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172.佛教精神——深刻改變中國的思維方式

文思悅動 發佈 2022-05-24T23:57:08.223547+00:00

我上次講到,佛教它很少去發表那些計劃、方略、步驟、暢想、藍圖等等,這些不太講究,它是直接面對自在發生的事情,它一定要敏銳地觀察到並予以救助,這樣就稱為觀自在菩薩。

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坐在余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的講堂上,品味中國文化的潤物無聲和磅礴生機。

一點靈光隨落日,萬端塵事付浮雲,人世自紛紛。——淨圓《憶江南》

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拾得《詩》

我上次講到,佛教它很少去發表那些計劃、方略、步驟、暢想、藍圖等等,這些不太講究,它是直接面對自在發生的事情,它一定要敏銳地觀察到並予以救助,這樣就稱為觀自在菩薩。

我們平常到很多廟宇、石窟當中,看到了很多菩薩的造相,也都是這樣的,它們什麼樣的神貌呢?就不在乎外界、不在乎信息、不在乎區別、不在乎歷史、不在乎未來、不在乎爭鬥、不在乎挑戰、不在乎任何外在形態和內在的執著,看來平靜到了極點、超脫到了極點,卻是一見苦難,就能夠敏捷地予以救助,被人們稱之為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如琢如磋如切如磨的《心經》

大家看佛像的時候,我多次講過,佛像就是一部佛經,它雖然沒有聲音,你看那個臉就看得出來,雕刻得最好的佛像是不是都是這樣的?他們一定是不在乎外界,不在乎信息,不在乎區別,不在乎歷史,不在乎未來,不在乎爭鬥,不在乎挑戰,這樣不在乎一切的。

但是如果當下有什麼事情發生,這樣的非常平靜的表情,立即能夠起來去救助,我看到很多最好的佛教門派都是如此。千年風華都看盡,萬百名物全看破,有了自如自在之心,才有可能及時地發現和處理一切無法測定的災禍,化解種種恐懼和苦厄,度化世界的迷惘的鐘聲,得到大自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教精神。

講到這兒,我等於把佛教的核心文本《心經》花了很長時間講完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整個佛教經典——大乘經典當中最短的一部,也是最核心的一部。我現在把我所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再朗讀一下:

「一個能夠自在地進行觀察的菩薩,在深度修行中以最高智慧獲得觀照,發現世間種種蘊集都虛空無常。於是,一切痛苦和災厄都可以度過。舍利子啊,物質形態的「色」全都等於「空」,真可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實,就連感受、想像、行為、見識,也都是這樣。

舍利子啊,各種概念都是空相。因此,無所謂誕生和滅亡,無所謂污垢和潔淨,無所謂增加和減少。在空相中,沒有真實的物質、感受、想像、行為、見識,沒有真實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沒有真實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記憶。從視覺到意識之間的種種界定,都不存在。

在空相中,既沒有無明的愚暗,也沒有無明的結束;既沒有老死的輪迴,也沒有老死的終止;既沒有苦惱的集聚,也沒有苦惱的斷滅;既沒有機智,也沒有獲得。

正因為一切無所得,大菩薩憑著大智慧超度,心中就沒有牽掛和障礙,所以也沒有恐懼,能夠遠離種種顛倒夢想,終於達到真正的解脫——涅槃。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覺悟者只要憑著大智慧超度,就能獲得最高正覺。大智慧超度就是神聖的咒語,光明的咒語,無上的咒語,無比的咒語。這咒語能夠除去眾生的一切痛苦,真實不虛。那麼,就讓我們來頌念這個咒語——

「去吧,去,

到彼岸去。

大家都去,

趕快覺悟!」

上面就是我對於《心經》的一個白話文的翻譯,我這麼一讀,大家能夠了解我前面所講的基本的核心思維,在這個裡邊是一個經典文本已經體現的清清楚楚。

佛教的基本精神總結

《心經》的「心」指的是核心,是綱要的意思,現在有好多人在背誦,又有好多人在不斷抄寫,但是大家可能對意思還不是非常明了。所以,我做了這個翻譯的嘗試,翻譯成當代文。當年無論是鳩摩羅什,也無論是玄奘,他們是從印度文翻譯成漢文,已經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了,翻譯得也非常好。我現在為了能夠在當代通行,才又做了一個翻譯,大家可以作為參考,當然我們也期待著更多、更好的譯本。這個翻譯以後,我們的心靈的擱置就會更安定了。

這個和我們平常所理解的哲學、社會學有很多很多的差別,我們的心理學都有很多很多的差別,我不是說一定要用佛經的東西,這一切來替代我們其他學科,不是。但是它既然在東方世界存在著兩千多年,既然在中國的思維領域成為信徒最多的一個宗教,既然它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思維方式,既然在我們祖先受苦受難的時候,它成了解脫的良藥,有那麼多既然、既然、既然,我們作為後輩,不應該輕視。

難道我們的前輩沒聽到過那麼多其他的學說嗎?都聽到過,為什麼學啊學啊,學到最後學到年紀老的時候,他們都慢慢地歸向於佛教呢?它一定是在全部人生經驗的凝練以後,突然發現,它說對了。「緣起性空」這個學說,說對了;有那麼多「不」,那麼多「無」,所造成「空」的一個思維說對了;特別是引渡天下一切眾生的思維,就是我所說的那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這樣一個兼濟天下的精神,說對了。

如果我們由「空」出發,放棄我們個人的好多執念,放棄了我們好多功利的欲求,放棄了我們的很多很多苦惱,成為能夠度一切苦厄,走向乾淨透明的未來的這麼一個彼岸世界。這樣我們覺得佛教的意義就慢慢地生長了,佛教的價值就會在我們現代社會很好地生根。這是一個創造性的學問,你看,所有的羈絆都放棄了,所有的歷史都不在我們的眼前,像這樣的一種自由,這樣的一種創造,這樣一種勇敢,這樣的面對當下,所以出現了很多了不起的人。

我上次說到我非常佩服的星雲大師,他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在全世界造了兩百多個道場,總是人山人海,好多高學歷的人都參與了這個歡快的一個大家庭。我還講到了賈伯斯,蘋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發明性質的企業家,他也從我們佛教當中得到了啟示,使他的人生思維得到了很大的開拓,很大的解放。在這個意義上,佛教一定不是消極的,佛教一定不是無所事事的,佛教也不是我們現在好多網友所誤解的,無可無不可的所謂佛系,不是的。它是一個宏偉的大精神,能夠讓東方哲學慢慢地明白它的內在的一種力量的一個宗教精神。

我相信,在更多的人了解佛教以後,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好。很多很多的紛爭,很多很多的劃界,很多很多利己主義高喊我們第一,這樣的思維其實正好和東方的佛教精神背道而馳。即使贏了,東方的佛教精神也微微一笑,因為在它看來你的贏、你的成功都是空相。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的精神是多麼的自由,我們的精神是多麼的放鬆,我們作為一個人來到世界上也會高貴很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