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冉閔大帝生於蘭陵?證據在這裡

買山隱居 發佈 2022-05-24T06:46:38.677236+00:00

為何說冉閔大帝生於蘭陵?傳記中沒說,資料也查不到。公元310年,石勒攻打河內郡,勒見兩軍陣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長而勇悍,精於騎射,陣前臨矢石不顧。

未刪節:冉閔頒布殺胡令,並不是針對少數民族……他與下村的不解之緣!

為何說冉閔大帝生於蘭陵?證據在這裡!

作者:子孟


冉閔生於哪裡?


傳記中沒說,資料也查不到。


但是,可以考證。



據史料記載:


「公元309年,乞活軍活動在黎陽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趙帝國的戰鬥中被打敗,冉閔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親人都歿於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個11歲的少年——冉瞻(冉閔之父),帶領所部乞活餘部繼續與胡人英勇戰鬥。


公元310年,石勒(此時是前趙大將)攻打河內郡,勒見兩軍陣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長而勇悍,精於騎射,陣前臨矢石不顧。勒贊曰:「此兒壯健可嘉!」由於寡不敵眾,冉瞻戰敗。石勒徙冉瞻及其部眾於蘭陵郡。


公元316年,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王朝在經歷八王之亂後,國力損失慘重,虛弱不堪,最終被匈奴人滅國,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天下大亂之機入侵中原。


公元327年,冉瞻在和匈奴前趙的戰鬥中被斬於陣前。冉瞻死後,留下年幼的冉閔,他除繼承了父親的勇猛外,還善於使用智謀。


公元338年,少年冉閔首次參加戰爭,史稱昌黎大戰,此戰後趙諸軍盡潰,唯游擊將軍冉閔三千漢軍獨全。此戰後,冉閔成名,被石虎提拔為北中郎將,參加了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當時北方燕代之地有內遷的丁零,烏桓,夫余等各族各部,時常有叛亂,外有慕容鮮卑常發兵寇邊),在戰鬥中屢立奇功(其間也有兩次調到外地作戰)。」


綜上,冉閔的父親到蘭陵時候才12歲,不大可能已經生孩子,在蘭陵生孩子的可能性更大。冉閔父親28歲戰死,留下年幼的冉閔。



更有族譜為證:


冉姓有三個支派,分別是冉耕、冉雍、冉求,都是孔子的弟子。


冉雍42世孫是冉隆:


42世孫冉隆:西晉初年,由黎陽遷外黃(屬魏郡,今開封杞縣)元康三年(292年)授鎮西將軍,領魏州刺史,且是一支流民軍首領,率所部流民軍投乞活義軍統帥陳午,永嘉四年(310年),後趙破晉,敗死黎陽,其子冉瞻被俘43世孫冉瞻:299年生於魏郡(今安陽內黃),陳年部將310年帥所部流民在河內與劉聰、石勒作戰,被趙帝石勒所俘,所部流民降勒,被勒徒於蘭陵郡;年僅12歲,少年有力,長而勇悍,善騎射,臨弓矢不退趙帝石勒愛他少年英雄,乃侍太子石虎(悸龍)左右,並招冉瞻為石虎養子,易姓為石,名石瞻;石虎即位,拜石瞻為積射將軍,封西華侯;東晉太寧元年323年)在石勒攻凶奴前趙的戰爭中,石瞻陣亡,生一子石閔(即冉閔)。


44世孫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生於蘭陵郡(今臨沂市蘭陵縣下村與魯城交界處),自幼果銳,及長,身長八尺,善謀略,勇力絕人,攻戰無前趙帝深愛其才;少時任蘭陵郡游擊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影338年參與昌黎之戰,功名大顯,升任北中郎將,修成侯;晉永和六年(350年)推翻石趙,自立為王,改元永興,國號魏史稱冉魏;自此復冉姓,追尊祖父冉隆為元皇帝,追尊父親冉瞻為高皇帝,尊母王氏為皇太后,妻董氏為皇后,長子再智為太子,餘子皆封王;冉閔在世時,自謂為中土英雄(中華英雄;東晉永和八年(352年)農曆6月1日,冉閔被鮮率王慕容俊斬於遏陘山,董氏、冉智、冉明、冉裕同時被俘,與冉閔同被殺害;誰知冉閔一死,運陘山山石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北方從6月直至12月皆不下雨,慕容俊大懼,造使者祀之,諡日武悼天王,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冉魏滅亡,次子冉胤被京都守將蔣干扮做庶民帶出都城,逃到晉國首都倉垣投晉;冉閔後邑冉華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帝[魏平帝】;西南一帶冉姓(包括土家族的冉土司系)皆為冉閔後裔:據正史記載,冉閔有六子:冉智(皇太子、冉胤(太原王)、冉明(彭城王)、冉裕(武興王)、冉操、冉容(海冥縣侯)。


