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無小事」,他們日夜奔忙匯聚希望之光!

上海楊浦 發佈 2022-05-25T00:29:15.371616+00:00

「疫情來了,困難來了,就是我們基層幹部衝鋒陷陣的時候。我們必須傾盡全力做好防控,讓居民少一分擔憂,多一分安全。」誰家有病人需要幫忙配藥、送藥;小區消殺是否還存在哪個死角;明天抽時間要上門看望一下獨居老人……這些周而復始的工作一件都不能馬虎,因為「居民事無小事」。

「疫情來了,困難來了,就是我們基層幹部衝鋒陷陣的時候。我們必須傾盡全力做好防控,讓居民少一分擔憂,多一分安全。」


誰家有病人需要幫忙配藥、送藥;小區消殺是否還存在哪個死角;明天抽時間要上門看望一下獨居老人……這些周而復始的工作一件都不能馬虎,因為「居民事無小事」。


居委會幹部為「點滴小事」日夜奔忙的身影,是疫情之下的人間煙火,也是這段艱難歲月里的希望之光。


她笑稱自己是「007」——在大型老齡化小區使出「繡花針功夫」


凌晨睡、凌晨起,延吉七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施菊笑稱自己是「007」,「說是睡,其實也就是『眯』一下。」


本輪疫情發生以來,每天晚上,各種緊急電話早已把施菊的睡眠「撕扯得七零八落」。老人摔傷、孕婦生產、孩子生病、患者缺藥……樁樁件件都是居民的急難愁盼,延吉七村居民區共有2812戶,5500多位居民,老年人口幾乎占一半,是個典型的大型老齡化小區。面對如此大的體量,如何破解小區封閉管理期間的難題?


「過去,基層治理偏扁平化,一個人對著幾百甚至上千人。現在特殊時期要善用分層理念,一層層拆解任務、落實責任,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仿佛有三頭六臂」的施菊帶領居委會團隊,始終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延七的居民,我們一個都不能落下。」



早在小區封控之前,延吉七村就自創三個「1」為封閉管理後的一切工作夯實根基:


「1張底數清單」——通過線上線下「雙敲門」,逐棟逐戶開展「地毯式」排查,摸清人員底數,系統掌握家庭人口數、老人病人孕產婦嬰幼兒等特殊人群情況,形成極為詳盡的底數清單,並及時進行動態更新。


「1個微信溝通群」——建立一個樓組一個微信群的精細化溝通模式。在延吉七村的每個樓組微信群里,都有居委會幹部、樓組長、志願者組成的「三人小組」:居委會幹部負責信息發布,樓組長擔任「知心大姐」,及時關注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並做好心理疏導;志願者充當「跑腿小哥」,負責「送貨上門」。


「1項志願服務機制」——考慮到小區樓組長普遍年紀較長,延吉七村依託168位志願者建立起「老帶新」志願服務機制,即1位樓組長帶領1位本樓年輕志願者開展工作。通過「一老一少」搭檔,互相補位,在樓組內形成「自循環」。


「做之前有計劃,過程中有方法,做完後有記錄,事後還要總結復盤。」施菊要求小區的防疫工作要形成這樣的「閉環管理」,以此提高團隊整體效率。



在第一次核酸篩查前,居委會通宵討論,並反覆實地演練。篩查結束後,又就當天的現場情況進行詳細討論,查找問題和不足,優化完善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之後多輪篩查,這個5500多位居民的「超大核酸檢測現場」,每次都能做到安全、有序,這背後凝結著施菊和居委會團隊的工作智慧和辛勤汗水。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手上都會有一份清單,並有專人記錄,不能打『稀里糊塗的仗』。」施菊介紹,以抗原檢測為例,樓組長和志願者組成的「老少二人組」,挨家挨戶為居民送上抗原試劑,並原地等待居民檢測完畢後,一一回收、登記,並在回收袋上標註好室號,再把詳細情況匯報給塊長匯總。因此,居委會對已檢人群、未檢人群、未檢原因等情況都了如指掌。這種準備足、操作實、記錄清的工作方式方便了居民,也大大提升了信息透明度。


