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唐亂宋,李治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這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文史好旺角 發佈 2022-05-29T01:30:10.493160+00:00

「魏晉之風骨,唐人之法度。」短短十個字,彰顯了兩朝之風範。其中唐人之法度甚至遠射今日,不少影視劇仍以此為基礎,創作了不少唐時的作品,藉此使人共尊法度。但大唐對今世之影響,並非全部都是好的,因為仍有一詞至今為人樂道:「髒唐亂宋。」這個詞沒有任何誇大,就是單純的字面意思。

「魏晉之風骨,唐人之法度。」

短短十個字,彰顯了兩朝之風範。其中唐人之法度甚至遠射今日,不少影視劇仍以此為基礎,創作了不少唐時的作品,藉此使人共尊法度。

但大唐對今世之影響,並非全部都是好的,因為仍有一詞至今為人樂道:「髒唐亂宋。」

這個詞沒有任何誇大,就是單純的字面意思。其中「髒唐」的髒,主要體現在空前開放的觀念上,尤其是皇族內部,其「劇情」很多都有悖倫理道德。

而這其中,就有一件事讓人相論至今——李治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

這背後究竟是怎樣一段「亂」事呢?這要從唐太宗李世民說起。

至尊皇女,萬千寵愛

公元634年,唐太宗與長孫(文德)皇后的最幼女——新城公主降世,當時唐太宗李世民已經高達45歲高齡,面對小公主的降生,讓李世民大為欣喜。

可喜極悲至,小公主年及四歲時,長孫公主就溘然長逝了,唐太宗在悲傷之際,對這位小公主也更加疼愛了,他覺得女兒自幼便沒了母親,就應該以更深沉的父愛填補起來。

所以在新城公主8歲時,李世民就直接將新城公主封為衡山郡公主,本來這只是普通的冊封,但封的稱號卻並不普通。

據《唐六典·卷二·尚書部》規定:

「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

通俗來說,就是一切封號不得以名山江川為名,還有皇城以內數城之名也不得為封號。但新城公主就是封了個「衡山郡」,其意義非凡。

須知唐朝是極重法度的朝代,相傳當時朝中不少大臣都上表以為不妥,但李世民認為長孫皇后的過世,讓這位小公主實在太可憐了,必須要重封。

而且長孫皇后過世後,李世民還經常率眾大臣登高望昭君(長孫皇后的陵寢),這讓一眾大臣都深知皇帝對皇后的追惋,進而也明白這個「衡山郡」是必須得封的。

最終,在魏徵的調和下,李世民同意不再帶眾臣遠眺昭陵,但公主的封號必須以「衡山郡」為號。

所以,新城公主自幼就得父皇重視,再加上當時她還有位好哥哥——李治。

李治性格仁義,而且也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孩子,所以他是新城公主的親哥哥,面對這位最小的妹妹,李治那是從小就護的,宮中眾皇室都不敢欺負這位至尊皇女。

