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楊樹的來歷——談談和政明朝那些事(二)

大河州 發佈 2022-05-24T03:39:13.355517+00:00

和政是一處古老的地方,境內發現的馬家窯、半山、寺窪、齊家文化遺址,反映了此地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活動,為創造文明留下了點點薪火。


2022-5-22 11:34:43

來源:作者:卜永強



和政是一處古老的地方,境內發現的馬家窯、半山、寺窪、齊家文化遺址,反映了此地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活動,為創造文明留下了點點薪火。東晉太寧三年(325年),前涼在縣境設置金劍縣,縣制從此開始。

唐宋以來,作為唐蕃古道上的一處重要驛所,成為中原王朝與西部少數民族政權頻繁爭奪的重要前沿,長期處於戰亂變動之中。兩晉時期,遊牧於遼東的鮮卑人吐谷渾,自陰山逾隴山,至枹罕,遊牧擴張。以後吐谷渾統治了洮河以西、四川北部、青海、河西走廊,歷時480多年。南北朝時期,鮮卑人乞伏熾磐建立了西秦地方割據政權,遷都枹罕,經營和政這片土地20多年,太子山名的由來證明了歷史上西秦統治的印記。唐代中葉及後期,這裡是吐蕃人與中央朝廷角逐之區,一段時間,「到處人皆著戰袍,麾旗風緊馬蹄勞」(唐秦韜玉《塞下》詩)。「德宗以後陷於吐蕃」(康熙四十六年《河州志》)。唐寶應元年(762年)吐蕃攻占河州,今和政地為吐蕃所占。863年築香子城(今舊城)。到了北宋,和政地區由吐蕃政權唃廝囉的孫子木征掌握。他時而歸宋,時而自立,擁有自榆中以西、河州以南至四川北部廣大地區。如明進士曾棨詩《龍文行》記:「自從陷沒身為虜,五十年來在邊土。依棲部落作蕃人,生長兒孫盡胡語。朝看烽火望中原,夜聽胡笳憶故園。」宋熙寧元年(1068年),王韶獻「平戎便宜十二事」於宋神宗,提出安邊的方略,並與景思立等出征熙河,發動了「熙河之役」,破訶諾木藏城(今廣河縣城)、香子城。熙寧七年(1074年),木征降宋,景思立將城址從香子城遷到寧河城。同年,又築通會關城(今松鳴鎮新集古城),和政再次被納入中原王朝統一的版圖。熙寧八年(1075年)三月,宗哥首領青宜結鬼章被宋將種誼打敗,朝廷官員紛紛作詩慶賀。王安石贊道:「朝廷今日回夷功,先以招懷後殪戎。胡地馬牛歸隴底,漢人煙火起湟中。」蘇軾贊:「擒奸從窟穴,秦捷上煙霄。」而此時的寧河在今新營炭市築有「講朱城」(《甘肅通志稿·古蹟》)。到了南宋,和政又屬金政權統治之下,戰亂不斷。1227年,成吉思汗的鐵騎征占河州,寧河成為屯兵之處,到處留下了「馬場(廠)」的名字。1265年,仍設寧河縣。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鄧愈率軍攻克河州,第二年設河州衛,「招諭河州吐蕃諸酋何鎖南等」,以何鎖南為指揮同知。在此後至永樂時期,朝廷休養生息,屯軍移民戍邊,地方經濟初步恢復,經濟文化逐漸繁榮。洪武八年(1375年),築寧河城(今縣城)。在河州設七十個屯寨,二十四座邊關,和政現存名字的就有馬場寨、松樹寨、王宣(泉)寨、賈百戶寨、廣坡寨、乾溝寨、大南岔寨。洪武時,在和政南部太子山麓設沙馬關、思巴思關、陡石關、寧河關、喬家岔關五個關隘。在今臨夏設立河州茶馬司,寧河鎮三日為一集。明嘉靖十年(1531年),設和政驛,興辦教育,將和政留運所廢所遺址改修禮學,延師訓蒙,辦設學館,教育、文化蔚為成風。時大學士解縉到寧河城頭賞游,寫下了「寧河城頭百丈涌,瀉下通明五色虹。若到關頭應駐馬,下瓢一飲醉春風」的千古佳作,並在滴珠禪院的一塊巨石上題「懸壺點漏」四字。曾任河州儒學教授的高弘游訪太子山麓的普陀山寺,留下了「古寺幾間蒼蘚合,老松無數野猿啼」的名句。明戶部尚書石玠巡邊駐和政驛時發出了「南林秋色清如畫,元可悲人亦愛人」的感慨。明參議劉憲巡視河州時到和政,寫道:「官路依山轉,人家傍小居。地干幽草短,風細落花疏。試問西蕃事,於今正晏如。」明朝時,和政地區的經濟文化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和政秧歌、南鄉花兒等民間文化也從明代開始有了記載。宗教文化同時興起,創建松鳴岩寺、湫池溝寺、城隍廟等。