45世孫冉胤:生於蘭陵郡,冉閔被殺時,冉胤被京都守將蔣干扮做庶民帶出都城,逃到晉國首都倉垣投晉,晉帝深愛其才,拜直閣將軍,封諸城侯;東晉元興三年(404年)朝政不綱,冉胤遂隱居不仕;生一子冉弘烈……



在蘭陵縣下村鄉富田村東邊有一座山,名叫龍寶山。


傳說,抱犢崮東麓有一個靈峰寺,雖然建於隋朝,但是東晉時就有北方落難的僧人在此聚居。冉閔母親王氏曾到此求子,路過寶龍山,休憩時候竟然睡著,夢見山裂,一龍出,載其於背上,驚醒;又過灰泉,口渴,飲水,似有魚苗入口,吐不出,後腹痛。


見寺僧,俱告之,僧曰或有除魔降妖之寶龍轉世。


後生孩,取名閔。閔者,憂傷也,以示憂國憂民。小名棘奴,寓意刺胡。後來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劉裕,小名寄奴,乃是化用冉閔小名,曾經兩伐中原。


冉閔少時,遍覽蘭陵郡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到蘭陵鎮瞻仰荀子墓、到文峰山祭拜季文字廟,到魯城看過匡衡鑿壁偷光遺址……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面對故國山河與燦爛文化,冉閔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情節油然而生,內心深處埋下了一顆「奇特」的種子,這為他後來舉起反抗胡人統治的旗幟打下了基礎。


他頒布了殺胡令,延續了北方華夏民族的血統,卻受到後人的非議,這對他來說太不公平了。


因為,他頒布的殺胡令,不是針對少數民族,而是針對少數民族的殘暴統治!針對的是將漢人稱為「兩腳羊」並生吃女人的蠻獸。


他一度將胡人包括匈奴趕到了西歐,阿拉提不過是匈奴的一支。歐洲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稱為被稱為歐洲三大蠻族,他們都有胡人的血統,都曾受到冉閔的驅趕。

往事越千年。筆者曾去蘭陵縣的石城崮考察。


按照穆振昂老師的梳理,可知:


「石城崮,位於蘭陵縣城西23公里處,面積5.6平方公里,北南區域分屬魯城、新興兩鎮所轄,西南坡與棗莊市嶧城區峨山鎮相鄰,山體由石灰岩、石英岩構成,四周有大片松、柏、槐、板栗等樹木綠化。崮頂呈南北橢圓形,南部有延伸,面積約百畝。崮頂海拔高度與南部平原比較,相對高度約200米。若是秋高氣爽時,在魯南蘇北平原數千平方公里曠野內,遠望青山連綿,自北向南間,抱犢崮雄踞西北,石城崮橫臥南端,蔚為壯觀。


崮頂現無樹木植被,被連綿荒草覆蓋,稱作龍池的蓄水池塘處於中心,10米見方,池內水質清澈,依然為放牧的羊群提供水源。崮頂城堡建築遺址依稀可見,荒草中有墳塋數處,一些碑刻已被推倒毀壞,字跡蝕化難辯,還有盜墓者挖掘的痕跡。崮頂四周古人工壘砌的城垣崗哨、烽火台等,現只剩城隍殘垣,大量城牆砌石滾落堆積四周崖下緩坡間,內土外石的城隍結構依然可辨。史籍記載中的城隍堞樓、堞口工事等早已蕩然無存。崮頂西南角有巨石雄立懸崖,有古人刻石「雲梯」等字,遊客站在雲梯之上,猶如置身天地之間。


崮頂南端雲梯巨石有明代石刻


《續修四庫全書?兆域志》載:「石城崮在州(沂州)西南一百四十里,省志九十里。四壁峻絕,頂上寬平,其地約有百畝,可以種禾蔬,可以避兵寇,中有龍潭,祈雨輒應。」


《地形志》載:「蘭陵有石城山。蘭陵西北二十里,俗稱石城崮,上有城,內土外石,隍堞咸具。」


清乾隆《沂州府志》卷二載:「伏龍山,縣西南一百四十里。東為石城崮,壁立峻絕,頂上寬平,約百畝可耕;中有龍潭,深不可測,龍祠在焉,祈雨輒應。」


清代修纂《臨沂縣誌》對石城崮雄姿更有直觀記錄:「石城山(崮),魯卿山(今文峰山)西南,俗名石城崮。土人以山戴石壁立而上平者為崮。壁立峻絕,頂寬平,有池曰龍池,大旱不涸。周堆石為垣,城址尚在,松柏陰森,榆連理若戶。大青山峙其東,伏龍山據其西,石城之分支也。西南為大東山,又西為寨山,迤南為峨山,轉而東偏北為薄山,東南為為帽山,又東為溫嶺,故蘭陵城在其東。」


