生願,故向書林努力來。

從戊戌變法的維新派,到致力於啟蒙與教育的現代出版家,再到新中國的見證人與新中國文化的建設者,張元濟用他傳奇的一生,實現著「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的夙願。

在海鹽圖書館,老商務出版的圖書占了整整一層樓,這也是國內目前版本最全的老商務出版物的收藏地,它的版本不僅有國內捐贈的,也有大批海外捐贈的,今天,以張元濟命名的圖書館更是當地的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的業務不僅在城市,還延續到了鄉村。

【海棠屐痕51 海鹽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