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袁爺爺,一年了,您一定和媽媽在稻下乘涼吧!

決策與信息雜誌 發佈 2022-05-24T04:04:15.137201+00:00

「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袁隆平「我有著一個夢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光給了它希望雨給了它滋養陪著種子成長」「我有著一個夢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著我最親愛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涼」是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是他把中國人

「他們說

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

我知道

這粒種子

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

——袁隆平

「我有著一個夢

埋在泥土中

深信它不同

光給了它希望

雨給了它滋養

陪著種子成長」

「我有著一個夢

走在田埂上

它同我一般高

我拉著我最親愛的朋友

坐在稻穗下乘涼」

是他

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

研究、應用與推廣

是他

把中國人的飯碗

牢牢地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

是他

用一顆種子改變了世界

當風吹過稻田

當碗裡有熱騰騰的米飯

當山河無恙

饑荒遠離

我們總會想起他

想起這個讓全中國人民

能夠吃飽飯

吃好飯的人

這是他一生的夙願

他也為此

奮鬥了一生

斯人遠去

卻留下一個

滿溢稻花香的中國

今天

是他離開我們一周年的日子

讓我們一起緬懷

國之脊樑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中國人的飯碗

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袁隆平生於1930年

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

年輕的袁隆平

曾親眼見到倒在路邊的餓殍

十分痛心

報考大學時

袁隆平選擇了「學農」

「吃飯可是天下第一大事

不學農,人類怎麼生存?」

即使父母擔心學農太辛苦

也依然尊重了他的選擇

1953年8月

袁隆平大學畢業

服從全國統一分配

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

同年

他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

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20世紀60年代初

中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

看到有人餓倒在路邊、田埂邊和橋底下

袁隆平被這些景象深深刺痛

立志用農業科學戰勝飢餓

於是

他轉而從事

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工作

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

不讓老百姓挨餓

1961年7月的一天

袁隆平發現一株稻株籽粒多達230粒

他推算

用這個稻株做種子

水稻畝產會上千斤

而當時高產水稻才不過五六百斤

當時

世界權威遺傳學認為

水稻不具有雜交優勢

然而

袁隆平經過在試驗田不斷選種

在1964年發現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此後他耗時9年

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終於成功

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

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來源:新華社

「外國人沒有搞成功的

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太多失敗的經歷使國際同行並不看好他

很多人斷言:此路不通

袁隆平依舊不管不顧

「外國人沒有搞成功的

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1967年袁隆平在試驗田介紹雄性不育水稻

在得到了國家科委的支持後

他和助手們開始培育雄性不孕株

1968年春天

他們把精心培育的700顆

雄性不孕株種子撒在試驗田裡

這些種子不負眾望

長出了嫩嫩的幼苗

一切都看起來欣欣向榮

來源:新華社

然而

意外發生了:

袁隆平的700棵秧苗

一夜之間被人拔了個精光

這可是袁隆平自1964年以來

一期又一期

好不容易才培養出來的

這就意味著

四年來的研究成果全都泡了湯

袁隆平跌跌撞撞地回到家

一頭暈倒在了妻子鄧則懷裡

晚上噩夢不斷

一直念叨著「秧苗啊秧苗」

這個樂觀的男人第一次感到絕望

面對莫名而來的騷擾

袁隆平十分後怕:

再有人來搗亂怎麼辦?

更何況

要尋找優質且合適的雄性不孕株

單靠這一畝三分地遠遠不夠

必須撒開大網才能捕到大魚

1967年,袁隆平在試驗田介紹雄性不育水稻

強忍悲憤的袁隆平

開始在學校里四處奔走

他又像當年尋找水稻的勁頭

執著地尋找起來

直到事發後的第四天

在找遍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後

他終於在一口井裡

發現了自己的試驗秧苗

這五棵劫後餘生的秧苗

挽回了袁隆平四年的心血

也再次挽救了雜交水稻

袁隆平和助手帶著從枯井

撈上來的5棵倖存秧苗

離開安江農校

離開妻兒老小

他們跑遍了

湖南、雲南、海南、廣東、廣西

兩年過去了

依然沒找到雄性不孕株

袁隆平(資料圖)

在雲南

他們遭遇了芮氏7.2級的滇南大地震

別人忙著逃命

他們卻一次次衝到危房中

搶救珍貴的種子

「種子都要下田了

我們怎麼能離開?」

在路上

為了催芽

袁隆平把種子綁在了腰間

用體溫溫暖種子

長此以往落下了腰疾

然而這些努力仍不見一點成效

執拗的袁隆平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斷

「他是那種摔摔打打都不記痛的」

經過一次又一次討論

大家仿佛悟到了問題的所在:

他們尋找的水稻都是

人工栽培稻之間的雜交

基因相近

這會不會就是找不到合適

雄性不孕株的原因呢?

