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書單 | 2022年5月外國文學重點新書

中國作家網 發佈 2022-05-26T02:59:13.079118+00:00

《舒吉·貝恩》是英國作家道格拉斯·斯圖爾特用十年時間寫就的半自傳長篇處女作,他在書中講述了自己曲折的人生經歷:出生社會底層,在父親缺席、母親酗酒、哥哥姐姐相繼離開的情況下,靠白天上學晚上打工,最終成為一名時裝設計師。

2022年5月外國文學重點新書

《舒吉·貝恩》

[英國] 道格拉斯·斯圖爾特,譯林出版社,席小丹/鍾宜吟 譯

《舒吉·貝恩》是英國作家道格拉斯·斯圖爾特用十年時間寫就的半自傳長篇處女作,他在書中講述了自己曲折的人生經歷:出生社會底層,在父親缺席、母親酗酒、哥哥姐姐相繼離開的情況下,靠白天上學晚上打工,最終成為一名時裝設計師。小說把背景放在柴契爾執政時期,英國格拉斯哥礦山關閉,導致各種社會問題爆發,道格拉斯·斯圖爾特為此譜寫了一曲回溯「英國鐵西區」的哀歌。

《舒吉·貝恩》因其袒露私人記憶、抒寫女性困境、直面成長過程中的愛與哀痛,出版後獲得一致好評,勇奪各大文學獎項,包括2020年布克獎、2021年英國國家圖書獎在內。美國國家圖書獎評價它是「一本讓人痛徹心扉、久久難忘的處女作」。布克獎評委會認為,「《舒吉·貝恩》生動地刻畫了一個英國過去歷史中處於邊緣的赤貧社會,悲傷而又近乎充滿希望地觀照了家的意義,以及欲望的破壞力。」

《錯亂》

[薩爾瓦多] 奧拉西奧·卡斯特利亞諾斯·莫亞,花城出版社,後浪出品,張婷婷 譯

《錯亂》是「後浪·西語文學補完計劃叢書」最新一本,由薩爾瓦多作家奧拉西奧·卡斯特利亞諾斯·莫亞創作,講述一位流亡海外的毒舌作家被莫名雇去編輯軍政府屠殺原住民口述檔案的故事。小說原名《我們都知道誰是殺人犯!》,背景是長達36年的瓜地馬拉內戰期間軍隊對國民犯下的種種暴行。這部小說生動展示了中美洲歷史中的野蠻與瘋狂,也深刻描摹了人類普遍的衝突與心靈奧秘,堪稱一篇精妙的現實寓言,引人深思。

奧拉西奧·卡斯特利亞諾斯·莫亞,是薩爾瓦多著名作家,出生在宏都拉斯,曾在墨西哥及瓜地馬拉的新聞機構、雜誌社和報社擔任編輯二十餘年,現在美國艾奧瓦大學西葡語系講授創意寫作,獲得過西班牙語文學界最高獎項之一曼努埃爾·羅哈斯獎章。莫亞被譽為「仿佛磕了藥的卡夫卡」「中美洲的托馬斯·伯恩哈德」,好友波拉尼奧評價他作品中犀利的幽默「仿如巴斯特·基頓的電影,又似一顆定時炸彈,足以威懾那些蠢蛋(民族主義者)脆弱的穩定感,讓其失控」。《錯亂》是莫亞的作品首次翻譯成中文。

《生者與餘眾》

[安哥拉]若澤•愛德華多•阿瓜盧薩,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出品,王淵 譯

安哥拉小說家若澤•愛德華多•阿瓜盧薩繼續有新作品譯成中文,仍由世紀文景出品。在《生者與餘眾》裡,阿瓜盧薩繼續啟用前作《遺忘通論》裡的記者丹尼爾•本西莫爾,讓他和其他數十位非洲作家到莫三比克島參加文學節,通過製造小島與外界斷聯的意外,讓作家們反思自己的寫作與身份,在寫作中走向重生。

若澤•愛德華多•阿瓜盧薩是當代安哥拉乃至整個葡語世界的代表作家,被認為融合了庫切與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風格。他也是近年來競逐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作品譯為30多種語言出版。《生者與餘眾》是阿瓜盧薩的最新力作,曾獲葡萄牙筆會小說獎,被認為「用澎湃的想像力,預言了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困境」。此前,世紀文景已經出品阿瓜盧薩的《遺忘通論》。

《暗影中的人》

[德]娜塔莎·沃丁,新星出版社,趙飄 譯

繼去年《她來自馬里烏波爾》獲得無數榮譽後,「馬里烏波爾三部曲」的第二部《暗影中的人》正式推出中文版。《她來自馬里烏波爾》講述娜塔莎·沃丁母親的故事,《暗影中的人》則開啟她尋蹤父親的旅程,敘述1956年母親自盡之後的故事。娜塔莎·沃丁的父親出生於俄國,在烏克蘭結婚,戰後定居德國,隨著冷戰時期的到來,夾在兩大陣營縫隙中的無數個他這樣的平民成為大時代的犧牲品。

