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174.唯識宗:萬法唯識,故由「染」而淨,由「迷」而悟

文思悅動 發佈 2022-05-25T00:36:56.110737+00:00

「在現代世界裡,愚蠢的人總是自信滿滿,而聰明的人卻充滿疑問」。我上次講完了天台宗,現在講第二個叫唯識宗,我花了很長時間關注,關注的原因首先是為了玄奘,因為唯識宗是玄奘和他的弟子窺基,一起創立的一個佛教宗派。

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坐在余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的講堂上,品味中國文化的潤物無聲和磅礴生機。

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催發自信。——達爾文

「在現代世界裡,愚蠢的人總是自信滿滿,而聰明的人卻充滿疑問」。——羅素

我上次講完了天台宗,現在講第二個叫唯識宗,我花了很長時間關注,關注的原因首先是為了玄奘,因為唯識宗是玄奘和他的弟子窺基,一起創立的一個佛教宗派。

萬法唯識,唯識無境:世界萬千,都是心識

玄奘的取經的道路實在太偉大了,所以唯識宗這個佛教宗派,字字句句都讓人聯想到千里沙漠、白骨駝影,讓人不能不恭敬萬分。我很早就去研習唯識宗,原因就是玄奘。唯識宗又叫法相宗,也叫慈恩宗,因為弟子窺基,常常住在慈恩寺。他的中心話語,就是「萬法唯識」,意思是世界萬千事物,世界萬千現象,都沒有實性,只不過是心識,都是心中的認識,心中的感受而已。

萬物和現象都沒有實相,毫無疑問,這個和佛教的「空」境是完全合在一起了。唯識宗認為,除了心境之外,不存在一切外在的境界。唯識宗裡邊又有另外四個字,叫「唯識無境」,「萬法唯識,唯識無境」,這是唯識宗的一個基本思維。

既然如此,人們總是喜歡普遍的來「設計」各種各樣的自性來執守,設計這個事物的自性、設計那個現象的自性來執守。其實,他們所執守的都是「他因」,都是別的因素。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圓滿地達到事物的實際空性。我光講這幾句話,就已經表述了唯識宗裡邊的叫「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個被稱為三性的非常深奧的概念。

我這樣一講,我相信大家聽不懂,我還得再講得稍微明白一點。佛教裡邊,唯識宗就講到有這麼三個性:一個叫「遍計所執性」,就是到處設計,設計出各種各樣自造的自性,這是一個;另外叫做「依他起性」,一切萬物都是依種種因緣而生起的,這種性完全是他性,完全是別的性;前面兩個性我們要克服的話,就需要進入到第三個性「圓成實性」,「圓成實性」——要圓滿地達到事物的實際的性,那就是空性。把我們設計的偏執的各種其他的性、別種的性都去除掉,最後圓成事物的實際的性,叫空性。

《心經》反覆闡述了一個道理——實性是空。人們為了阻止實性的空,設計了很多很多的奇奇怪怪的本性,而這個本性其實都是別的性、他的性。在這種情況下,把它去除掉,才可能圓融地走向實性。這個話和佛教的本意相去不遠,大家都能夠明白。設計是空的,追根溯源,種種「他性」的因緣也是空的,一切都在乎心識。

於是,唯識宗就對心識做了細緻的解釋,你所看到的各種各樣的本性,各種各樣的因緣都是空的。實實在在都在於識,就是我們的心裡邊的認識,所以他對心識做了很好的解釋。

在玄奘看來,心識它的前提是眼、耳、鼻、舌、身這種感覺,把這個感覺他稱為「前識」,就是前面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就產生了意識,意識是受到自我的內心的控制,再進一步在「自我」的背後又有個暗倉,這個暗倉叫做「藏識」,就藏在那兒的種子。這個「藏識」常常會讓我想到現在歐洲文化人類學裡邊所謂的潛意識。

由「染」而淨,由「迷」而悟:通達涅盤

唯識宗又對於意識的過程進行了分析,不是一切都是心識嗎?於是進行了劃分,這個劃分就是有那麼幾個階段,比如發現、確定、驗證、認知這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他又以四分來表述: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些概念,我們不用具體地去研究,他只是想說明,各種對象的外物,其實都是意識自身運動的結果,意識在運動,並不是對象在運動,也就是說各種外物,其實都是我們意識運動的結果。

很多年前我在寫一本書叫《觀眾心理學》的時候,曾經深入地研究過西方的心理學對於意識過程的描述。儘管西方心理學對意識過程的描述要比玄奘晚了很多,但是方法有一點靠近,他們也把意識的自身運動的過程分成了很多階段。我在《觀眾心理學》裡邊也把意識的過程,它的運動過程分成很多階段,這大家就搞得清楚了,藝術家的心理和觀眾的心理,這個意識是怎麼一步步往前推進的。

比較起來,我覺得唯識宗對於「自證分」和「證自證分」的提出,是一個獨特的發現,是西方的心理學所達不到的。但這個問題說起來比較複雜,我只能講得比較簡單一點,有的東西只能帶過了。

唯識宗,它並不否認外物的存在,但是它又強調認識主體的判斷,才具有根本意義。這個話因為比較深,我需要解釋一下的。面對一個美人,唯識宗並不否認這個人的存在,但是要明白,「美人」這個判斷的提出,完全是我們的心識,沒有心識,就沒有美人這個概念。所謂公認的參照坐標,其實也是不同時空的集體的心識。

如果要進一步地論及美人的風度、氣質,那就更加是心識了。天下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所以「萬法唯識」。他們那個唯識宗裡邊也提出個美人,美人美不美?其實完全是我們意識運動的結果,完全是意識運動的結果。如果美不美以後,還要進一步地討論這個美人的風度、氣質,那更加是心識了。

由這個例子證明,天下萬事萬物,如果根本意義完全在於主體的認識,就心識,這就叫做萬法唯識。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是唯識,我們把唯識說成是唯心論的一種,但是這個講粗糙了,其實是唯識。既然萬法唯識,種種境遇都應該歸之於無,唯識無境。因此「我」,這個打引號的「我」,對於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所知所求,都是不實的。只要滅掉我見,只要斷滅所知,才能驅除煩惱,讓心性由「染」而變得乾淨,由「迷」而變得覺悟,通達涅盤。

這指的是什麼?指的就是既然萬法是唯識,所以我們在外部境遇當中,各種各樣的追求都是虛妄的,我們一定要把我的見解、我所知的所有的東西都慢慢地排除掉,心性就會由污染變得乾淨,就會由迷幻變得覺悟,這裡邊唯識論提出了由「染」而「淨」,由「迷」而「悟」,這兩個標準。

「染」,就是我們對外部追求太多,不知道心識的運動過程,而外部的追求就是污染,只有把外部的追求去掉,才能由污染走向乾淨,才會由迷幻走向覺悟。那由污染走向乾淨,由迷幻走向覺悟,這就是如來的涅盤過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