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成立後,生活在那裡的漢族人去了哪裡?大多是走西口的民眾

柳婉月 發佈 2022-05-25T00:29:41.358141+00:00

每一次的人口遷移活動,對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兩地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繁榮等都有著極大的影響。但在蒙古國成立後,在那裡的漢族人又怎麼樣了呢?

01 人口遷移事件

我國古代歷史上曾有過多次的人口遷移事件。

每一次的人口遷移活動,對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兩地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繁榮等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明朝至民國期間,有大量的漢族人湧入蒙古地區,在蒙古地區安居樂業。但在蒙古國成立後,在那裡的漢族人又怎麼樣了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來了解一下我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移事件。了解居住在蒙古地區的漢族人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這五次人口遷移事件因為遷移人口多、遷移範圍大、遷移影響大,而被稱為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移事件」。

(1)

闖關東,指的是清朝同治年間到中華民國這段時間,我國中原地區的百姓前往關東去謀生的歷史。

關東,指的是山海關城東門,它界定著關內和關外的中原大地。山海關城東門以內稱為關內,以外則稱為關外,關外指的則是如今的東北地區。

1668年,清朝政府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開始對關東地區實行封閉政策。

1668年至1860年,這兩百多年期間,關內和關外的文化交流完全停止。

但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泛濫,災禍不斷,嚴重影響了黃河下游百姓的生活。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環境,中原地區的破產農民們不顧政府的禁令,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然地闖入關東地區生活。這便是「闖關東」這一名字的由來。

民國期間,「闖關東」的浪潮澎湃。而其中,山東人最熱衷於闖關東。

(2)

蹚古道,古道指的是陝康藏茶馬古道,又被稱為「西南絲綢之路」。它是在漢朝的時候建立而成的,一條連接長安與印度的官道。

這條古道,一路走來商業繁華,人們在這裡有很多的機會,能夠收穫巨大的財富。因此,不少貧困的人民為了獲取財富,都紛紛湧入這條古道當中。

(3)

下南洋,指的是中國人前往南洋地區經商、做官、定居等活動,從明末到民國時期,這幾百年時間裡,我國下南洋的人口數量眾多,其中以廣東人、福建人為主。

(4)

赴金山,金山即指美國舊金山。為了獲得更多的勞動力,洋人散播謠言,海的另一邊遍地都是黃金。這對渴望財富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因此,洋人的這一番言論吸引了大量的中國人前往舊金山,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口遷移。

(5)

走西口,西口既指長城北的口外,又指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商品交易的地方。它從明朝中期便已經開始了。

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這四百多年期間,我國無數中原百姓離開土生土長的故鄉,用他們的雙手、腳步開闢了一條從中原腹地前往蒙古草原的道路。

他們在蒙古草原上生根發芽,推動了當地的繁榮和發展。

晉北地區土地貧瘠,莊稼難以生長,再加上當地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在山西有這樣一句民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這充分說明了當時晉北地區人民生活狀況的艱苦。

因此,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晉北人民離開山西,前往如今內蒙古、外蒙古一帶討生活。於是在「走西口」這一人口遷移事件中,山西人口的占比最大。

山西人來到蒙古,他們將山西獨有的地方文化帶到這裡。山西的文化與蒙古的遊牧文化就這樣融合在了一起。

山西人走西口主要有兩條路。一條路往西,經殺虎口進入蒙古草原。這條路同時還是通往蒙古、俄羅斯兩地的經商之路。一條則是往東,從張家口進入蒙古。

這兩條路都有大量的人湧入,有的人走到內蒙古便停了下來,在這建立自己新的家園。而有的人一路往北,來到了蒙古,生根發芽。

湧入蒙古地區的漢族人,大多都是走西口的民眾,並且他們大多來自山西地區。

「走西口」是一部人們重新建設家園的奮鬥史,同時也是一部辛酸的人口遷移史。這一批一批的移民離開故鄉,一路北上來到蒙古地區,促進了蒙古地區的經濟發展。

這一批批移民的到來,讓原本的蒙古地區煥發出了新的生機。他們改變了蒙古地區傳統單一的遊牧社會,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演變成牧耕並舉的多元化社會。

「走西口」這一人口遷移事件,大大促進了蒙古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流,增進了蒙古族、漢族兩個民族之間的民族情感,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02 蒙古的歷史