魏《地形志》載:「蘭陵有蘭陵山,今無考。或古今異名。於蘭陵之東北為鳳藻山(今鳳草山),又東南為青山(今黃山),為橫山。」


據民間傳說,石城崮龍池為龍眼,古人遇大旱時祈雨,必到崮頂「祈雨輒應」,祈禱天降甘霖人間。龍池東接大小青龍山、鳳凰嶺,下引東海;西有伏龍山,龍尾綿延引入蘭陵地下,蘭陵為臥龍寶地,蕭氏後裔龍升蘭陵,成就帝業。石城崮東南糖稀湖又叫漏澤湖,漏卮湖,是一個巨大的龍潭,當年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依靠天時地利人和,讓號稱王牌軍的國民黨二十六師和第一快速縱隊虎落龍潭,遭全軍覆沒。


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石城崮是一座以軍事堡壘而著稱的歷史名山,兩千年來,每當改朝換代的戰亂時期,這裡成為軍民避亂或守軍首選的城堡據點。盛世之際,又是一處遊人如織,歌舞昇平的遊覽勝地。


公元316年,五胡之一的羯人石勒在西晉覆滅後的中原建立趙國(319年-351年),蘭陵一帶被其占據,漢民衣冠南渡,避亂江南。戰爭蹂躪,萬戶蕭疏,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石勒將收容的乞活軍流民,由石瞻率領遷徙蘭陵,亦軍亦民,成為戍守這一區域的軍事力量。320年,東晉名將祖逖率部北伐,收復蘭陵地區。後趙將兵都尉石虎將蘭陵城內士族三百餘家遷回襄國。323年3月,後趙再攻彭城、下邳,東晉將領彭城內史劉續率部退守石城崮,建立防禦城池。326年12月,石虎義子石瞻(冉瞻)率後趙軍進攻石城崮,劉續戰敗,石城復歸後趙。這是有史籍記載發生在石城崮上的最早戰事。


石瞻之子石閔(冉閔)出生蘭陵,338年被後趙國封蘭陵公;350年,推翻後趙政權,冉閔稱帝,國號大魏。353年冉魏被鮮卑軍隊打敗,冉閔被俘犧牲。」


我想,冉閔應該到過石城崮,應該站在這裡南望。


冉閔登基之後還曾派人聯絡東晉:「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


不過東晉對於冉閔的邀請並沒做出反應,於是冉閔只得孤軍奮戰。不久之後燕王慕容儁就攻打冉魏並抓住了冉閔,永和八年五月初三日(352年6月1日)「俊送閔既至龍城,斬於遏陘山」,「諡曰武悼天王」。


第二年,就是永和九年,蘭亭集發生的那一年。


石城崮的那些碑刻或許就有冉閔的蛛絲馬跡,只是毀壞了字跡蝕化難辯。


我們再來說說富田村。


這個村莊位於龍寶山金礦腳下,建村於明朝隆慶年間,因坐落於小北山與龍寶山之間,武姓先居住在此,「吳」與「武」同音,叫著叫著就成了「吳家溝」。因村莊「田」姓居多,祈福富裕,2004年更名富田村。


據說,冉閔被殺後封為「武悼天王」,後代為了避禍,改姓武,居住在寶龍山下。


說起龍寶山,還有一段神話故事呢。


(一)金體玉龍造福於民遭嫉

相傳很早很早的時候,玉皇大帝派金體玉龍管理這地方的風雨雷電日月星辰,為黎民百姓造福。


金體玉龍到任後,不顧疲勞,為了了解情況,就翻閱志書。當他看到此地歷年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萬民樂業,很是高興。為了證實志書上說的是否真實,他扮成一個老百姓來到民間。他看到山上光禿禿,草木不見;地上一片紅,禾苗無有;河裡無水,一片荒涼景象。只聽得狂風呼叫,沙土滿天飛。他又來到一個村莊,只見房屋低矮,十有八九房頂露天。所見之人,無不面黃飢瘦,步履艱難。這時只見一位手捧要飯瓢,穿著補釘摞補釘衣服的老漢,身靠一堵擋風牆在有氣無力的喘著粗氣。他來到這位老漢跟前。金體玉龍連喊三聲,老大爺才睜開眼睛說:「先生,找我有事?」金體玉龍問道:「老人家,這麼大的年紀,還出來要飯?」 「唉,先生,有一線之路,誰想討飯啊,不瞞你說,山神、水神、風神、土地神等都是些貪得無厭、驚刮民脂民膏、敲詐黎民百姓的凶煞惡神。前些年山上還有點草木,地里還見點糧食,河裡還有水,黎民百姓還能勉強活下去。近幾年,旱時土地龜裂,樹木枯死;澇時暴雨不停,平地汪洋。」金體玉龍問道:「這是為什麼?」老漢說:「只因黎民百姓囤里糧食少,手中錢少,最近幾年沒給各路神官行賄送禮,激怒了各路神官。所以他們互相串通,給以報復。」