李世民為了進一步「彌補」新城公主,在冊封完公主封號後,就直接賜了湯沐邑,這是一種食邑制度,即有了自己的封地,而這個封地專用於供養吃喝。

要知道在唐朝的制度中,公主必須要到十五歲才能有湯沐邑的待遇,可「衡山郡」都封了,李世民要賞賜湯沐邑,朝廷一眾老臣也是敢怨不敢言。

但仍是那句老話:「喜極悲至」,新城公主年少有多風光,往後就有多坎坷。

嫁女心切,婚事坎坷

李世民在為新城公主謀取了一生溫飽後,便轉而想到了終身大事。

儘管當時公主仍未成年,可李世民已經顧不了那麼多,抱著早安排早安心的想法,李世民借探望魏徵的名義,帶著新城公主來到了魏府。

當時魏徵是李世民最為信任的人,而且魏家已封鄭國公,是京中響噹噹的勛貴人家。

所以,魏家成為了李世民為女兒謀劃的理想夫家,當時魏徵已經病重在床,但李世民堅持拉著魏徵,訂下了魏家長子魏叔玉與新城公主的婚事。

這本是一樁完美姻緣,不想魏徵死後,太子李承乾竟公然謀反,雖然謀反得到了平定,但李世民想想就覺得後怕,所以下令徹查謀反始末。

這一查就查到了將軍侯君集和中書令杜正倫,本來這只是兩位牽連官員,可偏偏這兩人竟都是魏徵推舉上位。

本就是靠「玄武門之變」上位的李世民,從這其中聞到了一絲陰謀的味道,他不禁猜想,如若魏徵不死,是不是這其中也有魏之一份。

抱定這樣的想法後,魏家就被李世民打入了「冷宮」,反正以後魏家人是不敢用了,而魏家既然落成這步田地,那也意味著魏家給不了新城公主最好的條件了。

於是,李世民找了個由頭叫停了婚約:

「於是手詔停婚,顧其家漸衰矣。」

用白話來說,就是魏家已經衰落了,配不上新城公主,所以婚事暫時停止吧。

李世民既然停了一樁婚事,那既然也要趕快尋上第二樁補起來的,在當時的朝局下,可與當年魏家比肩的,就是長孫無忌的長孫家了。

所以,雷厲風行的李世民,直接敲定了公主與長孫家長孫詮的婚事。

然而,這一次長孫家沒出事,李世民自己卻出了大問題——唐太宗崩逝。

面對皇帝的逝世,公主的婚事也只能作罷了,畢竟國喪期間不允許論婚。

這讓新皇李治也是無可奈何,畢竟自己皇位初定,就去做這個「違背祖宗的決定」,這實在不太好。但李治為表決心,選擇將妹妹的封號再抬一級,於是便有了我們所說的新城公主的封號。

可是,這三年的等待,卻等出了大亂子。

「亂」事又啟,抑鬱而終

在國喪期間,李治多次奔波寺廟為父祈福,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李治偏偏在這裡重逢了武則天,因為依照唐律規定,皇帝崩逝後,沒有子嗣的妃嬪一律入寺為尼,這才使得二人相見。

武則天是李世民的妃嬪,按輩分是李治的「後媽」,可武才人進宮晚,所以兩人年紀相差不過三歲而已。

經過長年累月的相處,兩人相戀。

武則天再次入宮後,為李治分析出朝中關隴勢力做大,讓李治伺機削弱,完成中央集權。

然而,這個理由雖然聽著冠冕堂皇,其實不過是武則天上位前的準備而已,畢竟長孫家是文德皇后的舊族,武則天若想做大,必須要拔出長孫家。

寵愛的李治明知其中深意,所以為長孫家扣上了謀反的罪名,將長孫詮流放偏遠,致使這位駙馬慘死苦地。

但長孫詮是新城公主最愛的夫君,夫君的慘死讓新城公主一度陷入「抑鬱」,就算之後李治又為她尋得新駙馬,但新城公主還是鬱郁寡韓,沒幾年也撒手人寰了。

新城公主的逝世,讓李治十分痛心,有人向他呈報,說新駙馬韋正矩曾經「家暴」公主,李治聽聞後,二話不說直接下令斬了韋正矩,還將韋氏全族盡數流放。

但妹妹終究是離去了,李治認為是因為自己殺了長孫詮的緣故,才使妹妹英年早逝的。

最終,為表愧疚之情的李治,下令以皇后禮儀將新城公主葬入了昭陵,這便有了後世的皇后制公主墓。

總結:

新城公主的一生是幸運的,卻也是悲慘的。

幸運的在於她生於皇家,不必為生計操勞,而且還有愛自己的父兄,自幼就集萬千寵愛,可謂天之嬌女的存在。

可新城公主也慘於生在皇家,因為是皇室中人,所以無法自主選擇自己的歸宿,好容易尋得如意郎君,最後卻也毀在了哥哥的皇權鬥爭之中。

故新城公主,最終也成為了「髒唐」的犧牲品,因哥哥對本是父親妃子的寵幸,而身消玉隕,令人不免扼腕嘆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