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在道教中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
從這裡可以看出,老子明明是李姓,為什麼不像孔丘叫孔子,莊周叫莊子這樣,反而叫老子,不叫李子。
原因有很多種,在春秋時期,老和李是同音字,聃又和耳同義。而老姓出現的又比李姓早,老子其實本來就姓老,所以叫老子。古代文獻上都管老子叫老聃啊,可是隨著到了唐朝李家人掌控了天下,要找一個有名氣的祖先,於是就被追認為李姓始祖,後來才有了李耳這個名字。老子在唐朝時期被太上玄元皇帝,廟號唐聖祖。
而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民間傳說,李耳的母親是因為吃了一個李子所以懷孕八十一年才生下了李耳。因為李耳自己指著李子樹是他的姓氏,又因為他的耳朵比較大,所以叫他李耳,而之所以叫老子,是因為他剛一出生就鬚髮皆白。這在當時是異象,而因為他這個長相特徵,所以老子成了他的外號,漸漸的比真名李耳更要順口。
我感覺就是,如果人們一提李子就會想起一種水果,又老和李同音,就感覺叫老子比較高端大氣上檔次。
本文內容來源於網上,未必都屬實,僅供參考和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