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醫藥學源流

厚德之醫 發佈 2022-05-25T12:36:37.273996+00:00

傳說苗族醫藥學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有個祖傳八代的著名苗醫大師,名叫龍玉六,他在生前根據對小時師父畫像的回憶,複製了一張「喔登嘎像」,他用漢話解釋為「母藥王像」。

傳說苗族醫藥學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有個祖傳八代的著名苗醫大師,名叫龍玉六,他在生前根據對小時師父畫像的回憶,複製了一張「喔登嘎像」,他用漢話解釋為「母藥王像」。其畫像是一個古老時代的女人,皮膚有毛,上身裸露,下穿樹葉,垂乳,赤腳,手持醫具,充分表現了為子孫後代祛病保身的慈母之心,也表現了苗族人對本民族醫藥學淵源的追溯之意。用社會發展的眼光來看,苗族的母系氏族早於父系氏族一兩千年。在這漫長的年代裡,由於母親對子女後代的病痛傷損問題思想負擔最重,當然她們就會首先研究醫藥,並會有所發現、發明、發展和更新,這是苗族醫藥學發源的必然規律。

  苗醫認為他們的始祖是喔爸嘎(意為公藥王或藥王爺爺),能飛行於山谷之間「岔芮岔嘎」,口嘗百草等,與「神農嘗百草以制醫藥」類同,也與《山海經》記載的「十巫」採藥為醫同意。西漢劉向在《說菀》中所說的「古之為醫者曰苗父」的「為醫者」,是講以行醫為主要職業的人;「苗父」,則是指苗族中有較高醫藥學術水平的苗族老人,如「公藥王」、「藥王爺爺」、「巫彭」及「十巫」之類著名的苗醫始祖。而「苗父」,也絕不是單指某一個人,而是對多個老苗醫的統稱。

  九黎部落在蚩尤為首領的時期,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經濟初具規模。尤其在山東至河南一帶,出現了具有古城市氣派的繁華景象。因此才引起黃河上游甘陝黃土高原之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的東進,從而才發生多次較持久的九黎部落與炎、黃部落的戰爭。在這些戰爭過程中,苗族早期的醫藥學不但能發揮一定的治療作用,而且其本身也可得到較快的發展。《說文》云:「古者,巫彭初作醫」。《山海經·大荒西經》云:「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山海經·海外西經》云:「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上下也」。《山海經·海內西經》又云:「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XX窳(qǐ yǔ)之屍,皆操不死藥以拒之」。《山海經·圖贊》云:「群有十巫,巫咸所統,經技是搜,術XX是綜,採藥靈山,隨時登峰」。《世本》云:「巫彭作醫」;《呂氏春秋·勿躬》也云:「巫彭作醫」;《說文)云:「古者,巫咸初作巫」;西漢劉向《說菀》云:「吾聞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營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視,發十言耳。諸扶之而來者,舉而來者,皆平復如故」;《列子》云:「黃帝時,有神巫,自齊來,處於鄭,命巫咸」;《太平御覽》卷七九引《歸藏》云:「黃神與炎神爭鬥涿鹿之野,將戰,筮於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從這些經史文獻來看,一方面足以說明巫彭、巫咸等眾苗父都是九黎部落時的苗族醫藥先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們不畏艱險,敢與青蛇、赤蛇等天敵搏鬥,升降於險山峻岭之間採藥,以及精心為各類輕重病人治療的動人場面;還反映他們的醫療質量也達到能使輕重病人「皆平復如故」的高妙程度。這與苗族民間傳說的喔爸嘎長年飛越於惡山陡水之間,嘗遍千蟲百草,精心研製醫藥,治癒十萬八千個患病痛災星的「代熊代夷」(苗族於孫),基本是一個類型。

  「三苗」時期,苗族醫藥學出現了革新的勢頭。湘西《苗族歷史討論會論文集·湖南城步苗族族源試探》說,阿濮僕僮和歡兜都是首先開採辰砂染衣、為藥的革新人物。

  戰國時代的楚國,苗族醫藥學發展至一定的高度,從屈原在湘黔苗地的著述來看,不但記載申椒、女蘿、三秀、玉英、石蘭、鹿、牛腱、瓊漿、蜂、蛾、蝮蛇等150多種苗藥。還根據事物生成「三生萬物」及「陰陽三合」的原理,在《惜通》中記述了用「申椒」、「木蘭」、「穗草」組成的治療心絞痛的藥方。此外亦記載了苗醫的掛藥療法,吞服自然藥汁法,粉散術,浴療術,治神術等。他還指出人體的惠氣,是抗禦瘟神的能量,《大司命》中所說的「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御陰陽……愁人兮奈何,願若今昔無兮,故人命兮有當,何離合兮可為」等,充分地表露了苗醫破均衡的醫學思想和大無畏的非天命觀,為後來苗族醫藥學的發展立下了基礎。

  清朝「改土歸流」以後,苗族醫藥學得到漢文化的影響,因而在理論上或醫療技術上都有新的起色。如《苗族簡史》記:「十九世紀末,松桃廳地甲司苗族醫師龍老二,能為孕婦剖腹取胎,經治療一個月,孕婦就恢復了健康」;雷公山苗族醫生治療蛇傷可謂里手,並能在短期內治癒能致人死命的疔、癰、疽和毒瘡。光緒《鳳凰廳志》記載:「苗醫用苗藥……或吞或敷,奏效最捷」,「苗醫治麻風醫術頗高」。雲南《馬關縣誌》卷二《風俗篇》記:「苗人……有良藥,接骨生筋,其效如神」。苗醫大師龍玉六的師父廖天登,就是清朝湘西鳳凰道台的醫官,最善用鹿馬脈診病,精通人體解剖結構。

  解放後,苗族醫藥學也相應有所發展,尤其是1985年中央發出搶救民族醫藥學遺產的號召以來,各地都認真地對苗族醫藥學進行發掘整理,取得可喜成績。這也激奮了眾多熱愛本民族的仁人志士,他們以有此民族奇葩而自豪,個個熱情滿腔,親密團結,共同奮戰,爭取儘快把苗族醫藥學擁上新台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