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蟲」如何變成「產業龍」?——英山桑蠶產業「破繭重生」做大謀強觀察

黃岡日報 發佈 2022-05-24T12:40:14.820294+00:00

英山種桑養蠶歷史悠久,「蠶吐絲」是英山「三寶」之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桑蠶繭和絲綢紡織業,一度成為英山縣的主導產業。

英山種桑養蠶歷史悠久,「蠶吐絲」是英山「三寶」之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桑蠶繭和絲綢紡織業,一度成為英山縣的主導產業。然而,受各種因素影響,這個昔日「滿地是金」的優勢產業曾被桑農視為「雞肋」,數次陷入種與挖的尷尬境地。

5月6日,記者走進昔日的桑蠶大縣英山縣,位於該縣石頭咀鎮周畈村一品桑桑果基地里,遊客近距離接觸桑果採摘,體驗蠶桑文化。

英山桑蠶產業有過輝煌,也經歷過挫折和困境。新形勢下,英山桑蠶產業如何「破繭重生」做大做強做優,從 「一條蟲」變成「產業龍」?

惜:「一條蟲」,從高處跌落低谷

「抬頭桑遮目,走路桑絆腳」。這是流傳於英山桑蠶鼎盛時期的一句老民諺。

上世紀80年代,英山縣種桑面積曾高達13萬畝,年干繭產量達750萬公斤,農村幾乎家家養蠶。

有歌謠為證:「大別山上兩條龍,鄉村百里沐春風,青龍能讓村村富,白龍治了萬家窮!」英山縣藥繭辦主任胡誠回憶說。

彼時,孔家坊鄉四顧墩村建起萬畝桑園,成為全國科技扶貧學習的典型。婦女養蠶模範尹木蘭通過養蠶創萬元戶轟動全國。湖北省委下派英山第一任科技副縣長、省農科院鍾召基研究員推廣桑苗孕育,桑枝扦插,桑園立體間作,小蠶共育飼養,大蠶地面育,塑料簇、紙質方格簇取代草籠簇技術,為提高繭質,實現繅絲工業提檔升級做了有益探索。《人民日報》還濃墨重彩報導了英山「五當經驗」(當年栽桑、當年養蠶、當年間作育苗、當年畝產繭過百斤、當年畝產值過千元)。

這段「桑蠶風雲史」的親歷者、時任英山縣紅山繭站副站長的汪龍溪告訴記者,當時桑蠶是當之無愧的主導產業,茶葉產業那時候還是「支流」「配角」。

全民栽桑,雖然擴大了種植規模,鞏固了桑蠶主導產業地位,但以次充優的現象時有發生,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產品質量隱患。

桑蠶業如火如荼之際,正值英山絲綢工業鼎盛時期。英山繅絲廠、英山絲綢廠、英山絹紡廠、英山絲織廠、英山特種綢廠、英山絲棉製品廠、英山絲綢服飾公司等工業企業林立。大量絲綢工業企業扎堆生產,需要源源不斷的原材料,但當地桑樹種植規模遠遠不夠,大量的原材料需要從外地購入。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些地方政府出現財政赤字,國有企業也出現倒閉潮。作為山區縣的英山縣也飽受煎熬,地方財政虧空,企業稅負加重,經營負債纍纍,發展後勁不足。

英山絲綢工業普遍陷入困境,企業紛紛倒閉破產。湖北英山一絲綢企業負責人說,當時與英山縣繭絲綢總公司規模不相上下的江蘇海安繭絲綢公司,面對絲綢行業發生的巨變,沒有走破產清算的路子,破釜沉舟實行企業改制和技改,一躍成了現在年產值過50億元的江蘇鑫源集團。

絲綢工業一蹶不振,絲綢加工企業幾乎「全軍覆沒」。農民手裡的蠶繭只有賤賣,於是開始挖桑毀園。

從種桑養蠶到挖桑毀園,根源是「垮」在工業上。失去了絲綢工業的有力支撐,桑農無所適從,陷入迷茫。大片土地荒蕪,躊躇之時,英山茶葉種植開始悄然興起。

至此,「一條蟲」從高處跌落低谷。英山桑蠶產業行將告別風雲時代。

盼:「四旁桑」,把現實照進未來

英山桑蠶產業的「風雲時代」並未徹底終結。

2000年春,英山國有絲綢企業基本上都處於瀕臨停產、倒閉狀態,在繭絲綢行業打拼多年的汪龍溪毅然離開了國有企業,打破了鐵飯碗開始自主創業,他創辦英山第一家民營企業湖北夢絲家綠色保健製品有限公司。從商標註冊、公司搭建、選擇廠址、招聘人員,從零起步;6萬塊錢,6個員工,6台機械,116平米的私人住宅,開始了「夢絲家」的創業之旅。

短短三年時間,小小的「夢絲家」從創業當年納稅5萬元起步,一躍成為私營企業里年納稅50萬元的排頭兵。2007年,夢絲家主導產品夢絲家牌蠶絲被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

繼「夢絲家」之後,「雍華」「怡蓮」等本土企業嶄露頭角,英山絲綢工業一度出現曙光,出現了「三駕馬車」闖市。

但問題接踵而來。「夢絲家」創辦之時,英山桑園種植面積銳減,原材料嚴重短缺,企業只有輾轉各地進購原材料。「買全國」成了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尷尬,失去了定價權和話語權,「夢絲家」等英山絲綢加工企業逐漸喪失市場競爭優勢。