金體玉龍聽完老漢話,說:「老大爺請放心,我定嚴懲邪惡,造福於民。」說完,化作一陣清風而去。金體玉龍為了時時洞察和掌握民情,便把衙府搬到了民間。其它所屬官員不得不跟著來到民間。山神在山上蓋了一間石屋,土地神在各村莊邊也蓋了間簡易的草房。金體玉龍根據民意,制定了一套利民方案,重布日月星辰,重整春夏秋冬。經過三年的努力,山上草木蔥綠,果實纍纍;地里禾苗茁壯,稻穀飄香,河裡流水潺潺,蟹肥魚躍;民間家家團聚,村村歡聲笑語。黎民百姓真正過上了比蜜甜的日子。三年以後,玉皇大帝派心胸狹窄的黑龍到各地巡視。黑龍到金體玉龍里但又忌恨金體玉龍的本領。黑龍回到天宮,拜見玉帝,稟道:「臣受帝命,巡視各地,諸方僚員,為官清正,黎民百姓均頌帝恩。只有金體玉龍,籠絡人心,迷惑百姓,野心勃勃,欲反天宮。」玉帝大怒,問道:「你告玉龍有背反之心,可有證據?」黑龍說:「臣親眼看到黎民百姓心中只有金體玉龍,哪有玉帝。金體玉龍不在衙府,卻搬到民間,其罪惡目的,不很明顯嗎?如玉帝不信臣言,請親自查訪。」量玉帝聽完黑龍的稟報,半信半疑,起駕回宮,準備親自查訪。


(二)金體玉龍化為石龍

大年夜,玉皇大帝帶太白金星等官員來到金體玉龍的府前。只見萬家燈火,熱鬧非凡。玉帝觀此情,方信黑龍所奏之言。然而沒有看到有謀反跡象。他暗暗思忖,金體玉龍威望如此之高,也不得不防。於是玉帝當即命令金體玉龍,調離此地,回宮待命。金體玉龍聽到帝命,忙跪在玉帝面前奏道:「臣來此,業已數載,黎民百姓剛剛跳出火海,所定一些利民計劃,尚未完成,容臣再干幾年。」黎民百姓聽到要調走金體玉龍,也紛紛跪在玉帝前,要求留下金體玉龍。


金體玉龍看到黎民百姓滿含淚水,跪地相求,他怎麼能忍心離開這些勤勞善良的黎民百姓!於是他再次請求玉帝開恩。玉帝心想:莫非金體玉龍真有反我之心,為什麼就是不想離開此地?於是就地把它點化為一條石龍,列於群山之中。後來,人們便把此山叫做龍山。


金體玉龍為給當地黎民造福,不惜自己的身軀,使自己凸起的脊背變為高高的山峰,長出了奇花異草,參天的松柏。頭部變成石質堅硬的花崗岩。腰部變成各種顏色的大理石。尾部變成青色的石灰石。左側有金,右側有銀。中部是肥沃的糧田,清清的泉水。金體玉龍用自己的軀體,哺育著方圓幾百里的黎民百姓。

龍山渾都是寶,後來,人們把它稱為龍寶山,從此掏金掘銀的人接連不斷。


村名淵源

據說,明朝以前就在這裡開採過金銀。明朝萬曆年間,神宗皇帝親自帶人到這裡察看過,並派人在這一帶重新採礦冶鍊金銀(有名「天寶寨」,未找清何止,是否為開採管理駐紮地?)。他們在龍寶山東二十多里的銀子山開採銀礦,設了七十二座衙門,建了七十二座馬台,打了七十二個石碾子,挖了七十二眼井。把開採的銀子送到龍寶山前的兩個大爐子和幾個小爐子裡去冶煉。後來人們就把銀子山前采銀子的地方,叫做「銀廠」,就是現在車輞鄉的銀廠村;把冶鍊金銀安兩個大爐子的地方,分別叫作「上大爐」、「下大爐」;把安小爐子的地方,分別叫「前小爐」、「後小爐」。由於那時交通不便,煉出的金銀一時運不出去,只好就地暫存起來,人們就把存放金銀的地方叫做「擱寶莊」,一直沿用到現在。(另富田原始村落有龍寶山頭村、銀洞子村,大爐有碳嶺:放碳地方,現已變成田地)



留言

轉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