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徒步環遊全球,見過希特勒、羅斯福,他是真正的世界級頂流

烏鴉電影 發佈 2022-05-24T05:18:12.383373+00:00

記者季一德,在一堆即將銷毀的老資料里,翻出一些民國時期的東西:護照、簽證、船票、請柬、書信…還有一本重達8斤的硬皮書,叫《名人留墨集》。



1979年春,上海永嘉路派出所。


記者季一德,在一堆即將銷毀的老資料里,翻出一些民國時期的東西:護照、簽證、船票、請柬、書信…


還有一本重達8斤的硬皮書,叫《名人留墨集》。



殘破不堪的邊角,似乎訴說著,其經歷了許多…


職業嗅覺敏銳的季一德,隱約覺得此事不簡單。


果然,翻開這本書,第一個名字就把他震住了:胡文虎。


正是「龍虎牌萬金油」創始人、曾掌控著華人資訊王國的華僑巨商…



接著,一個個分量重到,足以左右世界近代史的親筆簽名,不斷闖入他的眼睛:


尼赫魯(印度開國總理)、聖雄甘地、泰戈爾、凱末爾(土耳其國父)、希特勒、麥克唐納、邱吉爾、張學良、羅斯福…


他內心猛得一顫!


隨即,一個大大的問號,懸在季一德頭頂:此人什麼來頭?為何籍籍無名,卻能接觸如此多大佬?他經歷了些什麼?


經多方求證,一段撼動人心的歷史,被打撈出來…


他背負著國人榮辱,耗時7年,完成了小說都不敢這麼寫的壯舉:世界首位徒步環球的旅行者,潘德明。






事情還要從90多年前說起…


彼時,潘德明與家人搭夥,在南京城的四牌樓,開了一家叫「快活嶺」的西餐廳。


別看生意慘澹,勉強只夠維持開支,身為老闆的潘德明,忙活得那叫一個不亦樂乎。


因為,掙錢是次要的,開西餐廳最主要的目的,是學燒菜做點心。


他一直夢想著,有朝一日能走出國門,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才想著多掌握做菜技巧,以備不時之需。


閒的時候,潘德明就看看地理探險類的書,和南京城裡的老外學學語言,直到3年後(1930年),契機終於出現…


那天,潘德明一如往常,坐在餐廳里看《申報》。


一則關於「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的報導,讓他越看越興奮。



這個由4男3女組成的步行團,計劃沿滬杭線南下,在海南島出境,通過三期行程,完成亞洲徒步(由土耳其進入新疆)


步行團的「宣言」鏗鏘有力,與潘德明的理念不謀而合:在歷史上背負了五千餘年的文明和創造的中華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頹廢,成了青年們普遍的精神病態。我們覺得時代的精靈,已在向我們歡呼,我們毫不客氣地,把這個偉大的重擔肩負起來…


既能讓世界看到國人的強健體魄,又能調查各地文化、教育、風俗、經濟狀況,可謂一舉多得。



潘德明扔下報紙,托姐姐以不到30元的價格,賤賣了餐廳,一溜煙便不見了蹤影。


他跳上火車,到上海的商務印書館拿到一封介紹信,又趕忙買了一張南下杭州的車票…


終於,在西湖邊上,潘德明見到了傳聞中的「亞細亞步行團」。


因天氣酷熱難耐,每日要負重18斤,行進40多公里,故步行團出師不利,只來了5個人。



手中搖晃著介紹信的潘德明,順利加入了步行團。


但,他對步行團的期許,還是太過理想化。


當步行團離開福建時,只剩下3名團員。



他們有的不堪辛勞、在途中染病,有的好吃懶做、消耗公款…


剛到越南,雄心勃勃的步行團,就面臨著徹底潰散。


原來,團友壓根兒就沒想著完成3期行程,他們只想虛晃一圈,以民族覺醒之名,割華僑的韭菜。


潘德明在日記中寫道:僑胞們贈送的旅費是驚人的,假使我們在南洋群島走一遍的話,得到的錢是一輩子也吃用不完的,這也就使他們另有目的,那時我難受極了…



這一路上,潘德明看到蠢蠢欲動的侵略勢力,和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他斷然不能成為貪財之輩。


於是,潘德明與步行團分道揚鑣,踏上了一人徒步征服亞細亞的旅程…


漫漫路途充滿未知。為提高效率,他在西貢(今胡志明)買了一輛「蘭陵」自行車,「叮鈴叮鈴」著上路了。



在危機四伏的原始叢林,潘德明仿佛置身於探險雜誌。


遇到幾尺厚的腐莖敗葉,他只得扛起自行車,艱難行走…


遇到豺群圍攻野豬,他只得攀上樹幹,默不作聲地蹲在樹杈…


他還遇到過猴子打劫,任其高聲呵斥,猴子仍不依不饒…


潘德明越過窮山惡水,抵達新加坡的消息,引爆了輿論。


各色報刊雜誌,紛紛登文,對潘德明的行為大加讚賞。


馬來半島的華僑,稱潘德明為「為國環球的人」。


不成想,剛堅定的旅行,差點在新加坡的一片呼聲里,胎死腹中…






潘德明並非第一個徒步至南洋的人。


此前那些滿嘴民族大義的人,四五年都走不出南洋,等坑蒙拐騙夠了,就捲款跑路…


一聽潘德明此行的目的,駐新加坡領事直接拒絕在護照上簽字。


沒簽字,就沒法去印度,旅行就此中斷。


而通過家人的來信,潘德明得知,國內飽受戰亂和天災之苦,民不聊生…



該不該繼續走下去?潘德明猶豫了。


不!必須走下去!必須讓世界看到,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我們有鋼鐵意志,我們有無盡膽量!