袁隆平決定改變策略

尋找野生稻穀的

轉機在此刻出現了

1970年11月23日,馮克珊、李必湖(當時為袁隆平助手)在海南島南紅農場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命名為「野敗」(圖片來源:國際稻都網)

1970年11月23日

他們終於在海南南湖農場

發現了一株非常合適的稻穀

通過檢測

袁隆平確定這就是

花粉敗育的野生稻

袁隆平把它命名為「野敗」

「野敗」後來成為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圖片來源:國際稻都網)

西方國家聽聞中國人研究出了雜交水稻

先是震驚、質疑

等確認後,趕緊打聽是誰

得到的答覆卻是:一名鄉村老師

「日本人是很驕傲的

但是在水稻面前他折服了

不如我們」

從1976年到1987年

中國雜交水稻累計增產1億噸以上

每年增產的稻穀可養活6000多萬人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個

在生產上成功利用

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上世紀90年代

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向世界發出

「誰來養活中國」 的疑問

在此背景下

我國提出了超級稻育種計劃

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

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

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

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標相繼完成

袁隆平團隊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

對這一世紀問題

給出了中國人自己的答案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被外國人稱為「東方魔稻」

幾乎全世界的國家都又吃驚又羨慕

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

紛紛請袁隆平去講課指導

20世紀90年代

袁隆平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

他和他的團隊成為空中飛人

常年提供技術諮詢和技術指導

推廣和發展雜交稻技術

2018年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

袁老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到場

只能通過視頻發表得獎感言

他說:

「我的心願是發展雜交水稻

造福世界人民」

2018年

獅子山總統專程來到中國

邀請袁隆平及其團隊

前往該國推廣雜交水稻技術

圖:袁隆平和非洲總統

40年間

中國已在亞洲、非洲、美洲的

40多個國家和地區試驗、示範

其中有10多個國家已經開始商業化種植

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

「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

推廣種植雜交水稻

那麼全球每年將增產1.5億噸糧食

可多養活4億到5億人口」

目前,僅在中國

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就達2.5億畝

面積占比57%

產量占比65%

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

不僅如此

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了全世界

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

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

雜交水稻被大面積種植

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

平均每公頃產量

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退休對我來說是不存在的」

為了雜交水稻事業

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

人們都說他

「不在家,就在試驗田

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臨近90歲時

袁隆平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

堅持創新

一有功夫就跑去下田考察:

「要加倍努力工作

我這位老人現在也要與時間賽跑」

袁隆平:「我跟你說啊

累肯定是累的

但是一到了我們超級稻的田裡面

我就興奮起來了

就不累了

不親自下田不行的

不能隔靴搔癢啊!

必須要到現場親自看」

圖:袁隆平在試驗田觀察水稻長勢(2007年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眾志 攝

因為天天頂著太陽下田

很早之前

袁隆平就看起來

比同齡人要蒼老得多

曬得黑黝黝

褲腿又經常沾滿泥巴

袁隆平說要再完成兩個目標

第一要做到雜交水稻

大面積示範畝產1200公斤

第二是耐鹽鹼的海水稻培育

將滄海變為桑田

袁隆平在超級稻試驗田

2020年

袁隆平海水稻團隊

在全國十地啟動萬畝鹽鹼地稻作改良

和海水稻種植示範

海水稻示範種植面積由原來的兩萬畝

擴大推廣到十萬畝

計劃10年內推廣面積達1億畝

相當於每年多生產300億公斤的糧食

能多養活近8000萬人口

同年11月

在雜交水稻雙季畝產

突破1500公斤的目標實現後

袁隆平又提出兩個新的目標:

一個是爭取早日實現

雜交水稻雙季畝產2000公斤

一個是希望將目前實施的

「三一工程」升級為「兩一工程」

即將「三分地養活一個人」

變成「兩分地養活一個人」

袁爺爺的夢想成真了

袁隆平一生都在追求兩個夢想

「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我做了一個夢

夢見我那個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

穗子比掃帚還長

太陽曬起來

我跟我的同事

就坐在那個稻穗下乘涼

……」

2021年8月

15畝「巨型稻」在重慶市大足區

拾萬鎮長虹村試種成功

預計畝產可達1600斤以上

據了解

這批「巨型稻」的高度是常規稻的兩倍

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2米左右

「巨型稻」不僅有粗壯挺拔的稻稈

還耐淹澇、耐鹽鹼

而且能為植株帶來充分的營養

為水產、哺乳類動物遮陰避涼

提供最佳棲息場所

「巨型稻」所在的稻田還可以蓄水

通過「稻魚共生」項目幫農民增產增收

在《中國糧食安全:戰略與對策》一書中

袁隆平表示

十分擁護黨中央提出的

「保糧食安全」的重大決策

認為「糧食總產達到8億噸」的目標

經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

第三代雜交水稻畝產

有望達到1200公斤甚至1300公斤


2021年10月23日

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

矽谷農業科學研究院

「雜交水稻」創高產示範基地

專家們通過現場實打實測

畝產達到1326.77公斤

標誌著我國再創水稻大面積種植

單產世界最高紀錄

袁隆平的遺願實現了!

