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大騙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此人騙了劉備大半生

議史紀 發佈 2022-05-24T06:10:05.134460+00:00

而在其中,「三國」時期,絕對是最令人稱道的一段歷史了。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

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曾經誕生過許多極其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

而在其中,「三國」時期,絕對是最令人稱道的一段歷史了。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

在這百年的悠悠歲月之中,無數英豪相繼湧現而出。

最終,在各大軍閥數十年的混戰之下,魏、蜀、吳三家成為了贏家,平分了天下。

而在三家爭奪天下的過程之中,也浮現出了許多謀臣武將。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蜀國的「關張趙」和「臥龍鳳雛」了。

相比於武將來說,在古代,一個能力出眾的謀臣似乎更能決定歷史的走向。

有人曾斷言:「臥龍鳳雛者,得其一可安天下。」

但是,將兩人一同收攬的劉備,卻最終以失敗而結局,這也讓這句話成為了《三國》之中最大的騙局。

那麼,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呢?

山林之間的小屋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註解以及民間三國故事傳說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

這本書的故事脈絡,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

其中,主要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不過,《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屬於民間小說,與官方記載的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跡,還是有很大的出處的。

而在其中,有這麼一個橋段,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在官渡之戰以後,整個北方已經全部被曹操收入囊中,僅剩下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西北的馬騰,還有江東的孫權這幾個軍閥沒有被打敗了。

而作為曹操的一個競爭對手,劉備在其逼迫之下,不得已逃往南方,借住在了劉表的帳下。

眼看年過四十,仍然還在顛沛流離,環顧四周,身邊只有關張趙等武將,卻沒有一個能出謀劃策的謀士,劉備為自己的命運和前途感到了深深的擔憂。

於是,一天傍晚,他獨自一人騎馬到荊州附近的山林之中散心。

縱馬馳騁了許久之後,突然,劉備定睛一看,前方不遠處,有一間小木屋,從房間之中點燃了一絲油燈,燭光灑在窗外在這片山林之間顯得別有一番意境。

「都說荊州地界到處都是名士,獨自在如此深山之中居住,一定是世外高人。」

帶著如此的想法,劉備連忙驅馬來到了這間木屋之前,隨後下馬,走上前去,輕輕敲響了房門。

神秘的「水鏡先生」

在得到屋內主人的答覆以後,劉備推開屋門走了進去。

剛一進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個滿頭白髮,下頜之間留有長須的老者。此人雖然看起來年邁,但是卻有道骨仙風的氣質。

劉備頓時心中有了底。「此人一定非同尋常。」

「晚輩劉玄德,路過此地,見先生獨居於深山之中,深感奇異,便前來訪問,多有冒犯還請先生見諒。」

劉備當即自報家門,並向老者作揖問禮。

聽到劉備的話語,白髮老者頓時感到有些驚訝。「原來是大名鼎鼎的劉皇叔,快請坐。」

白髮老者將劉備迎接到坐榻之上,隨後,兩人展開了一番交談。

通過片刻的話語,劉備得知,這名白髮老者外號叫做「水鏡先生」,是隱居在這裡的潁川名士。

而且,從言談之中,劉備深感老者的才智遠超常人,於是就有心想要請他下山輔佐自己,並許諾以高位後報之。

但是,聽到劉備的邀請,老者只是笑了笑,隨後擺了擺手說道:「我早已經是行將就木之年,哪有什麼精力去輔佐皇叔,餘生只是想在這片山林之間度過。」

聽到老者的話語,劉備臉上也浮現了一絲失望的表情。不過很快他就將其掩飾掉,然後也不再對老者進行強求。

水鏡先生心思敏捷,極其善於察言觀色,他看出了劉備臉上的那一絲沮喪,又十分清楚劉備如今的窘迫境地,也深知他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幫助其創建大業的謀士。

於是,在臨告別之前,水鏡先生對劉備說了這樣一句話:「在這天下間,有臥龍鳳雛兩位名士,得其一人,便足以安定天下。」

聽到水鏡先生的話語,劉備頓時心頭一震。「天底下竟然還有這樣的奇人?」

於是連忙向水鏡先生問道,此二人究竟在何處。

而水鏡先生只知道「臥龍」居住在南陽臥龍崗之上,而鳳雛卻喜歡週遊四海,沒有固定的居所。

得知了這一消息,劉備在告別了水鏡先生以後,當即返回荊州,然後花費了數日,前往臥龍崗,拜訪居住此間的臥龍先生。

之後的故事,許多人都已經知道了。

在「三顧茅廬」得到「臥龍」諸葛亮以後,劉備實力大增,很快就成為了與諸多軍閥並立的一代翹楚。

不久之後,他又偶然遇到了「鳳雛」龐統,藉助二人之力,占據了荊州四郡和益州的大片土地,最終成為了與曹魏和孫吳並立的割據勢力。

按理說,這樣的成就足以證明「臥龍鳳雛」的確是有著驚天的才能。

但是,一直到劉備身死,蜀漢政權卻依然沒有完成「安天下」的目標,不但如此,在三國並立的時期,蜀漢還長時間處於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政權。

而且還是三個國家之中最先滅亡的。

這樣一來,似乎當年水鏡先生所說的「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的承諾,則成為了《三國》之中最大的騙局。

那麼,這個神秘的「水鏡先生」究竟是誰?他到底是誇大了二人的能力,還是其根本沒有才能去辨別「臥龍鳳雛」的真實水平呢?