「這段時間,即使再忙再累,我也會利用中午和晚上就餐的十幾分鐘,和居委會幹部、志願者坐下來,復盤當天工作情況,並討論出改進方法,」施菊告訴記者,「我們就是在這種隨時總結隨時改進中,不斷優化流程,提高效率的。」


擔任延七居民區黨總支書記7年,哪些家庭有特殊困難,哪些居民急需幫助,施菊心裡都有「一本帳」。她叮囑樓組長每日上報特殊群體的情況,主動「向前一步」掌握他們的生活、就醫需求,以便及時解決困難。小區收到大米、蔬菜等愛心捐贈物資,居委會總是第一時間想到他們。對解除隔離醫學觀察後歸家的居民,居委會則依據記錄,把居民在此期間錯過的物資盡數補齊。



延吉七村共有11名居委會幹部,其中10名是女性。每次發放物資,對居委會都是不小的考驗。打通「最後100米」,得拼時間、拼幹勁。


「車進來後,要卸貨、裝貨、理貨、配發,這些流程要無縫銜接,尤其牛奶、蔬菜等,更要及時發放。」施菊帶領的「娘子軍」咬牙搬起幾十斤重的箱子,輪番用平板車、手推車、電瓶車「接駁」,常常連軸轉五六個小時。有的居委會幹部搬完後靠在牆邊,累得頭都抬不起來。「咱們居委會的『女漢子』重活累活都往前沖。這股投身防疫、服務居民的精氣神,令人敬佩。」一位志願者不禁感慨。


「疫情來了,困難來了,就是我們基層幹部衝鋒陷陣的時候。我們必須傾盡全力做好防控,讓居民少一分擔憂,多一分安全。」施菊說。


零點,他還不能安心躺下休息——上午忙核酸篩查,下午忙發放物資,晚上忙復盤


早上7點不到,中原路99弄居委會主任潘軍斌忙碌的一天又開始了。


上午的核酸篩查還算順利,兩個多小時就完成了小區1959人的採樣任務。小區居民聽從指揮,積極配合,一路上對潘軍斌說著「你們辛苦了」,「也有居民對居委會工作不理解,但我們更多接收到的是來自居民的善意,他們的支持、理解、配合在任何時候都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片刻不歇息,潘軍斌趕緊將樣本核對清點後送檢。


忙完核酸篩查,剛扒拉幾口飯,區里下發的84消毒液到了。潘軍斌馬上放下筷子,來到小區門口接貨清點。如此一通忙完,中午的盒飯早已涼透。下午又要組織一批志願者,將這批新到的消毒液連同之前到的濕紙巾儘早發到居民手中。



12號樓的獨居老人朱阿婆年逾九旬,當天身體不適要吸氧,她的子女已聯繫醫院把氧氣瓶送到,需居委會對接。落實好物資事宜後,潘軍斌立刻上門查看了老人的情況,同時安排志願者去小區門口拿來氧氣瓶,並幫老人換上了吸氧裝置。「我們小區老年人比較多,占比近50%,需要格外關照的80歲以上獨居老人有31位,他們所在樓棟的志願者每日密切關注老人的身體情況和物資需求,居委會幹部也會定期上門關心慰問。」潘軍斌說。


傍晚,潘軍斌的電話又響起。有居民反映,小區有幾位老人在樓棟外聊天、走動。潘軍斌做好防護措施,前去勸導,「現在還不是絕對安全的時候,萬一感染,老年人還是很危險的。」潘軍斌說:「不少老人平時有散步的習慣,封控時間長了,可能在家有些待不住。遇到勸誡,個別老人當面配合立刻回家,可轉頭又出來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會主動聯繫老人子女一起進行勸說教育,同時也會繼續加強小區巡查和宣傳引導。」