在蒙古族崛起之前,蒙古草原曾經受過多個遊牧民族的統治,我國唐朝時期還曾在蒙古草原設立過安北都護府來統領蒙古地區。

據記載,公元7世紀前,蒙古族的先祖居住在額爾古納河流域。

額爾古納河,如今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境內。在唐朝時期,它被叫做望建河。在《蒙古秘史》一書中,被稱作是額爾古納河。

但在《元史》裡,它又換了個名字,叫也里古納河。從清代起,它才被正式命名為額爾古納河。

經歷多個世紀的變遷,蒙古族已經逐漸壯大。

公元12世紀時,蒙古族的族人們已經分散在各個地方,並衍生出多個部落。

1162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誕生,意味著蒙古帝國的時代即將到來。

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後建立蒙古帝國。

在成吉思汗的統治下,原本分散、割據的各個部落逐漸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也由原來的一個部落的名稱演變為一個民族的名稱。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定都上都,後遷都燕京。1368年,朱元璋攻克元大都,元朝就此滅亡。

元朝滅亡後,蒙古族的後人顛沛流離,逃到各個地區。

蒙古後人根據所逃到的地區的不同,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居住在如今內蒙古自治區一帶以及東北地區的蒙古人、如今蒙古國境內的蒙古人,最後則是分布在如今新疆、青海一帶的蒙古人。

明朝建立後,曾與蒙古發生過多次衝突。

明朝皇帝為了鞏固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將蒙古剩餘勢力趕到了大漠邊上,但蒙古勢力一直在北部虎視眈眈。

直到明朝隆慶五年,明朝政府權衡各方利益之下,決定與蒙古勢力達成協議,進行友好往來。

「隆慶和議」的簽訂,意味著當時的漠南蒙古右翼將對明朝俯首稱臣。雙方終於停止了鬥爭,開始進行正常的經濟貿易活動,兩國人民互相來往,安居樂業。

但好景不長,雙方再次發生衝突。

1758年,清統一準噶爾之戰宣告結束。清統一準噶爾之戰是清朝為了擴大版圖面積,並統一西北地區,而與準噶爾部進行的戰爭。

此次戰爭,歷經三個朝代、三個帝皇。它從1688年正式拉開序幕,直到1758年才拉下帷幕,共戰爭了近70年。

準噶爾部叛亂的平定,使蒙古各部歸順清朝,唯清朝政府馬首是瞻。

後來經歷變局,蒙古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1911年,外蒙古宣布獨立。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如今的蒙古國,其地理位置位於中國與俄羅斯兩國之間,是一個內陸國家。

03 蒙古內漢族人的去向

1911年,外蒙古在沙俄的幫助下宣布獨立後,開始將駐紮在外蒙古境內的清軍部隊驅趕出境,並將不支持獨立的人進行清洗。而在這些不支持獨立的人當中,大多數是漢族人。

據悉,在這段時期,外蒙古境內仍滯留了大約8萬-15萬的漢族人。

這些漢族人有的是「走西口」百姓的後代,有的是清朝時期才來到蒙古國境內生活的。

大多數的漢族人聚集在首府庫倫一地,即如今的烏蘭巴托。在當時,首府庫倫是中俄最大的商品聚集地。來往兩國的商品,基本都聚集在這裡。

首府庫倫一地,在這裡由漢族人經營的商鋪共計有五百多家,在這裡經商的漢族人有兩萬人之多。

除此之外,還有從事各行各業的漢族人。他們有的是工匠、木匠、礦工等等,每一個行業上都有著漢族人的身影。

而在首府庫倫之外的廣大土地上,還有著許許多多的漢族農民。蒙古國是以遊牧為生的國家,擁有廣袤、肥沃的土地。因此,許多漢族人來到蒙古國後,依然從事農業,在這片土地上耕作。

聽聞蒙古國的行動,那些居住在蒙古國境內的漢族人都感到十分害怕,生怕自己就是下一個。

因此,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蒙古國境內的漢族人紛紛想回到中國,回到自己的故鄉。但當時時局混亂,想要安全地回國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對於那些滯留在蒙古國境內的漢族人來說,回國的路有兩條。

一條是先前往恰克圖,因為恰克圖里俄國非常近。到了恰克圖後,他們再前往俄國,在俄國坐上前往東北的火車。這樣,就能夠安全地回國了。

恰克圖,在十八世紀時是中國與俄羅斯邊境的重要城市。

它對中俄兩國的經濟貿易往來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它的名聲並不局限於中俄兩國,而是揚名世界,被稱為是「沙漠中的威尼斯」