在「上海俱樂部」(華僑組織)的熱心幫助下,潘德明拿到了領事簽字,還獲贈一台性能優越的相機。



他滿心期待地,邁向了偶像泰戈爾的故鄉,加爾各答。


其實,早在1924年,泰戈爾就應邀,來中國訪問了一個半月。


當泰戈爾在東南大學演講時,潘德明才16歲,在裁縫店裡縫縫補補,並沒有機會和泰戈爾見上一面…



或許,有些緣分,是冥冥之中註定的。


時隔8年,他推著一輛飽經風霜的自行車,風塵僕僕趕來…


潘德明如願,在泰戈爾先生的寓所,用英語和他聊到半夜。


這位銀髮炯目的老者,言語間無不迸發著關於「民族自強」的態度,他還送給潘德明一幅自己作的畫,以表祝福。



潘德明所到之處,華僑皆傾囊相助,但在印北,華僑的足跡越來越少,他的盤纏也漸漸見底…


這讓一向婉拒外國人捐贈的潘德明,犯了難。


無奈之際,他想起途經新加坡時,胡文虎對自己的照顧,便給胡文虎寫了封信。


沒過幾天,潘德明就收到了500美金…



在印度,他還見到另外一個大人物:聖雄甘地。


彼時,正處在長時間絕食抗議的甘地,骨瘦如柴,異常虛弱,但憑藉華僑的幫助,潘德明還是見到了病榻上的甘地。



他在《名人留墨集》上籤下自己的名字,還贈送給潘德明一面親手織的旗幟,並語重心長地說:希望我們兩國迅速地自強起來!


此時的潘德明,早已不是那個渴望旅行的小伙子,而變成了站在時代浪潮中吶喊的鬥士。


他心想:玄奘取經、張騫開闢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我也一定可以做到!



喜悅總是短暫的,旅途中磨人心智的苦楚,只有潘德明最懂。


因長期遭受蚊蟲叮咬,他的腿部有三個銅錢那麼大的爛肉…


在村頭打水時,險些被印度教的婦女亂棍打死…


沙漠裡晝夜溫差70度,他只能在沙丘上挖個洞,晝伏夜出…


遮天蔽日的暴風雪、突如其來的沙雨、傾巢而出的黃蜂、擋道的猛虎巨蟒,次次都能要了他的命。



有次,潘德明不幸在阿拉伯的沙海里,遇到了悍匪。


眼看要命喪黃泉,潘德明仍不卑不亢,用磕巴的語言,機智解圍:我渾身上下連枝槍都沒有,對你們構不成威脅,放了我吧…


土匪打量著這個敢帶著破鑼勇闖密林(之前靠鑼聲嚇退過200斤的猛虎)的男子,命手下蒙住他的雙眼,將他送到了沙漠的邊緣地帶。



越往西行,潘德明越發覺,社會貧富差距和百姓所經受的苦難,並非只存在於中國大地…


行至希臘,潘德明從報紙上看到一則報導:囿於財政,中國將無緣1932年洛杉磯夏奧會。


憤憤不平的他,直接登上了奧林匹亞遺址,在紙上用多國語言寫下:中國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讓世界聽到了中國青年的覺悟…






行至步行團第二期終點站時,潘德明並沒有止步於此。


見過「土耳其之父」凱末爾將軍後,他繼續向東歐邁進。


穆斯塔法·凱末爾


時值經濟危機,歐洲各國一片蕭條凋敝…


途經多瑙河畔的維也納時,有個電台記者,向潘德明拋出橄欖枝,說要進行一次專訪。


哪知,會是一席鴻門宴。


記者讓潘德明用最快的速度,給觀眾講幾句中國話。


話音剛落,潘德明便聽出來了不對勁:我不明白,為什麼要用最快的速度講?


記者狡黠一笑,說只是想活躍氣氛,給節目增添樂趣。


「拿中國話當樂子?」潘德明知道,他們這是在讓自己出洋相,侮辱中國人的人格。


潘德明當即就懟了回去:我若是當著你的面,把《藍色多瑙河》(被稱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拉走調,一頓亂奏,你會感到光彩嗎?