娜塔莎·沃丁在書中回憶了一段充斥著沉默、暴力、反叛的畸形父女關係:父親對污垢、噪聲、德語的拒絕,「我」對愛的渴望與愛而不得,成了全書的基調。與《她來自馬里烏波爾》一樣,娜塔莎·沃丁繼續在不動聲色的隱忍和克制中,不動聲色地揭開邊緣弱勢群體的傷疤,聚焦那個特殊時代罅隙下生存的個體。

《帕特森》

[美]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中信出版集團,雅眾文化出品,連晗生 譯

《帕特森》是一部讀者期待已久的詩集,作為美國後現代主義詩歌鼻祖卡洛斯·威廉斯的代表作,是國內首次完整譯介。詩集中,「帕特森」既是一個人也是一座城市,威廉斯戲劇性地將兩者融合在一起,以一個地方映照整個世界,展示每個沉默專注而內心豐富的普通人面對紛紜變幻的現代世界時共有的迷茫與奮勇。該詩集的出版被譽為美國詩壇的「地質事件」,是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局面。

美國「自白派」詩人羅伯特·洛威爾評價到,「威廉斯已融入我們文學強勁的氣息之中。《帕特森》 是我們的《草葉集》。」美國著名導演吉姆·賈木許則以該詩集為靈感,自編自導同名電影《帕特森》,以此向卡洛斯·威廉斯致敬。

《傑克之書:他們口中的凱魯亞克》

[美] 巴里·吉福德 / [美] 勞倫斯·李,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出品,蔣怡 譯

正如書名所示,《傑克之書》是一部凱魯亞克傳記。但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傳記,它由「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的訪談集結而成,可謂一部多聲部的回憶錄。艾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馬爾科姆·考利……這些《在路上》裡的人物原型紛紛現身,暢談好友凱魯亞克,披露此前未曾公開的珍貴口述資料:傑克與母親有怎樣的複雜關係?《在路上》的人物原型經歷了怎樣的多角戀?傑克成名後為何幻滅?由此拼湊出凱魯亞克的肖像,還原「垮掉的一代」眾聲喧譁的場面。

艾倫·金斯堡讀完該書後驚呼:「這就像是《羅生門》——眾人撒謊,真相畢現!」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馬凌為中文版做長序推薦,稱「如果青春是一場必定要發的燒,《在路上》就永遠有一群體溫三十七度二的讀者。」

《孤獨與陪伴:摯交、損友、親人、對頭講述加西亞·馬爾克斯》

[哥倫比亞] 席爾瓦娜·帕特爾諾斯特羅,南海出版公司,新經典文化出品,盛妍 譯

《孤獨與陪伴》可以看成對加西亞·馬爾卡斯自傳《活著為了講述》的補充,是從摯交、損友、親人、對頭視角呈現的不一樣的馬爾克斯傳記。2000年,席爾瓦娜·帕特爾諾斯特羅開始走訪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親友,為撰寫這部口述史做準備。馬爾克斯在《活著為了講述》裡曾寫到,「有時候,口述的故事比寫出來的故事更精彩,而且不知不覺間,或許創造出了一種文學所需的新體裁:虛構的虛構。」這恰如對《孤獨與陪伴》的評價,該書像是精心調配的雞尾酒,讀者從中能讀到一個與主流肖像不一樣的馬爾克斯。

馬爾克斯的同胞、當代著名作家胡安·加夫列爾·巴斯克斯評價該書,「一部傑出的新聞作品,閱讀此書是一種享受,仿佛你正與大師本人度過親密的一天。」。

《彈子遊戲》

[阿根廷] 塞薩爾·艾拉,上海人民出版社,大方/楚塵文化/世紀文景 出品,趙德明 譯

塞薩爾·艾拉被譽為當代最有誘惑力、特立獨行的西語小說家之一,是繼博爾赫斯、科塔薩爾等作家之後又一位深受推崇的阿根廷作家。他行為怪異,譬如從不在國內接受採訪,總在咖啡館即興寫作,堅持在紙上寫稿,而且寫好的稿子從不做修改,因此他的書大多是不足百頁的中篇小說,現已出版80多部小說、短篇集和評論性散文集。因為善於從流行文化和各種類型文學中汲取養分,艾拉的作品想像豐富,形式多樣。

「塞薩爾·艾拉作品系列」已經推出《野兔》《女俘愛瑪》《女裁縫與風》三部作品,《彈子遊戲》是最新一部。故事講述一名失意的阿根廷人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家華人超市遭遇的離奇冒險,帶有塞薩爾•艾拉特有的超現實主義色彩。羅貝托•波拉尼奧對塞薩爾·艾拉推崇備至,稱他是「當代極少數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家之一。一旦你開始閱讀他的作品,便不會想停下來。」

