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第二帝國——地中海第一強國風雲再起(1798至1956年)

神之使然 發佈 2022-05-24T05:41:06.287206+00:00

導語:隨著法國大革命戰爭及後繼的拿破崙戰爭的最終勝利,英國在此後的一個多世紀時間裡不僅獲得了地中海等海域長久穩定的控制權,更是並進一步將觸手伸向了遙遠的東方,最終成為了稱霸全球海洋的大英第二帝國。

上一章回顧: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地中海第一強國的迴光返照(1782至1798年)

導語:隨著法國大革命戰爭及後繼的拿破崙戰爭的最終勝利,英國在此後的一個多世紀時間裡不僅獲得了地中海等海域長久穩定的控制權,更是並進一步將觸手伸向了遙遠的東方,最終成為了稱霸全球海洋的大英第二帝國。進入20世紀之後,英國的地中海霸權在二次世界大戰一度遭到了奧匈帝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國的挑戰,但是在法國等盟友的協助下始終屹立不倒,直到二戰之後舊殖民主義的逐步消亡以及新興超級大國的強勢崛起。


目錄

  • 大英第二帝國地中海霸權的重建(1798年)
  • 大英第二帝國地中海霸權的巔峰(1840年)
  • 大英第二帝國地中海霸權的瓦解(1956年)

大英第二帝國地中海霸權的重建(1798年)

隨著第一次美國獨立戰爭(1775至1783年)、第一次英馬戰爭(1775至1782年)、第四次英荷戰爭(1780至1784年)和第二次英邁戰爭(1780至1784年)的先後結束,極盛一時的大英第一帝國在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及其盟友的打擊下逐漸趨於瓦解,不僅失去了北美十三殖民地、佛羅里達半島和梅諾卡島等殖民地,而且失去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等海域的制海權。

然而,實力雄厚的英國很快便以「大英第二帝國」之名通過1784年的《巴黎條約》和1786年的《伊登條約》滲透進荷蘭和法國經濟,間接引發了1787年的荷蘭愛國者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1792年,法國大革命發展成為廢除君主制並席捲歐洲乃至世界的法國大革命戰爭(1792至1802年),法蘭西王國遂轉變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同年,英國聯合荷蘭、普魯士、奧地利、葡萄牙、西班牙、薩伏伊、威尼斯和教皇國等國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共同圍攻法國。

1793至1794年,當英國地中海艦隊惜敗法國地中海艦隊母港土倫之後,他的印度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卻在本地治理戰役和韋桑島海戰大獲全勝,就此奪回了一度失去的印度洋和大西洋制海權。1795至1797年,隨著荷蘭、西班牙、普魯士、薩伏伊和奧地利等國的先後退出,第一次反法同盟逐漸趨於瓦解。其中,荷蘭和西班牙更是成為了法國的附庸和盟友與其協同作戰。

1798年,勢單力薄的英國與奧地利、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等國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再次圍攻法國。而作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督政府將軍的拿破崙·波拿巴決定轉守為攻,企圖通過占領中東戰略要地埃及來切斷英國本土與英屬印度之間的聯繫。不久之後,17艘戰艦組成的法國地中海艦隊從母港土倫出發一路向東,先後通過聖艾莫戰役、舒卜拉·希特戰役和金字塔戰役攻占了馬爾他騎士團國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埃及和敘利亞等地區。然而,由15艘戰艦組成的英國皇家艦隊在海軍中將霍雷肖·納爾遜的率領下一路尾隨法軍其後,並乘其登陸埃及之後在尼羅河口的阿布基爾海戰大敗法國地中海艦隊,致使其11艘戰艦沉沒,一度將拿破崙·波拿巴和法國遠征軍困在埃及不能自拔,標誌著大英第二帝國就此瓦解並重新奪回了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的地中海霸權。


大英第二帝國地中海霸權的巔峰(1840年)

1799年,儘管拿破崙·波拿巴成功離開埃及潛回法國,但是他在馬爾他和埃及留下來的法國駐軍則在失去支援的情況下先後在1800年的馬爾他戰役和1801年的亞歷山大戰役被英國及奧斯曼帝國聯手殲滅。英國就此獲得了居於地中海中心位置的馬爾他島的控制權。不過當英國準備取代法國主宰埃及之時,卻被名義上效忠奧斯曼帝國的穆罕默德·阿里搶先一步,更是在1807至1809年的英土戰爭中被趕出埃及。

