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西門瓮城在明代就修好了,還與龍津街道有這些聯繫

微社區e家通 發佈 2022-05-24T05:37:26.642769+00:00

其實,在龍津街轄內,就有古城牆遺址。人來人往的鬧市中心,這麼一塊方寸之地,稍有駐足,從紅砂黃土間回望廣州城歷史,的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廣州,古城牆在哪裡呢?其實,在龍津街轄內,就有古城牆遺址。中山七路與人民路交界處,是西門瓮城的遺址。人來人往的鬧市中心,這麼一塊方寸之地,稍有駐足,從紅砂黃土間回望廣州城歷史,的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西城門瓮城始建於明代


廣州城興盛千年,西門口一直是這座城市的繁華所在。廣州古城北有山,南有海,歷來是人文薈萃,商賈雲集的興旺之地,在此建城居住再自然不過。據《南海縣誌》記載,明洪武十三年,主事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決定興建廣州新城,拆掉了當時散落的三座宋代舊城,把它們連成一片,即是現在廣州城的雛形,城牆「高二丈八尺,上廣二丈,下廣三丈五尺。城樓、敵樓七,警鋪九十七」,設立的七座城門「曰正北,稍東曰小北;曰正東;曰正西,曰正南,稍東曰定海;西曰歸德」,其中的「正西門」正是西門瓮城遺址坐落的位置,西門口之名也由此得來。



西城門瓮城始建於明代,為拱衛城門而設。該址牆垣由紅砂岩石條包邊,橫豎錯縫疊砌,以灰漿粘接,牆芯以黃褐色土夯築,外壁向上有收分,內壁較為垂直。南牆壁有拱形門洞,白色花崗岩條石砌成,但年代稍晚。現存東西殘長18.45米、南北寬18.15米、基址殘高3.7米,其原貌之雄偉可見一斑。



明清以來的多次修建,讓廣州古城形成了「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空間結構,加上白雲山,珠江水網密布,南臨海岸,山色、城市與水景融為一體,整座城市以「白雲越秀翠城邑,三塔三關鎖珠江」而聞名。





西門瓮城被發掘


1996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門口發現了西門瓮城。瓮城遺址中部被埋在中山七路路底。南北兩部分露於地面,一部分城牆在長庚街首約2號通往外面馬路的階梯上可見。1998年廣州還曾對此有過二次發掘。2010年,由荔灣區政府斥資,在該址周邊建起保護圍欄,在中山七路路面上增加歷史城牆鐵藝裝飾,對群眾作半開放式展示。





龍津街道負責日常管理


多年來,西門瓮城一直由龍津街道負責日常管理。今年年初,龍津街道執法辦以「乾淨、整潔、平安、有序」為工作目標,助力西門瓮城遺址活化提升。在日常管理中,街道執法辦採取「分時段、延時、錯時」管理,定時西門瓮城周邊守點,加大小範圍巡查力度和集中整治力度,嚴格取締占道經營、流動攤販、店外經營等違章行為,重點規範治理無照經營、堆物堆料、非法廣告等違法行為,做到文明勸導,依法查處,營造良好的環境秩序。


為什麼叫「西門瓮城」?

明代廣州城在原七座城門的基礎上,為抵禦外患,外擴為八座城門。當時,在城西建了城門外瓮城,按「瓮中捉鱉」之意設計,瓮城前設西濠涌護城,抵禦外來侵略。瓮城依附於城門,與城牆連為一體,呈半圓形、方形、矩形。明朝以前,瓮城的制式是將其設於主城門外,明南京城一反舊制,將瓮城設於城門內,在城體上設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強了城門的防禦能力。


【記者 郭展鵬】

【攝影 陳文杰】

【編輯 駱福珍】

參考資料 《魅力荔灣》

來源:微社區e家通活力龍津(微信號:xxsbejtlj)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