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盡一生,忠於一事。
以手造天地,以心造萬物。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道技合一,追求卓越。
這是匠人一生的追求,也是神聖的信仰。
京商發行科教人文紀錄片《傳世匠造》於5月登陸央視,開啟一段關於匠人的「傳說」。
《傳世匠造》
時長:18分鐘×3集
畫質:高清
類型:科教人文紀錄片
發行機構:京商傳媒發行
紀錄片《傳世匠造》由中共中山市委宣傳部出品,中山廣播電視台、廣東聲屏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紀錄片中心攝製。共計3集,每集18分鐘。該片以世界級的製造業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為背景,講述了製造背後的精湛技藝。
每一窯都有它的故事——《窯望》
泥土,雖然沒有生命,卻能孕育萬千新生。
制陶技藝幾乎貫穿著整個華夏文明的緣起與綿延。
中國的彩陶文明就像是一朵朵花瓣一樣,堅守著人和自然間的渾然天成的匠造精神。
《窯望》主人公——何湛泉,是廣東傳統建築陶塑瓦脊製作技藝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40餘年一直堅持使用中國最傳統的方法手工製作陶藝,堅持延用古代木柴龍窯、植物釉。
雕刻華美的嚮往——《雕琢》
考古發現,距今7000多年,早在金屬工具發明以前,中國人就已經開始用木頭雕刻飾品,進行美的創作。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雕花世界,裝點著東方華夏的風雅堂皇和逸趣雅韻,也刻錄著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家族夢想。
《雕琢》主人公——李仲良,廣東雕刻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6歲開始學習家具製作,30多年來,他在一刀一刻之間與時間對話,將木頭的生命延續。
在千絲萬縷間穿梭——《錦繡》
2000多年前,智慧的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蠶絲的奧秘,並利用這種天然的蛋白質纖維,在不同織物上繡制出各種精美絕倫的圖案,這些絲製物體現了人類對美的追求,也凝聚了中華古老刺繡技藝的匠造精神。如今,那些曾在中國人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手工刺繡製品似乎被淹沒在大量的工業織物品中,那麼,這種歷史悠久的匠造技藝是否還能續寫往昔的傳奇?
《錦繡》主人公——周雪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刺繡專委會委員、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她堅持推廣刺繡技藝,自創「雪花針法」,形成其獨特的「香山刺繡」 風格。
核心技術的掌握者正是那些精益求精、刻苦鑽研、始終堅守的匠人們。他們正在以「中國工匠」的形象,引領著中國製造,與此同時,也在展示著中國的文化自信、中國式的工匠精神。《傳世匠造》記錄著這一精神的延續。
科教人文紀錄片《傳世匠造》共計3集,每集18分鐘,由京商傳媒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