《她只說「是的」》

[美]雪莉·傑克遜,中信出版社,企鵝蘭登中國出品,李文婕 譯

雪莉·傑克遜以心理懸疑和驚悚小說聞名,被譽為「哥特小說女王」,影響了包括史蒂芬·金、尼爾·蓋曼、唐娜·塔特、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等在內的諸多知名作家。她的小說往往關注普通人在溫和、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突然遭遇的變故,從中剖析人性的陰暗面,用諷刺的手法揭示浪漫幻想背後複雜的、有時甚至是令人不寒而慄的恐怖現實。2007年,美國文學界為紀念她,設立了「雪莉·傑克遜獎」,以表彰全世界傑出的心理懸疑、恐怖和黑色幻想類的優秀小說。

《她只說「是的」》共收錄雪莉·傑克遜16個精彩短篇小說。除經典短篇《摸彩》外,大部分為首次譯介的作品,有「超自然恐怖」(涉及鬼怪和異時空),也有日常生活里由於人性的惡意而導致的失控場景。雪莉•傑克遜擅長置身生活的碎片中,挖掘其中的哥特元素。她曾說:「我一向熱衷使用恐懼,抓住並理解它,讓它產生效果,強化我害怕的一個畫面,全盤接受,以此作為寫作的起點。」

《潘帕斯人:蘇佩維埃爾小說集》

[法]于勒·蘇佩維埃爾,廣西人民出版社,拜德雅出品,顧秋艷/張可馨 譯,肖慧寧 校

于勒·蘇佩維埃爾是法國詩人、小說家、劇作家,生前出版了十九部詩集與詩文選、十三部小說與故事集、六部劇作。1949年獲「評論家獎」,1955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1960年獲「詩人王子」稱號。其作品深受里爾克、紀德、瓦萊里、拉爾博、米肖、艾田蒲、布朗肖、科克托、雅各泰等名家的推崇,也深刻地影響了戴望舒等中國詩人。

此次由拜德雅出品的《潘帕斯人》,收錄于勒·蘇佩維埃爾的兩部小說:《潘帕斯人》和《偷孩子的人》。同期還將推出于勒·蘇佩維埃爾的詩集《陌生的朋友們》。此外,于勒·蘇佩維埃爾的多部作品也正在譯介中。這將是這位重要的法國作家作品第一次被完整譯介為中文。

《犬之力》

[美] 托馬斯•薩維奇,新星出版社,新經典文化出品,李逸鵬 譯

由紐西蘭女導演簡·坎皮恩改編並執導的電影《犬之力》在2021年的國際影壇風光無限,並在2022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最佳導演獎,這讓電影的同名小說再次進入讀者的視野。《犬之力》講述富有魅力的牧場主菲爾·伯班克不為人知的故事,當他的兄弟將新婚妻子及她的兒子帶回家時,菲爾百般折磨他們,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對愛也存有一絲渴望。

作者托馬斯·薩維奇成長於一個牧場主家庭,對西部牧場的人情風物觀察入微,《犬之力》是他1967年的作品,以他熟悉的西部牧場為描寫對象。該書思想內核超前,曾五次售出電影改編權,均未成功拍攝,直到簡·坎皮恩在2021年將其搬上大銀幕。坎皮恩稱《犬之力》是一部值得被搬上大銀幕的崇高小說,「將孤獨與耐心、懷念與背叛等主題融入細膩的人物情節,製造出絕妙的張力,結尾出人意料又令人滿意。我無法停止去想它,它實在令我魂牽夢縈。」

《老舍在倫敦》

[英]安妮·韋查德,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寶琴文化出品,尹文萍 譯

1924年至1929年,老舍被傳教士派到倫敦教授中文,他在繁華的倫敦西區見證了蓬勃發展的英國現代主義風潮:布魯姆斯伯里派、旋渦派、各種流派的前衛主義者在這裡聚集,對老舍產生了很大衝擊。老舍在這個階段創作的作品反映了他對傳教士居高臨下的態度和大眾恐慌的體驗,其中小說《二馬》成為一部描寫倫敦華人生活和苦難的偉大小說。

作者安妮·韋查德在書中詳細描述了老舍的倫敦經歷,「將中英兩國知識分子的生活與由傅滿洲等虛構人物所產生的恐怖交織在一起,深刻地提醒人們,需要改變自己的態度和偏見。」(大英圖書館中國收藏館館長弗朗西斯·伍德評價)。正如韋查德所揭示的,老舍在倫敦的歲月對他的寫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並最終影響中國現代主義的發展進程。對於研究老舍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學者,《老舍在倫敦》是值得參考的資料。

推薦人:劉鵬波

編輯:劉雅

二審:王楊

三審:陳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