1811年,英國皇家艦隊在拿破崙戰爭(1803至1815年)期間的利薩海戰奪取了法蘭西第一帝國僅存的亞得里亞海制海權。至此,除了奧斯曼帝國直屬的愛琴海以及其封臣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王朝臨近的黎凡特海之外,英國已經控制了幾乎整個地中海。

1827年,英國聯合法國和俄羅斯公然介入希臘獨立戰爭(1821至1829年),並且在納瓦里諾海戰大敗奧斯曼帝國及其封臣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就此獲得了愛琴海的制海權。不久之後,埃及赫迪夫穆罕默德·阿里發動第一次土埃戰爭(1831至1833年)正式宣布從奧斯曼帝國獨立,並且占領了克里特島和阿拉伯半島漢志等地區。

1839年,埃及赫迪夫穆罕默德·阿里再次發動第二次土埃戰爭(1839至1841年),不僅攻入黎凡特和安納托利亞等地,更是意圖進一步取代奧斯曼帝國獨霸中東。1840年,英國聯合俄羅斯、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倫敦協議》公然介入第二次土埃戰爭。英奧聯合艦隊不僅在黎凡特海切斷了埃及的海上補給線,更是進一步炮轟貝魯特、阿卡和亞歷山大港。同年,英國最終迫使埃及赫迪夫穆罕默德·阿里在亞歷山大港簽署《英埃協定》,後者在繼續效忠奧斯曼帝國的同時賦予英國等國貿易特惠權。也就是在這時,獲得最後一塊海域黎凡特海制海權的大英第二帝國達到了其地中海霸權的最大巔峰。

此後,從亞歷山大-開羅鐵路到蘇伊士運河,英國等國逐步掌控了埃及的經濟命脈,並進一步在1882年占領埃及全境。


大英第二帝國地中海霸權的瓦解(1956年)

隨著義大利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先後崛起,地中海各大海域爆發了多次針對大英第二帝國、奧斯曼帝國以及他們之間的激烈對抗。從義大利統一戰爭(1859至1870年)、地中海協定(1887年)、意土戰爭(1911至1912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至1918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至1945年),英國的地中海霸權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衝擊和挑戰,其深入歐陸腹地的亞得里亞海和愛琴海逐漸脫離其掌控,不過在法國等盟友的協助下始終屹立不倒。二戰之後,大英第二帝國和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等舊殖民主義帝國在世界殖民地獨立浪潮中逐漸削弱下來。

1956年,剛剛脫離大英第二帝國統治的埃及共和國總統賈邁勒·納賽爾宣布將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大英第二帝國遂聯合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和以色列國發動第二次中東戰爭,企圖用一場軍事勝利對其他試圖反抗殖民統治的國家和地區殺雞儆猴。儘管強大英法以聯軍迅速占領了蘇伊士運河等地區,但是不久之後,美國和蘇聯為了阻止英法舊殖民主義的死灰復燃迅速介入第二次中東戰爭,最終迫使英法等國從埃及撤軍。此後,美國自然而然地填補了英法撤軍之後的地中海權力真空,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大英第二帝國的地中海霸權就此被美國所瓦解和取代。


結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以大英第二帝國和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為代表的舊殖民主義開始趨於瓦解。特別是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後,英法等國被迫加入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共同對抗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展開除熱戰以外的全方面冷戰。而在亞歐非大陸腹地的地中海,儘管蘇聯獲得了地中海東岸和南岸大量亞非國家的支持,但是其海軍始終無法撼動控制地中海北岸且擁有世界第一海軍力量的美國。


參考資料:

  • [鍾澈]《54個歷史時段的世界十大強國排名和評析》;
  • ["布哈林"]《歐洲2500年風雲速寫》;
  • ["布哈林"]《中國歷史地圖視頻詳細版》;
  • 百度百科、圖片。

本系列講述了以地中海為舞台的歷代「地中海第一強國」,若想了解地中海北方以歐洲大陸和波羅的海為舞台的歷代「歐陸第一強國」和「波羅的海第一強國」,請分別參閱專欄《西方傳說,歐陸第一強國》和《北歐傳奇,歷代波羅的海第一強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