如今,人們在生活、旅遊和行走中,仍然能夠見到有粗至三五個人才能合抱,樹冠遮蔭如夜的青楊樹。在松鳴鎮中心村、吊灘村,新莊鄉西番莊、榆木,買家集鎮牙塘、石咀,羅家集鎮大灘、小灘、大坪等村,還依然能看見到一種叫青楊的百年大樹。不知此樹來歷者,視而不見,而一知半解者憂然而起會產生親情感,知道來源詳情者更是對此物肅然起敬。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經本人田野採訪廣大有知識的老人,並詳細查閱資料後才得知,自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至嘉靖一四年(公元1535年)160年間,公元1375年(洪武八年)夏 臨洮、河州冰雹傷稼。公元1380年(洪武十三年)九月 十六日夜,河州地震。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十一月 二十二日,河州、涼州地震。十二月 二十四日,河州地震,二十七日夜,又震。公元1438年(正統三年)夏 河州大雨雹,傷稼,民飢。公元1461年(天順五年)九月 河州南山摧壅,大夏河水數日不流。公元1466年(成化五年)四月 河州大旱,是年民飢,人相食。公元1477年(成化十三年)三月 十五日,河州地大震,聲如雷,二十九日、三十日又震。公元1481年(成化十七年)五月 二十八日,河州地震。公元1485年(成化二十年)閏四月 三日,蘭、河、洮、岷四州俱地震。公元1490年(弘治三年)六月 二十四日,河州山崩地陷。公元1492年(弘治五年)九月 十二日,河州地震,有聲如雷。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六月 二十三日夜,河州沙子溝大雷雨,石岸山崩移七、八里,崩處裂為溝,田、屋、民、畜俱陷。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九月 會寧、河州地震。公元1529年(嘉靖八年)河州旱,歲大荒,粟斗價銀七錢,人相食,城地邊野,積屍無數。公元1535年(嘉靖十四年)河州大雨,紅水河溢十數丈,淹東西六十里,溺六月沒軍民、房屋、雜畜無數。河州大地曾發生了冰雹、地震、大旱、山崩地陷、雷爆雨等重大惡劣氣候及地質災害,致使河州全境包括和政全境。尤其是和政南部沿太子山一帶,「冰雹傷稼」,「年民飢、人相食」。「山崩地陷」、「河川地震,有聲如雷」、「石岸山崩移七、八里,崩處裂為溝、田、層,民、畜俱陷」。「紅水河溢十數丈,淹東西六十里,溺沒軍民、房屋、雜畜無數」。經160多年的惡劣氣候和地質災害的嚴重影響,這些地方人煙稀少,樹木經掩埋幾乎殆盡。由於加之乾旱,大地眾草不生,百姓四處奔走逃荒。而明初太祖朱元障比較清明,「太祖起自南方,所至禮其賢雋,得微州後,鄧愈薦徽儒李升,召問治道,對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語,太祖善之。至十八年二月,太祖以軍興民失農業,乙亥,以康茂才為營田使,治理天下之農事」。以上災害發生後,朝廷曾多次對當地百姓進行了免糧免稅,河州都督府同知劉昭,在永樂年間鎮守河州期間,曾多次上書朝庭,赦免了皇糧。而當時河州全境的青揚就是經上書當朝皇帝,令軍隊從山西用戰馬路設各驛站奔速傳送至河州境內,兩經按住戶多少每村分配5棵至12棵不等,等到三五年成活生長茂盛後,做為移植樹木的母樹,後經幾百年的移植,河州大地重新恢復了綠樹遍布,綠草成蔭的現狀。20世紀80年代,在和政縣新莊鄉草灘村前有青楊古樹三株,相距十米,老皮龜裂,虬枝青蒼。這裡原是藏族部落,村前掛嘛尼旗的樹木保存至今。樹齡有五六百年了,關內駐思巴司族。(《和政縣史話》第073頁。)人們為了尊重這些老樹給當地所做貢獻,他們在那些缺乏柴草和燃料的年代,沒有砍伐,更沒有砍掉樹上面的每個分枝。由於幾百年的完整保存,有些青楊樹上烏鴉建立了許多窩,有時甚至成千上百隻鳥鴨在那裡聚會,老百姓從此把那裡住戶的社就叫為「老鴉(wa窪)社」。本地老百姓把那些青楊樹都奉為神樹,這就是和政青楊樹的來歷。(整理與編輯:卜永強)


參考資料:

⑴《臨夏文史資料選輯》

⑵《和政縣史話》

⑶《河州志》



編輯:石利強

責任編輯:樊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