接著,潘德明有理有據,列舉了古中國的燦爛文明,又細數了奧匈帝國土崩瓦解的成因,說得記者無地自容。


當面賠了不是,便灰溜溜地跑了…



正因這一份氣魄,潘德明一路上受到了達官顯貴、巨商富賈、能工巧匠、戲劇名伶的款待。


靠著口口相傳,在那個通訊尚不發達的年代,潘德明的事跡,早早得傳遍了歐洲大陸,妥妥的「世界頂流」。


各界名流,排著隊,想一睹潘德明的風采。


這就更遂了潘德明的心願:以嶄新的風貌,出現在世界人民面前,洗去「東亞病夫」的蔑稱。



粗略遊走過,街頭巷尾充滿黑手黨的義大利後,他來到了法國。


他若有所思地走在紙醉金迷的巴黎街頭;流連於凡爾賽宮的瑰麗;在愛麗舍宮裡大快朵頤(受時任法國總統萊伯朗之邀)


此時,一個叫顧維鈞的人,找到了他。


顧維鈞,正是那個在「巴黎和會」上,為捍衛主權,拒絕簽字的人。


二人聊得熱火朝天,顧維鈞還主動給另一個大人物通了電話:張學良。


左:張學良 右:顧維鈞


在那時,想見深居簡出的張學良一面,並不是件容易事。


但,聽了潘德明的故事後,張學良被深深打動,幾天後接見了潘德明。


二人一直聊到深夜,依依惜別時,張學良在《名人留墨集》上,寫下「壯遊」二字:並說:希望你一鼓作氣,環遊世界,為中國人爭氣!



潘德明來到政局驟變的德國,據說當時的失業人數達到了800萬,再加上對猶太人的壓迫,處處都瀰漫著一種恐怖感。


萬萬沒想到,希特勒得知潘德明過境的消息後,竟在總統府接見了潘德明…


這個有點駝背、穿著黑馬褲和高筒靴、留著小鬍子的人,並沒有為難潘德明。


只是隨意翻了幾下《留墨集》,用德語敷衍了幾句,便雷厲風行地走了…


潘德明也沒有多逗留,為避免惹上事端,向西歐走去。






無巧不成書。


在倫敦的街頭,他遠遠地看到一個熟悉的物件:自行車。


幾年前,途經印度孟買時,自行車的品牌方,瞅准了潘德明身上的營銷點,用一輛嶄新的自行車,換走了那輛斑駁的舊車。


兜兜轉轉,沒想到在英國再次遇上了「老朋友」。



沒多久,行人便認出了潘德明,高聲齊呼著他的名字。


巧事不止一樁。


拜訪過麥克唐納和邱吉爾後,潘德明在冬日的街頭,偶遇了張學良一行。


二話沒說,張學良遞給潘德明一張二等船票。



就這樣,顛簸了5個晝夜後,潘德明來到了美國。


在華盛頓,他受到羅斯福的接見,並獲贈一塊金牌…


在好萊塢,他受到電影大鱷扎納克的歡迎,親自為他放映《爵士歌王》…



緊接著,他又把南美洲和大洋洲各國,給轉了一圈。


遇見過因「9·18」事變,而流亡海外的東北大學學生…


遇見過因「太平軍起義」,而流落泰國的86歲老者…


遇見過隨丈夫漂泊海外多年的僑胞…


更被袋鼠偷襲過,被澳洲土著綁架過…



1937年7月,潘德明時隔7年,帶著華僑捐贈的10萬美金,再次踏上家的熱土。


這10萬美金,可以說承載了無數國人的志氣與希望。


在芝加哥時,恰逢世博會,故土沒有的新科技,令潘德明目不暇接。


在福特公司參觀時,一個小盒子引起潘德明的注意。


裡面裝著12種原材料:石英石、鐵礦石、木材…


潘德明得知,飛機和汽車,正是由這些東西造出來的。


「這玩意兒,在青藏高原多的是啊,況且還沒有人去勘探,不如回國後我收拾行囊前往…」



就這樣,返程時僑胞聽聞潘德明此番壯志,聚少成多,足足拿出了10萬美金。


遺憾的是,當潘德明回到家,盧溝橋一聲槍響,抗戰全面爆發…


或許是抱負無處施展,潘德明將這筆巨款,全部捐給了抗戰事業。


偶有南洋華僑登門拜訪,潘德明就會說:我叫潘子明,潘德明已經死了…


這段曾轟動全球的壯遊,也漸漸埋沒於歷史塵埃。



烏鴉還記得,潘德明在《留墨集》中這樣寫道:


以世界為我之大學校;以天然與人事為我之教科書;以耳聞目見直接的接觸,為我之讀書方法;以風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為我之獎勵金。


要一往無前,表現我中國國民性於世界,使知我中國是向前的,以謀世界上之榮光,必欲達到目的而無退至。


這個能讓世界都為之欣喜,為之拋下歧視偏見、拋下文化差異、拋下國際時局的南京廚子…


用腳步丈量著善與惡的距離,丈量著文明與野蠻的距離…


他,叫潘德明。



參考資料:

[1] 尋找潘德明 | 紀錄片

[2] 環球旅行記——旅行家潘德明的故事 | 季一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