為儘快「揪」出病毒,第二天還將繼續核酸篩查。潘軍斌和居委會幹部們連夜發出通知,組織志願者、布置場地、設置點位、規劃樓組出行順序和行進路線、準備一樓一表名冊……一切準備就緒,時針已快走向零點。


此時,潘軍斌還不能安心躺下休息,趁著夜深人靜,再把白天工作的千頭萬緒理一理:誰家有病人需要幫忙配藥送藥;小區消殺是否還存在哪個死角;明天抽時間要上門看望一下獨居老人的生活情況……


他做的那些「小事」——「母親說得最多的就是居委會如何關心幫助她,鄰居志願者如何悉心照顧她」


「特別感謝送我們來的小譚,全程陪同我們,謝謝」「小譚人帥又熱心」……


前不久,浣紗六村的微信群里出現了這樣的對話。發消息的是住在20號樓的金先生,最近發生的一件小事讓他對這位叫「小譚」的居委會幹部印象深刻——



5月初的一天,晚上8點多,天色已黑,浣沙六村居委會內依然亮著燈。突然,有人敲門:「你好,我要求助!我的孩子被小狗咬了一口,現在要去醫院,能開個出門單嗎?」


原來,居民金先生家裡養了一條寵物狗。當晚,孩子與小狗玩耍時不慎被咬傷,需儘快去醫院接種狂犬疫苗,但一來小區不能隨便出入,二來家裡沒有代步車,大晚上的,金先生夫婦犯了難。


小譚第一時間提出,他可以開車接送。「其實他們本來就是我所負責樓棟的居民,我又正好有車,這都是應該做的。」小譚表示。


9點多,小譚載著一家人趕往楊浦區中心醫院,並現場幫忙聯繫醫生……小譚說,狂犬疫苗需要定期注射多針,之後,如小區仍處於閉環管理狀態,他每次都會負責接送。


「多虧他送我們去醫院,不然我真不知道怎麼去。」金先生在群里說,隨之而來的「跟帖」也不少:「小譚非常好,每次都救急,每天下班也很晚,非常低調,默默無聞地付出和奉獻」「今天20號鄰居也是小譚幫忙簽出門證,打電話給醫院,借的電瓶車,一點都沒有耽誤……」



這位在居民中「有口皆碑」的小譚,全名譚秋辰,浣沙六村居委會民政主任兼兒童主任。本輪疫情前,他長期負責小區里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的日常保障工作;疫情發生後,他就成了「萬金油」,一會兒是「快遞小哥」,一會兒做「送菜跑腿員」「包車司機」……「我做的都是些小事。」面對居民的點讚,譚秋辰顯得有些「輕描淡寫」。


「我是浣沙六村14號樓居民陶月珍的兒子,真誠感謝浣沙六村居委會的工作人員……」這封感謝信中提到的老人陶月珍,今年83歲,是譚秋辰最近的「重點關注對象」。疫情前,老人長期與侄子同住,疫情後,侄子因工作需要,住進單位實行閉環管理,而老人也就此進入獨居狀態。由於老人年事已高,患有多種老年慢性病,小譚經常借著上門配送物資的機會,關心老人的生活狀態,看看是否出現身體不適或物資緊缺等情況。


陶月珍的兒子俞文激說,「每天通話時,母親說得最多的就是居委會工作人員如何關心幫助她,鄰居志願者如何悉心照顧她。我很感激,也很感動。」


然而在採訪過程中,譚秋辰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卻是:「這真的是件小事,不值一提。」記者了解到,浣紗六村共1263戶、2500餘位居民,居委會卻只有5個工作人員。疫情期間,他們始終與機關下沉幹部、社區志願者等並肩作戰,馬不停蹄奔走在一線。




編輯:張辰霏 奚宇軒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