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軍事戰爭史-003》埃及中王國時期軍事的發展

麟劍的人類史 發佈 2022-05-24T05:31:04.547500+00:00

《伊浦味陳辭》哀嘆說:「大地像陶輪一樣翻轉起來,強盜已變成財富的主人」,「國境變成沙漠,各州被搶劫一空」,「國都,它在頃刻之間遭毀」,「那本來沒有財產的人,現在已變成財富的所有主了;那本是受人驅遣的人,現在卻來驅遣他人了;那本來自己沒有穀物的人,卻已成為穀倉的所有主,國王的糧倉變成一切人的財產」。

埃及中王國時期軍事的發展

1.中王國的遠討與希克索斯人入侵

第六王朝結束後,埃及歷史進入第一中間期,從第七王朝到第十王朝一百多年間(約公元前2181—前2040年),埃及始終處於分裂局面。在此期間,貧民和奴隸起義風起雲湧、勢不可擋。《伊浦味陳辭》哀嘆說:"大地像陶輪一樣翻轉起來,強盜已變成財富的主人","國境變成沙漠,各州被搶劫一空","國都,它在頃刻之間遭毀","那本來沒有財產的人,現在已變成財富的所有主了;那本是受人驅遣的人,現在卻來驅遣他人了;那本來自己沒有穀物的人,卻已成為穀倉的所有主,國王的糧倉變成一切人的財產"。在人民起義的打擊下,古王國的中央集權專制體系土崩瓦裂,各州割據形成。後來各州又紛紛展開爭霸,直至第11王朝,南北才統一,進入中王國時期。

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133—前1786年),包括第11和12兩個王朝。

中王國是一個中興時代,特別到第12王朝,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加強,是中王國的鼎盛時代。古王國的首都在北方的孟斐斯,而中王國的首都在南方的底比斯。

中王國強大以後,又恢復了對外擴張政策。在北方,中王國的國王雖多次遠征西亞,卻只限於阻止亞洲人的入侵,以及鎮壓西亞各族的反叛。中王國真正的擴張戰爭多集中在南方,對努比亞進行的。第12王朝的開創者阿美涅姆黑特,曾率軍征討努比亞,在塞姆拉地區設立要塞。他的繼任者謝努塞爾特一世曾經征服努比亞的瑪伽依人。據說瑪伽依人勇敢善戰,作戰時佩戴長弓利箭,頭髮里插著五顏六色的羽毛,發出粗獷的喊叫,以排山倒海之勢急沖向敵人。後來謝努塞爾特三世又四次遠征努比亞,把埃及南部邊界擴展到第二瀑布以南的塞姆拉地區,並新設許多要塞,使埃及在此的統治最終鞏固下來。

第12王朝末期,法老政權又趨衰微,從第13王朝開始,混亂割據局面再度出現,一直延續到第17王朝,史稱"第二中間期"(公元前1786年—前1567年)。在這一時代早期,亞洲的希克索斯人入侵並占領了埃及,還曾建立第15、16王朝。

希克索斯人是個遊牧部落,從西亞給埃及帶來了戰馬和戰車。在此以前,埃及只有牛、驢而無馬,驢只用於馱運,拉車的情況也很少。在軍事上,也只有輕裝步兵。希克索斯人把馬拉戰車引入埃及,可謂是埃及軍事技術史上的一大革命。埃及很快出現了馬拉兩輪戰車,埃及也出現了戰車兵,這大大增強了埃及軍隊的戰鬥力。

2.中王國時期的軍事發展

在兵制建設上,古埃及在中王國時期有一個從民兵到常備軍的發展過程。最初,中王國的民兵隊伍的招募,由"軍隊錄事"負責。據第12王朝的一個紀念碑文記載,"皇太子"作為"軍隊錄事"在提尼斯州募兵,其比例是每100名男性居民中招募1人。被招募的士兵自帶兵器,通常補充到州長管轄的地方部隊中。每個州常達400—600人,在軍事作戰時,州長率領這些地方軍,加入法老軍隊,聽其指揮。另外,中王國時期從努比亞招募僱傭兵,而且數量不少,在軍隊編制中另入僱傭兵系列。

在中王國時期,國王建立了常隨自己身邊,保護自己的近衛隊。長期服役的常備軍就是從這種近衛隊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隨著常備軍的擴大,以前戰時臨時招募的民兵逐漸被定期在各州招募的由新兵組成的專職軍隊所代替。新兵受州長和專門軍官的領導,平時接受訓練,逐漸變成定型化了的軍團。國王常常從近衛軍中選拔軍官,組成忠於國王的常備軍軍官集團,逐漸形成一個職業軍官階層。他們中不少人出身貧寒,在國王的恩寵下成為新貴。但是我們對常備軍的服役報酬還不清楚。

