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民生百態

方待夜半聽君語 發佈 2022-05-24T13:01:51.220070+00:00

赫達·莫里遜(Hedda Morrison,1908-1991),德國籍女攝影家。1933年-1946年她在中國度過,拍攝了大量高質量照片。1991年Hedda Morrison在澳大利亞去世。她在中國13年間拍攝的一萬多張底片和六千幅照片,是研究當時中國社會的珍貴資料。

赫達·莫里遜(Hedda Morrison,1908-1991),德國籍女攝影家。1933年-1946年她在中國度過,拍攝了大量高質量照片。1991年Hedda Morrison在澳大利亞去世。她在中國13年間拍攝的一萬多張底片和六千幅照片,是研究當時中國社會的珍貴資料。




1929年,納粹勢力在德國膨脹,赫達·莫里遜一心想要逃離這樣的政治環境。德國國內有部分年輕人已經去了其他西方國家,而莫里遜卻來到了東方。


她通過報紙上的招募信息,去往北京德商哈同照相館工作。那是1933年,莫里遜正式開始了她的中國之旅。

在北京期間,她拍攝了許多北京老城區的照片,拍下了那裡的人們、寺廟和集市。












1940年,她遇到了《倫敦時報》駐北京記者Alistair Morrison,與之戀愛結婚。婚後,他們去往香港定居。


於是在這年,莫里遜也記錄下了當時香港的全貌,當中可以見到今日仍在的皇后像廣場、終審法院大樓、電車路軌。






一年後,他們離開香港,去往更過的大陸城市。


後來,她繼續以自由攝影師的身份拍攝了數千張照片,這些照片記錄了革命前的生活方式、街景、工作中的工匠、街頭小販、宗教和民間習俗,以及在許多情況下已經改變或被摧毀的建築結構。


濟南靈岩寺羅漢
















在1933-1946年間,莫里遜用Rolleiflex 雙鏡中幅相機、 9× 12cm 的 Linhof Satzplasmat,拍攝了超過 1 萬張菲林,沖印了 6000 多張照片,幾乎是建造了一個那13年間中國民間、社會、經濟與政治投影的資料庫。


一九四六年,隨著中國內戰的加劇,莫里遜夫婦決定離開中國,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移居沙撈越,一直到一九六六年離去,在此期間她曾經為馬來西亞政府擔任攝影工作。一九六七年之後移居澳大利亞的坎培拉。


莫里遜夫婦離開了中國之後,中國的大門再次向外部世界關閉,直至三十年後重新開啟。此後,赫達·莫里遜曾經兩度回到她闊別三十多年的京城。


她在最後的二十多年裡一直住在澳大利亞。1991年,赫達·莫里遜逝世以後的第二年,其夫根據她的遺囑,將用作展覽的照片和許多珍貴的南亞青銅器、藏書等捐贈給澳大利亞博物館(powerhouse museum)。


而將1933年至1946年共十三年裡她在中國所攝的一萬多張底片、六千多幅照片,以及二十九本影集全部贈與哈佛大學的哈佛—燕京圖書館。另外她在一九五零年之後到一九八五年在南洋各地拍攝的照片則贈予美國康奈爾大學,如今收藏在大學的克勞赫圖書館的善本及手稿部。



編茅草,在舊社會茅草對於窮人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茅草屋,窮人不能建造好的房子只能造茅草屋,茅草不用花錢到處都是,較容易採集,而且能遮風擋雨,是窮人最理想的住所。


水車,靠人力腳踩的水車


犁田


掛麵


書商


編竹籃


打鐵


看到這張照片,小編當時就驚呆了,不得不佩服勞動人民的智慧。


麻布


代寶還家,看來那時候還是很講究,佛像這些都不用「賣」呀,得用「請」這些字。


一個先生一個小孩,拿著的東西,小編表示不懂。後面還有一張特寫。



這個,應該是做什麼吃的。


小販



小編表示不知道是幹啥的


不知道在幹嘛


陀螺,中國民間最早的娛樂工具之一,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干樂」,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河北吳橋地區被稱為bo。陀螺在我國最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因為在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了石制的陀螺。


修臉盆?


刺繡,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


賣餛飩?


烙煎餅



雨傘商,「真不二價」,看來中國人做生意還是很有傳統的。


算命先生,從道具上看,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安靜,大師正在算


算命的先生,這個是高手,真正的高手。


風箱拉起來,幹什麼還是不知道


這位女士在做什麼?不清楚

賣糖葫蘆的小攤販

手紡棉線

正在用算盤做帳的帳房先生

手工絲繡

製作玻璃葡萄假花

雕漆

用傳統方法造紙

裝裱捲軸

製作皮影戲道具

專心看皮影戲的女子

在磁碟上描畫

景泰藍作坊里工作

前門大街西面的二手市場

賣雞毛撣子

用蘆葦秸稈編織小玩意兒的藝人

玩具攤前的孩子

天安門前賣柿子

街上賣吃食的扁擔攤

婚禮上吹嗩吶的人

天橋雜耍

天橋市場在眾人面前飾演小丑的雜耍藝人

小孩雜耍

用玉米秸稈編織坐墊

練太極拳的老人

吹糖人

兜售菸斗的

賣雜貨的?

編筐的


看這組於1933-1946拍下的照片,我們會覺得一切都是慢悠悠的,在三四十年代的貧窮的中國,老百姓看上去很少有愁苦之狀,反而氣定神閒。照理說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算不上天堂,但是在那些照片裡,無論是華山上的道士,潭柘寺的和尚,還是威海衛的漁民,或北京街頭上的各類小商販,都那麼神定氣閒,看上去很少有愁苦之狀,仿佛都是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