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奮進的北京大學考古——歷史時期考古

中國文物報 發佈 2022-05-26T02:58:50.647054+00:00

北大歷史時期考古的起步與發展是和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歷程基本同步的。從1922年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下設「考古學研究室」到1952年底在北大歷史系創辦新中國第一個考古專業,早年曾在北大從事考古活動的馬衡、黃文弼、向達等先生,研究興趣大多與歷史時期考古相關。

北大歷史時期考古的起步與發展是和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歷程基本同步的。從1922年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下設「考古學研究室」到1952年底在北大歷史系創辦新中國第一個考古專業,早年曾在北大從事考古活動的馬衡、黃文弼、向達等先生,研究興趣大多與歷史時期考古相關。成立「古蹟古物調查會」(後更名「考古學會」),倡導「用科學的方法調查、保存、研究中國過去人類之物質遺蹟及遺物」,組織並參與兩次西北科學考察團。早年的北大考古人自覺走出傳統金石學的窠臼,不僅在歷史時期考古領域進行了一些調查發掘方面的有益嘗試,還在文物古蹟保護、博物館學科創設、歷史時期考古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做出了許多努力。

1939年,向達先生開始在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招收「中西交通史」方向的研究生,對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具有開創之功。閻文儒先生作為該方向的第一位研究生,曾到關中考察長安城,隨向先生到河西地區參加漢唐遺蹟的調查與發掘,後來專注於石窟藝術研究。宿白先生早年曾在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擔任助教併兼讀考古研究生,和閻文儒先生一起整理洛陽唐宋墓誌,參加雁北文物勘察團、東北考古發掘團,共同參與指導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本科生教學實習等工作,成為北大考古專業初創時期的重要師資力量。當時,蘇秉琦先生出任北大歷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後來宿白先生擔任考古教研室副主任,兩位先生分別主講歷史時期考古的前、後段,初步創設了包括歷史時期考古在內的中國考古學的課程體系,並且在田野考古實習方面建立了自己的教學模式,對中國考古學人才培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宿白先生編著的《白沙宋墓》,作為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出版的考古報告之一,其研究範式長期被學界奉為圭臬。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北大歷史時期考古的師資隊伍逐漸壯大,夏超雄、俞偉超、高崇文、權奎山等先生先後加入到歷史時期考古的教學與研究團隊。這一時期,北大師生參與了諸如北京東郊漢墓、懷柔秦漢墓、遼寧義縣遼墓、河北唐山戰國墓、河南禹縣白沙水庫工地戰國至宋墓、洛陽燒溝漢墓、西安附近漢唐墓、武昌東吳至隋代墓、漢河南縣城、唐洛陽城等的發掘或資料整理工作,還對大同雲岡石窟、邯鄲南北響堂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遼金古建築、西藏佛教寺院等進行了調查測繪。在歷史時期墓葬分期編年及喪葬制度研究、古代城市考古、古代建築考古、佛教石窟寺考古等領域均取得了豐碩成果。各階段考古講義的編寫,尤其是由俞偉超先生執筆的《戰國秦漢考古(上)》、由宿白先生執筆的《三國—宋元考古》,初步構建了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的框架體系,為其他高校考古專業的歷史時期考古教學提供了範本。

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定考古專業為博士點,宿白先生被評為第一批博士生導師。1983年,考古系成立,宿白先生擔任第一屆系主任。到2000年北大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成立的二十餘年裡,馬世長、晁華山、齊東方、趙化成、蘇哲、秦大樹、馮繼仁、楊哲峰、李民舉、林梅村、李崇峰、沈睿文等先後入職,老中青相結合的隊伍進一步壯大了歷史時期考古的教學研究力量、拓展了專業領域。

這一時期,北大的中國考古學基礎課逐漸完善,形成了按照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商周考古、秦漢考古、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六大段分別進行的模式,其中屬於歷史時期考古的就占了一半。在研究生的培養上,歷史時期考古的研究方向也逐漸多樣化,除了按照時段劃分的秦漢考古、魏晉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遼金元考古方向外,還逐漸增設了佛教(石窟寺)考古、陶瓷考古、中西文化交流考古(或稱「絲綢之路考古」)、建築考古等研究生培養方向。這一時期北大的田野考古教學,在本科生基礎實習和畢業實習(又稱「專題實習」,後取消)的基礎上,以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為主導的專題實習逐漸增多。從實習內容上看,屬於歷史時期考古的主要側重於陶瓷考古和石窟寺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領域,並逐漸發展成為北大歷史時期考古的優勢項目和新的學科。

以1987年對河北磁縣觀台窯址的發掘為標誌,由北京大學主持、參與的古代陶瓷窯址的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已遍及河北、河南、四川、江西、浙江、福建、雲南等眾多地區,在宿白先生指導下摸索出一套完善的發掘與資料整理方法以及系統的研究理念。此外,還走出國門,到非洲東岸進行了系列的考古工作,使得「陶瓷考古」成為北大考古眾多領域中的一個靚麗名片。

20世紀50至60年代,宿白先生在指導佛教考古教學實習時,便嘗試將考古學方法應用於石窟寺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效果,從理論上和方法上為中國石窟寺考古奠定了基礎。在參加西藏文物調查的過程中,先生還對意義重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予以特別關注,第一次全面系統地研究了藏傳佛教寺院的年代和歷史文化價值。70年代,宿白先生還增設了「佛教考古」研究方向,先後招收了數名從事石窟寺考古的研究生,申請並承擔了「中國石窟寺考古研究」等相關科研項目,還和國家文物局合作舉辦石窟考古專修班,有計劃地選擇典型石窟寺如山西大同雲岡、河南洛陽龍門、甘肅敦煌、麥積山、新疆克孜爾、寧夏須彌山、山西天龍山等進行勘查測繪、記錄和研究,並率先引入了新的掃描技術進行信息獲取,逐步建立了中國佛教石窟寺的時空框架,開啟了宗教考古的新紀元。

進入21世紀以來,北大歷史時期考古又引入了大量新鮮血液。新技術的運用日益普及,與科技考古的結合更加緊密,在專業領域和學科建設方面又有一系列新的拓展。尤其是2006年以來,歷史時期考古教研室開始獨立承擔本科生田野考古教學實習,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以促進教學科研的發展。目前正創設寧夏鹽池標準化的實習基地,逐漸聚焦歷史時期中小型城市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不斷摸索歷史時期考古的新方法。

總之,在重視歷史時期的城市考古與陵墓制度研究、石窟寺考古、陶瓷考古、中外文化交流等傳統領域的同時,歷史時期考古還將進一步拓展視野,在民族考古、文明互鑒等重大課題上進行新的嘗試,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歷史時期考古的理論方法,更好地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政治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以及中華文化的傳承,增強文化自信,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而努力。

(作者:楊哲峰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來源 | 「文博中國」微信公眾號

編輯 | 張 怡 實習編輯 | 宋奕璇

覆審 | 郭曉蓉

監製 | 李 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