10月23日,河北邯鄲,在永年區河北省矽谷農業科學研究院「雜交水稻」創高產示範基地,通過現場實打實測,畝產達到1326.77公斤,再創水稻大面積種植世界最高紀錄。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攝

熱愛生活,幽默風趣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攻關方面成就斐然

在生活中他更是一個

很率真的人

活得真實

也活得很豐富


他曾說自己喜歡自由散漫

不愛帶博士、不愛帶科研隊伍

視頻發布之後受到網友熱捧

拉小提琴

打排球

玩象棋

游泳

當年一幕幕幽默風趣的問答

讓我們仍然記憶猶新

「帥不帥?」

「帥!」

「我上班下班不是按規矩的

我不打卡的

自由散漫呢!

我是特殊的!」

您還堅持打排球嗎?

「打!everyday!」

生活中的袁隆平很樸實

他說自己從沒有想過

要過奢華的生活

對物質的享受看得很淡

錢夠用夠花就行

衣著方面也比較樸素

西裝也就幾百塊一套

他日常穿著的格子襯衫

都是35元一件

使用的簽字筆都是2、3元一支的

普通記號筆

他有一個「怪癖」

專挑便宜貨買

價錢高的東西他不感興趣

曾有西方媒體報導說

袁隆平穿去領獎的西服

500塊不到

出席正式場合

也戴過10塊錢一根的領帶

連出差坐飛機

也捨不得坐頭等艙

他說:

「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

袁隆平對自己卻很摳門兒

在科研方面,他卻「大手大腳」

拿到獎金

袁隆平就想著怎麼花到科研上

去支持農業發展

2016年,首屆呂志和獎

向袁隆平院士頒授

「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

並獎勵了2000萬元港幣

袁老並沒有把獎金用在自己身上

而是全部投入到了

他最熱愛的雜交水稻研發

他說:

「有了經費後

我就可以買更多的肥料

請更多的人員,發展雜交水稻

使水稻達到更高產量」

無論拿了多少國際大獎

他總是很謙遜:

「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

是我們中國的榮譽

在雜交水稻方面

我是做了一些工作

但最終的成果

是廣大科技人員和

基層民眾一起努力得來的

功勞不能只歸功我一個人

不能躺在功勞簿上

要繼續努力」

偉大出自平凡

平凡造就偉大

幾十年如一日

他的生活看似質樸

卻如星般光輝燦爛

「從此以後,碗中有米,心中有您」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

在長沙與世長辭

享年91歲

16時許

靈車緩緩駛出醫院

路邊聚集了聞訊前來送行的市民

司機停下車輛鳴笛

人們把鮮花捧在胸前

悲慟高呼:

「袁爺爺,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2021年5月23日

湖南長沙下著小雨

雨中超10萬市民

自發前來悼念袁隆平院士

隊伍看不到頭

致哀的鮮花匯成海洋

來自全國各地的民眾有序排隊

在明陽廳袁隆平像前鞠躬悼念

獻上鮮花,追思緬懷袁老

人群中有老人、有小孩

不少民眾還帶著

受外地朋友委託代獻的鮮花

民眾前往明陽山殯儀館悼念袁隆平院士

明陽廳外

悼念的鮮花已擺放了10多米長,2米多高

還有許多全國各地的網友

通過外賣小哥

將鮮花等送到明陽山殯儀館

以此來悼念袁隆平院士

明陽廳外,擺滿了悼念的鮮花

寫給袁隆平院士的書信

字字動人

「聽著您故事的孩童長大了

我們會頂起國家的未來」

「奇蹟來自泥土。一顆種子,改變世界!袁院士,一路走好!」

「感謝您,畢生發光發熱,堅守使命!我們定會心存感恩,珍惜當下!致謝致敬國士袁老!」

「以前覺得只要他們活著

甚至都不需要做什麼

我們就永遠有底氣

反正還有他們在

但現在他們累了

我們要把薪火遞下去

把擔子挑起來

等到去見他們的時候

我們也能仰著頭說:

『我們沒有辜負,我們繼承了光』」

「袁隆平爺爺,一路走好」

網友們紛紛曬出光碟

「從此以後,碗中有米,心中有您」

「從此以後,碗中有米,心中有您」

2021年5月24日上午10:00

袁隆平同志遺體送別儀式

在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銘德廳舉行

日後每一縷升起的炊煙

都是飄自人間的懷念

禾下乘涼夢,倉滿無飢恐

粒粒皆辛苦,後輩不敢忘

「風吹稻浪,我又想起您」

風吹起稻浪

稻芒划過手掌

稻草在場上堆成垛

穀子迎著陽光

嗶啵作響

水田泛出一片橙黃

今天

是袁老離開我們一周年的日子

網友們紛紛留言

緬懷袁老

「風吹過稻田

我就想起您」

您心心念念的「禾下乘涼夢」

正在成真

......

他在黑色土地上播下種子

也將在後繼者的心上

默默發芽

他把一生浸在稻田裡

把功勳寫在大地上

而今他雖然遠去

但如落紅化泥

更加護花

我們永遠銘記您的囑託: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國士無雙,緬懷袁老!

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綜合整理自微信公眾號「CCTV國家記憶」、「央視新聞」、「InsDaily」、「青小小」、「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瞭望智庫」、「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微博@紅網、@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社客戶端、網友評論

【聲明:本號是為服務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決策的官方公益帳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