清朝時期,沙俄與清朝政府在恰克圖這一城鎮曾前後簽訂了兩個條約,分別是《布連斯條約》和《恰克圖條約》。

《恰克圖條約》中規定,中俄兩國將以恰克圖河為界,恰克圖河北歸屬於俄國,以南則歸屬於中國。

與此同時,清朝政府在恰克圖河南建立了阿勒坦布拉格,蒙古語意為「金色的泉水」,漢名為「買賣城」。阿勒坦布拉格是中俄兩國的貿易地。

恰克圖這一條路是最安全的。但這樣一條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一路上的衣食住行以及火車票等支出,都需要大量的金錢。

當時的車站內,擠滿了要回國的漢族人,他們都帶著自己的家人,想要到窗口買一張回國的車票。

但火車座位就那麼多個,而想要買票的人卻有上萬人,火車票的價錢一路上漲。有錢的漢族人用大量的金錢買到了回國的車票,沒有錢但有門路的人也坐上了前往故國的火車。

因此,這條路雖然最安全也最簡單,但有大量的漢族人因為手裡的錢不夠而不能夠選擇這樣一條康莊大道。

在未能走這樣一條康莊大路回家的漢族人中,有的選擇了留在買賣城,在這裡安居樂業。有的原路返回,回到自己在蒙古國的家,戰戰兢兢地過生活,也有的人鐵定了心想要回國,因此他們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除了恰克圖這條路外,他們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選擇,那就是不走主幹路,選擇繞過沙漠、戈壁回國。

但走過沙漠和戈壁,這是十分困難的事情,晝夜溫差大、缺水、缺食物、迷路等等危機都擺在他們的面前。

因此,有許多漢族人都永遠地倒在了歸家的路途上。

而那些選擇了留在蒙古國的漢族人,他們在蒙古國受盡了歧視。

他們被視為是「異族」,跟蒙古族相比,漢族人便是低人一等的存在。

因為歧視,他們不能在蒙古國境內得到一份體面的工作。但,為了生存,無論是怎樣的工作,他們都必須去做,這樣才能夠養活自己。

他們只能充當廉價的勞動力,做一些奴隸式的體力勞動。每天兢兢業業地工作,但一天下來能夠拿到的報酬十分低,有時連維持生計都不夠。

每天被壓榨、被剝削,這樣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痛苦的,他們不能逃離,只能夠選擇妥協。

同時,蒙古國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與各國來往本來就少,國際上所發生的大事件,蒙古國都不知道。

而國際上,對於蒙古這一國家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同一年,蒙古國與中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原本中斷了多年的聯繫再次連接起來,兩國開始進行友好往來。

1950年4月,新中國任命吉雅泰為我國首位駐蒙古人民共和國大使。他是第一批蒙古族共產黨員,是蒙古族的後代。

被任命為駐蒙古國特權大使時,吉雅泰49歲,是我國第一位出身是少數民族的大使。

吉雅泰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前往蒙古國,到蒙古各地去進行考察,了解當地的經濟情況,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開展接下來的工作。

但在考察過程的途中,吉雅泰遇到了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

有一群穿著長衫馬褂、留著長辮子的人突然衝出來,想要求見吉雅泰。

當見到吉雅泰後,他們都顯得十分激動,熱淚盈眶。一下子便跪了下來,向吉雅泰磕頭,邊磕頭嘴裡還念叨著「皇上萬歲!」。這倒是把吉雅泰嚇了一跳。

都已經1950年了,距離清朝滅亡已經過去幾十年了,這些人怎麼還向過去的人一樣向皇帝磕頭呢?

後來,吉雅泰才知道他們都是當年滯留在蒙古國境內的清朝遺民。聽說有從北京過來的人,他們便以為是政府總算派人來接他們回家了。

並且,他們消息閉塞,絲毫不知道清朝政府已經滅亡了,早已成立了新中國了。在他們的認知中,中國還是在皇帝的統治之下。因此,見到吉雅泰便十分激動,把他誤認成了皇帝,向他磕頭。

當他們得知清朝已經滅亡時,都十分震驚,抱頭痛哭。

等了幾十年,他們終於等來了能夠回家的機會。但那個地方已經不再是他們所熟知的由清朝政府統治的地方了,而是一個新的中國。

據統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蒙古境內的漢族人不到千人。

而漢族人減少的原因無外乎是因為,他們改變了自己的民族,由漢族改為了蒙古族,又或是與蒙古族人結婚,成為了蒙古人的一份子。

兩個民族之間的融合,總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民族之間的文化不同、風俗不同、語言不同。但各個民族都有各個民族的有點,求同存異,是各民族之間友好往來的前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