潁川名士司馬徽

「水鏡先生」原名叫作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

司馬徽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荊州牧劉表為了廣交天下的名士,而在荊州周圍設立學校、學官,這吸引了大批的荊襄學者前來此地,而司馬徽也正是這個時候,作為賓客被邀請到了荊州地界。

司馬徽博學多識,精通奇門、兵法、經學,在荊州時與漢末名士宋忠齊名。

也正是由於學富五車,深諳天文之道,又通曉地理之法,對天下大勢、治理國家,還有用兵之道都有著十分高深的見解,這也讓許多人慕名而來,紛紛叩拜司馬徽為師。

荊州南陽人劉廙、襄陽人向朗就曾經是司馬徽的學生。益州涪人尹默、李仁因為益州只流行今文經學,特意來荊州從司馬徽、宋忠學習古文經學。

這段時間,也讓司馬徽的名聲傳遍了整個南方。

相比於其他名士學者對名利的渴求,司馬徽對這些看的也是十分淡薄。

隨著名氣逐漸大了起來,許多軍閥勢力也盯上了司馬徽,想要將其收攬在自己麾下,當做出謀劃策的慕客。

而荊州牧劉表,則是其中表現得最為迫切的那一個。

當時劉表擁有荊州六郡之地,沃野千里,勢力範圍一度伸展到了中原地區,放眼望去,整個華夏能夠與其匹敵的不到一手之數。

而且,劉表的祖上還是皇室貴族,自己是皇親國戚,這在古代的士族眼裡就是一個「香餑餑」。

頓時之前,許多人都前往劉表的府中進行拜訪,絞盡腦汁想成為旗下的幕僚。

然而,司馬徽卻與這些人不同,在荊襄地區生活了多年,他早就已經看出,劉表此人,嫉賢妒能,胸無大志,之後一定會加害善謀論斷者,所以無心為其效力。

於是,在劉表對其進行招募的時候,司馬徽閉門不出,更是一點政治的東西都不談。

就連劉表親自上門找他的時候,司馬徽也是裝傻充愣,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書呆子的樣子,讓劉表誤以為其徒有虛名,於是回去以後對下屬說:「人們所說的都是虛妄不實的話,這人只是一個小書生而已,他的見識和普通人一樣。」

除了對名利不感興趣以外,司馬徽也從來不肆意對他人評頭論足。

只要被問到某人如何,司馬徽一律回答,「這個人好,很好」。

久而久之,司馬徽的妻子看不下去了,就對他說:「被人問到某人怎麼樣,你應該說點具體的,一律都回答『好,很好』,這怎麼行呢?別人來問你,也不是想聽你都說『好,很好』的啊。」可司馬徽卻回答妻子:「你剛才說的話,也很好。」

這番回答,也讓他的妻子又可氣又可笑。

而成語「好好先生」也正是由來於此。

不過,雖然司馬徽自己對名利沒有什麼追求,但他卻十分喜歡結交天下的名士。

除了「臥龍鳳雛」以外,荊州名士龐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陽的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等人均與司馬徽有交往,並且關係甚密。

而其中的龐德公要年長司馬徽幾歲,在他看來,自己的這個賢弟年紀雖然比自己小,但卻懂得很多的道理,再加上其性格平淡如水,就稱呼他為「水鏡」。

「水鏡先生」一稱,也是由此而來的。

由此可見,「水鏡先生」司馬徽的的確確是一位足智多謀、見多識廣的世外高人,並不是空穴來風、沽名釣譽之徒。

雖然在歷史上司馬徽的確向劉備推薦過「臥龍鳳雛」二人,但是是否有言「得一人便可安天下」這也無從考證。

而這句《三國》最大的「騙局」,很有可能只是小說之中誇大的說辭罷了。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劉備的創業之路上,「臥龍鳳雛」的確為其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尤其是其中的「臥龍先生」諸葛亮,更是在蜀漢的創立之路上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

而他與劉備的那段君臣情誼,也成為了流傳千年的佳話。更是被封建帝王和古代諸多名士奉為經典。

從這點說來,司馬徽仍然可以稱得上是眼光獨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