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下肌損傷

放射沙龍 發佈 2022-05-25T20:40:09.382268+00:00

肩胛下肌損傷臨床中常見,因肩周炎而受累者亦多,運動員常見。但因該肌位置深而隱蔽,患者有症狀,又不能準確地指出病變部位,有人描述椎間「胸殼」下痛、肩胛骨裡頭痛,醫生查體又不易找到痛點,於是該病多牽延不愈而成慢性痼疾。



肩胛下肌損傷臨床中常見,因肩周炎而受累者亦多,運動員常見。但因該肌位置深而隱蔽,患者有症狀,又不能準確地指出病變部位,有人描述椎間「胸殼」下痛、肩胛骨裡頭痛,醫生查體又不易找到痛點,於是該病多牽延不愈而成慢性痼疾。


基礎解剖


肩胛下肌是組成肩袖四大肌群之一。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在功能上作為一個整體,使肱骨頭穩定於關節窩內。手臂移動到不同位置時,每塊肌肉都對操縱肱骨頭運動方向發揮其特定的作用。肩胛下肌是最大的肩袖肌群及唯一的內旋肌。


起點:肩胛骨的肩胛下窩

止點:肱骨小結節

功能:內旋肩關節

神經支配:肩胛下神經的上支和下支


主要功能

胸大肌、背闊肌、大圓肌、三角肌前部進行強力運動時,肩胛下肌可以使肱骨頭穩定,因為在一些拉的運動中,比如過頂擊打和投擲活動,這些肌肉可使上抬的手臂降低。

為了正確的執行動作,這些過頂姿態需要肩袖所有的四塊肌肉之間保持精準平衡。在這類互動中,當肩袖肌群紊亂,肩胛下肌尤其易於受到撞擊損傷。正常行走步態中,肩胛下肌主要是驅使手臂向後擺動。


臨床表現

肩關節前方疼痛、肩胛骨內酸痛不適。肩關節外旋時疼痛加重,內旋位時疼痛減輕。與岡上肌和岡下肌損傷的臨床表現不同,肩胛下肌撕裂產生的疼痛通常是在肩水平以下的活動中,患肩活動範圍縮小,患者往往採用肩胛骨活動的方式來替代一部分肩關節活動。按摩肩胛骨背面肌肉有膈靴瘙癢的感覺。

若肌肉已發生僵直,則肩關節在運動和靜止狀態上都會發生疼痛和活動受限。外旋轉較為明顯。疼痛發生在肩胛骨內,以酸痛、不適感為主,有時會在背部發生疼痛。手腕也會出現壓迫性疼痛。


如果發生手腕的不適感,應先考慮肩胛下肌,手背疼痛甚於手掌。


肩胛下肌與背闊肌同時干涉肱骨頭前下方半脫位,隨著肩胛下肌的損傷其周圍肌肉也會受損。尤其以肩關節旋轉肌肉(岡下肌、小圓肌)和三角肌的慢性受損為主。


臨床診斷

1.外傷史或勞損史、肩周炎病史。

2.肩胛下肌止點肱骨小結節處疼痛且有壓痛。

3.肩關節內收、內旋抗阻力實驗陽性。

4.肩胛骨肋骨面酸痛不適,肩胛骨後緣痛點不明確。

5.患肢後背時疼痛,被動使患肢做後伸運動可使疼痛加劇。

6.患者站立、彎腰位、患肢盡力後背、肩胛骨後翹時,術者用手指沿肩胛骨脊柱緣向前外側摳壓,肩胛骨的肋骨壓痛明顯。


損傷原因

1、肩胛下肌腱損傷多因肩關節外展位時受到外旋力的創傷或喙突下反覆撞擊而導致。


2、長期持續上肢內收、內旋動作,可導致肩胛下肌反覆收縮,使其肱骨小結節止點處腱纖維輕微撕裂,小血管破壞,長期下來導致肌腱撕裂。


觸診

準確地定位肩胛下肌,可以幫助我們在肌力測試中感受它的收縮情況,也可以幫助我們對它進行很好地放鬆。以下是肩胛下肌地觸診的步驟:


1、患者側臥位,肩關節屈曲,將臂部最大程度地拉向前方,以便觸及肩胛骨的前面。


2、再將拇指置於肩胛骨外側緣,另一隻手固定臂部。緩慢而輕柔地將拇指彎向肩胛下窩。就可以觸及一部分肌纖維。最後,讓患者內旋肩關節,去感受肩胛下肌的收縮。


3、準確定位到肩胛下肌之後,緩慢移動你的手指,並且用拇指施加壓力進行按摩,注意手的力度。客戶如有任何不適,請立即停止操作。


查體


Lift - off 試驗


• Lift - off 試驗:患側上肢的手背貼於下腰背部, 囑病人內旋前臂, 使手背向後離開下腰背部,如果患者手背向後不能離開下腰背部,則認為試驗陽性。在診斷全層撕裂較為敏感。


壓腹試驗


• 壓腹試驗:稱拿破崙試驗。患者將患側上肢的手掌貼於上腹部, 患者如能將腕關節伸直,並向腹部加壓,則為試驗陰性;若患者腕關節屈曲 90°後,才能向腹部加壓,則為試驗陽性,考慮肩胛下肌腱完全撕裂。若患者腕關節屈曲 30- 60°後,才能向腹部加壓,則考慮肩胛下肌腱部分撕裂。


激痛點檢查

右側肩胛下肌的兩個外側激痛點和一個內側激痛區的引傳痛模式

( 紅色實心區域為主要牽扯痛區域,紅點區域為溢出疼痛區)

為清晰展示,第二五肋已部分移除


旋外是肱骨完全上提(即外展並屈曲)的前提條件,而肩胛下肌激痛點限制旋外運動。檢査外展受限的肩部時,應首先搞清楚肩胛骨活動自由度與盂肱關節運動之間的區別。為此,可將手放在肩胛骨上,在上臂外展時觀察肩胛骨的運動。如果只有肩胛下肌受累,那麼就只會限制盂肱關節運動,而不會限制肩胛骨在胸廓上的運動。


右側肩胛下肌附著(前視圖,上臂旋外)

為清晰展示,第二五肋已部分移除


如果肩胛骨活動性也受限,就應考慮胸小肌、前鋸肌、斜方肌和菱形肌內也生有激痛點的可能性。


肩胛下肌外側有兩個常見激痛點,內側有一個常見激痛區。最易觸及的外側激痛點位於肩胛骨外緣腹側走向相對垂直的纖維內。另一個外側激痛點在第一個激痛點上方,位於跨越肩胛骨的水平纖維朿內,較難觸及。


第三個部位是沿肩胛骨脊椎緣的激痛區,位於肩胛下肌在肩胛骨脊柱側(即腹側)內表面的附著處,此處的壓痛點可能是繼發於纖維中部原發性激痛點的起止點。


激痛點檢查

大圓肌與肩胛下肌的功能幾乎相同,是其強協同肌。背闊肌和胸大肌也使上臂內收和旋內,可充當肩胛下肌的協同肌,但二者附著於軀幹,而不是肩胛骨。


肩胛下肌轉動上臂功能的拮抗肌主要是岡下肌和小圓肌。但這三塊肌肉在上臂提升時一起作用,使肱骨頭保持在肩盂窩內。


電刺激肩胛下肌使上臂在肩關節強力旋內。如果肩胛下肌強烈短縮使上臂保持在旋內的位置,那麼上肢向外伸開時,由於肩關節的旋外受限,手就不可能完全旋後。肩胛下肌激痛點以這種方式間接影響手的功能。


嚴重者可以累計功能相關的肌肉,最先因此生成激痛點的是胸大肌.這很可能是因為其正常活動範圍受限,其次是大圓肌、背闊肌和肱三頭肌長頭,再接下來是三角肌前部。當上述所有肌肉都出現激痛點而不能完全伸長時,就會嚴重限制肩關節的所有運動。

(以上圖片或部分文章來源網絡,侵刪)

本文轉載自:屍體解剖

【版權聲明】本平台屬公益學習平台,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