中王國的陸軍仍然只有步兵,不過在步兵中已明顯地分為矛手和弓箭手兩種,均採用同一型號的兵器。海軍更加強大,作戰適應性增強,埃及人善於利用風向,讓戰船在水上運轉自如,機動靈活地同敵艦作戰。

由於青銅冶煉的發明和金屬加工技術的提高,埃及士兵的武器裝備比古王國時期有很大發展。進攻性武器有戰斧、矛、弓箭、圓錘、短劍、投石器、飛去而來器和木棍等。防護裝備盾牌也有新的發展。

中王國的戰斧形制多樣。古老的扁平楔形斧斧身堅固,保留時間較長。

而當時的扁平弧形斧,則是埃及所特有的。戰斧有銅製的,而且出現了青銅斧。

中王國的長矛已不再是燧石矛頭,而代之以青銅製矛頭。金屬矛頭打製成空心管形式,便於把矛杆楔入其中。有的長矛的下端也包上金屬尖頭,以便把它插在地上。矛的長短尺寸不一,最常見的長矛長達2米,適於近戰。

還有短矛和作為投擲武器用的標槍。埃及人還有特長矛作為攻城武器,由兩人抬著,破壞敵人堡壘的雉堞或塔樓,可能也用來刺戳城堡上的敵人。

弓是用圓木棍製成的,中間粗,兩端逐漸變細並套以金屬箍。弓通常長達140—180厘米。有的弓還用特種樹枝緊緊纏繞,這種加固的弓可使箭的射程更遠。箭的射程一般在150—180米之間。弓弦用塗蠟的亞麻繩或皮革製成。埃及人還在弦上穿上一些角制的環或皮製的套,以防發射後回來的弦擦打握弓的左手和下臂。

箭杆多用蘆葦製成,也有採用輕木的。箭鏃是用硬木、骨、石和銅製成的。箭鏃的質量與殺傷力直接有關,青銅鏃頭的採用確實比石制箭鏃先進許多。埃及人製成殺傷力巨大的上尖下寬箭鏃,還在箭鏃上設計有倒鉤,使敵人中箭後難以拔出。箭杆尾部嵌以羽翅,以便箭杆能筆直飛行很遠。

"飛去而來器"原是原始人的獵具,像一個曲棒,拋出後如擊不中目標可以藉助曲棒的迴旋力飛回來。新王國時期還出現一種簡單的投擲武器——投石器,用皮革或編制的紙莎草作成,用以投擲石器,在攻城時其作用尤其重大。

中王國時期埃及人仍沒有發明盔甲,盾牌是唯一的防護武器。盾牌一般上部呈圓形或橢圓形,中下部呈長方形,高為身高的一半左右。由木框或整塊木板外罩毛皮製成,周邊釘以釘子。埃及人還有一種沉重的可掩護全身的圓盾。出征時需要由從者幫助攜帶。

中王國的法老們一方面注重對外征伐侵略,另一方面又大興土木,修築防禦工事,加強國內重地和邊疆要衝的防衛。國內要地的防禦工事主要在首都底比斯和北方重鎮孟斐斯一帶。北方防禦工事主要對付亞洲人的入侵,數量不多,而重要的防禦工事集中在南方,主要在第一瀑布和第二瀑布南北一帶。

在奧姆博斯以南,進入埃烈芳提那附近的第一瀑布地區,便是埃及的南部邊境。從這裡開始到南部第二瀑布地區的塞姆拉之間,沿尼羅河兩岸埃及人建有一系列堡壘,形成保衛埃及的三道防線,又是南侵努比亞的兵站基地。

第一道防線就是埃烈芳提那附近的第一瀑布地區;第二道防線在第一和第二瀑布之間,即從庫班一直延伸到努比亞邊境的帖爾;第三道防線在瓦地一哈利發和塞姆拉之間的第二瀑布地區,這道防線最重要也最強大。

中王國的法者們注重對南方的防禦,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南方,卻沒想到亡國之災來自北方。希克索斯人大舉進犯並占領埃及達一百多年,埃及人也相應進行了長期的反希克索斯人的鬥爭。直到雅赫摩斯一世時,埃及人才最後趕走了希克索斯人,恢復了埃及人自己的統治,開創第18王朝,建都上埃及的底比斯,埃及史進入新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567—前1085年)。它包括第18、19、20三個王朝。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