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每個老行當,似乎都有自己的保護神,期待在他們的保佑下,行業興旺,財源滾滾。作為鈞瓷之都的神垕自然也不例外,瓷窯星羅棋布的神垕,窯神廟也曾經是處處可見。現在位於神垕古鎮老街上的那座伯靈翁廟,就是諸窯神廟中最著名的一座,俗稱「大廟」。
神垕古鎮上的這座「伯靈翁廟」,就是窯工們心目中的「窯神廟」,以保佑自己辛勤的勞動成果。作為制瓷行業中,原料、工藝、技術三者缺一不可,於是伯靈翁廟中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他就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字伯靈),因曾發明燒炭,是燒炭業的祖師,自然也掌管著制瓷的工藝,我想這座神廟被稱為伯靈翁廟也因此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歷史上的舜帝,舜曾「陶河於濱」,被窯民們奉為司土之神,掌管制瓷的原料;第三位是「金火聖母」,相傳是一位躍火祭鈞的民間女子,掌管燒制技術。
伯靈翁廟,位於古鎮老街的中心。據史料記載,它始建於宋代,後毀於戰火,明朝弘治八年(1496年)重建,清康熙年間又重修過,現僅存一進院落。198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伯靈翁廟是神垕鈞瓷文化的象徵性建築,是神垕「鈞都」、「瓷鎮」的重要標誌。它由窯神廟、花戲樓、道房、東西日月廳等建築組成。
這座飛檐反宇的古建築就佇立在街邊,十分醒目,其最大的特色是座兩用建築(即山門和戲樓合用),兼顧出、入、演戲為一體,俗稱「花戲樓」。其主體為九脊歇山頂,挑角單檐式的樓閣式建築,典型的兩重飛檐造型,盤龍翔鳳,稜角優美;上檐為歇山頂,覆蓋彩色琉璃瓦。樓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馭鈞瓷寶瓶,栩栩如生;九脊之上,每脊均飾有七隻瑞獸,分別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狎魚、鴟吻,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檐下門楣陰陽浮雕,極盡精工,構成線條明朗。斗拱雀替交錯,再飾以飛閣流丹,五彩繽紛。精雕細刻的木雕藝術品中有傳說中的八仙過海、西遊記等神話故事,並配以魚紋、祥雲紋、荷花紋、牡丹紋等傳統吉祥的紋飾,組成精美的圖案展現在眼前。其造型設計,別具風采,甚是奢華。
廟門外的一個抱庭,石獅、石柱,其雕刻古樸、莊重,引人入勝。門外左右為二尊石獅,威風凜凜,氣宇軒昂,左邊獅子嘴巴張開、右邊的雌獅嘴巴緊閉,雕刻的栩栩如生,這二尊石獅已經被人們撫摸得起了「包漿」,油光錚亮,可見人們對其喜愛的程度。其後的石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靈丹寶籙傳千古,坤德離功利萬商」。對仗工整,獨具匠心,此對聯的含義就是:神垕鎮寶貴神奇的鈞瓷配釉秘方和制瓷技術世代相傳,千年不息,人民以此為生;獨有原料和窯火神工燒制出的鈞瓷有利於天下商賈,使大家生意興隆,財源茂盛。很貼切的對聯,也極富於地方特色。
進入伯靈翁廟的院內,轉身回望,就是那精雕細刻的花戲樓。整個戲樓用木榫連接,沒有一顆釘子,它是專為廟裡的神靈們觀賞唱戲所用,也表達了對神靈的敬重。
花戲樓正對著的就是供奉有三尊窯神的伯靈翁廟,即:伯靈仙翁、土山大王和金火聖母。只是令人不解的是:既然稱為「伯靈翁廟」,但供奉的主位即中間那位卻是「土山大王」歷史上的舜帝,看來還是帝皇大於一切。但伯靈翁廟正殿的建築工藝水平與山門花戲樓無法相提並論,看來神靈雖大,門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