英山縣森林覆蓋率超過70%,每年優良空氣天數達到360天,「中國好空氣,英山森呼吸」的旅遊品牌逐漸叫響。絕佳的地理條件和自然資源稟賦,非常適合種植大面積桑園,但挖桑毀園卻讓英山桑蠶產業陷入絕境。

英山縣藥繭辦副主任肖寶江接受採訪時說,與茶林果等經濟作物相比較,桑樹全身都是寶,綜合利用價值高;桑樹在水土保持、防沙護林方面作用顯著,生態環保價值高;桑樹成片種植是一道靚麗的景觀,與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還能發揮產業邊際效應。

汪龍溪稱,挖桑毀園不可取,挖茶栽桑也不現實。他建議把英山桑蠶產業定位為「林業四旁桑」,即不爭搶茶樹、林果樹木的「地盤」,選擇在土壤肥沃的屋旁、地旁、田旁、路旁種植桑樹,國家實施一定補貼,把桑樹既作為田間經濟作物,也作為森林綠化樹木。

「四旁桑」模式,能否把現實照進未來?或許可以拭目以待。

嘆 :「一條龍」,將單音奏成和弦

英山縣藥繭辦主任胡誠跟記者算了一筆帳,現在的鮮繭30元一斤,一張蠶籽能產70斤鮮繭,一畝地可以養3到4張蠶籽,創收六七千元。一張蠶籽可以產成25斤干繭,製成9斤蠶絲,如果製成蠶絲被價值高達六七千元。可以預見,桑蠶產業的興盛和崛起,將再一次帶活地方經濟。

5月1日,湖北一品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彭善超見到記者時,嫻熟地沖泡自己研發的桑葉茶。桑葉茶清香甘甜。「你現在喝的桑葉茶是我永久的財富。」彭善超說,他十年如一日將種桑基業發揚光大,探索出了一條「種桑養人」的健康之道,有別於「種桑養蠶」的傳統農業。

英山桑蠶產業如何重拾昔日輝煌?英山幾十萬棵桑樹,何去何從?該企業依託大別山區豐富的蠶桑資源特色優勢和西河十八灣美麗周畈的鄉村旅遊資源,打造600餘畝高品質桑果園,每年一度的一品桑桑果採摘節已成為英山重要的農業旅遊節慶活動。湖北一品桑聯手國內多所知名科研院所,聘請業內權威專家組建技術攻關核心團隊,成立蠶桑資源研究院,形成核心技術領先優勢。除了加工生產銷售絲綢製品,還通過深加工將果桑製成桑葉茶、桑葚果醬、桑葚酒等產品,不斷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在市場上頗受歡迎。

胡誠對此給予肯定,他認為英山是康養勝地,結合康養大趨勢發展桑蠶繭絲綢文旅業態,未來大有可為。

時間回溯到2006年,商務部啟動「東桑西移」戰略,蠶桑業主產區逐步向西轉移,西部多省藉此東風迅速壯大,國家專項資金也向西部省份傾斜,湖北桑蠶產業逐漸陷入「邊緣化」境地。

桑蠶產業鏈是一個「長尾巴」,對相關聯產業的拉動性很強。發展桑蠶產業對助推鄉村振興也意義深遠,但現實情形是,湖北省以英山為代表的桑蠶產業未得到國家政策資金的傾斜與重視。

英山一家絲綢公司2019年斥資100多萬元建設絲綢博物館,而同等規模的四川南充依格爾紡織品公司建造的中國綢都博物館,國家省市投入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2021年,湖北一品桑公司自籌資金30餘萬元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養蠶大棚,而與湖北毗鄰的安徽省金寨、岳西、霍山等地,面積達到20畝以上的養蠶大棚,均由政府通過農業項目出資建設。廣西絲綢工業園聯合金融機構,對入園企業提供設備改造升級、收購蠶繭等方面的資金扶持;浙江省萬事達、達利等企業啟動品牌建設時,開一家專賣店,都能享受到地方政府的獎補政策。

重振一個產業需要假以時日,政府應主導產業發展方向,要有「捨得」的心態和「等得起」的姿態,在政策、資金方面給予大力傾斜和支持,著力孵化、培育一批龍頭企業,以「龍頭帶動龍身,龍身帶動龍尾」,牽一髮而動全身,促進和帶動整個行業的繁榮與發展。同時,傳統蠶桑產業鏈要「多條腿走路」,向文化旅遊、食品工業、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等領域延伸,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蠶桑產業鏈。

5月6日,英山一家絲綢製品企業在武漢建立營銷中心,讓黃岡大別山區的蠶桑絲綢基地優勢通過文化、品牌和營銷實施「走出去」戰略,有力提升了黃岡大別山山區蠶桑絲綢產業競爭力。

與此同時,湖北一品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充分發揮其桑園的桑旅融合優勢,通過桑果直播節升級桑果採摘節,創新探索以市場需求端決定產品供給端的「反向」銷售模式,一是讓線上觀眾加深體驗,產生消費需求;二是將鮮桑葚採摘、儲存、冷鏈運輸、線下配送結合起來,英山基地當天採摘,晚上就能送達武漢消費者家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