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大寨村的「鐵姑娘」郭鳳蓮,名聲曾婦孺皆知,現狀如何?

大浪淘文史 發佈 2022-05-29T02:00:42.714993+00:00

她是紮根在大寨村的鐵姑娘,她的一生都被烙下了大寨村的印記;她帶領娘子軍加入農村集體化生產,創造了一個接一個的農業奇蹟;她從大寨中走出去,又選擇回到大寨村。

她是紮根在大寨村的鐵姑娘,她的一生都被烙下了大寨村的印記;

她帶領娘子軍加入農村集體化生產,創造了一個接一個的農業奇蹟;

她被毛主席周總理親自表揚,她的名聲傳遍中國,婦孺皆知;

她以一己之力帶動大寨村現代化生產,實現了年產值過十億的成就;

她從大寨中走出去,又選擇回到大寨村。

她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風靡全國的勞動模範,郭鳳蓮

郭鳳蓮生動地詮釋了一句話,那就是「誰說女子不如男」。

在那個男性體力屬於絕對優勢的勞動時代,郭鳳蓮硬是帶著娘子軍闖出了一片天。

她一直堅信,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能做。

她也相信,自然條件絕不是束縛大寨村的理由,總有一天,她會帶著她的大寨揚名國內。

這位紮根在大寨村的「鐵姑娘」,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如今的郭鳳蓮,生活狀況又如何?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一起來走近這位勞動女性的標杆。

大寨村結深緣,鐵姑娘展風采

雖說大寨村是郭鳳蓮最得意的名片,但郭鳳蓮並不出生於大寨村。

她出生的地方,是山西昔陽的一個村子,那是1947年9月份,是郭鳳蓮生命的起點。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郭鳳蓮就應了這句話,她才剛懵懵懂懂地長大,就已經可以跟在父母身後,屁顛屁顛地去分擔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了。

她還隱約記得,母親總是會溫柔地把自己攬進懷裡,邊摸頭邊誇她是個好寶寶。

不幸的是,郭鳳蓮3歲那年,母親因為疾病去世,這個家,就此散了。

父親沒有那個能力獨自照顧她,便把她帶到了大寨村外婆的家中。

於是,她又有了一個家,這個家,是大寨村,是她最有歸屬感的地方。

郭鳳蓮的整個童年時代,都是在大寨村度過的,她對這裡的一切,都充滿了深厚的感情。

可是,她也清楚地意識到,這裡真的太落後了。

村民們的日子,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外面的水井,三天兩頭打不出乾淨的水;路上那些泥濘的坑坑窪窪,絆住了大寨村與外界交流的腳步。

屋漏偏逢連夜雨,這裡本就不適合農業發展,偏偏還在1963年遇到了一場特大暴雨。

那場暴雨,如今的郭鳳蓮都印象深刻,大雨下了整整七天七夜,路上的積水太深,已經無法正常行走了。

最要命的是,地里那些本就可憐兮兮的莊稼,被這場災難無情地摧毀殆盡。

眼看著村里人已經沒了賴以生存的糧食,大寨村的村支書陳永貴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

「同志們,咱們要響應國家的號召,搞農村集體化生產。只要咱們擰成一股繩,一定能夠把這個困難戰勝。同志們,你們有沒有信心?」

隨著此起彼伏的應和聲,大寨村的集體化生產勞動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序幕。

所謂集體化,就是大家共同勞動,吃大鍋飯,所有勞動價值以計工分的形式體現,最後的勞動成果,由所有村民共享。

男人們捲起袖子扛起鋤頭,二話不說就扎進了地里,村子裡的女人們,自然也是不甘示弱。

這一年,郭鳳蓮才16歲,已經是遠近聞名的一把好手了,於是,她主動擔當責任,找到了大寨村22位想要加入勞動的女性同胞。

「可是,他們男人們都說,咱們女人就該在家做飯洗衣服帶孩子呢!咱們真的可以出去幹活兒嗎?」

「他們說的就是廢話,咱們都別信,男人能做的,咱女人也能做,相信我,咱們可以展示咱女人的力量哩。」

於是,大寨村的「鐵姑娘」隊伍就此誕生了,這支隊伍的精神領袖,正是郭鳳蓮這個不折不扣的「鐵姑娘」。

能頂她兩人重的沙袋,她不眨眼就往自個兒身上扛;烈日炎炎曬得人渾身發燙,她躲也不躲地在地里揮著鋤頭;開墾荒地需要人開路,她自告奮勇跑在最前面。

在郭鳳蓮的感染下,大寨村的其他娘子軍們也是幹勁兒十足,一個工期下來,她們產出的勞動成果不比男人少。

這支大寨「鐵姑娘」的隊伍,也是出了名了。

創造農業奇蹟,名聲婦孺皆知

在大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寨村在附近村寨當中最早實現土地復產。

隔壁村子裡的人還在眼巴巴看著成片的荒地時,大寨村的土地里快長出莊稼苗了。

不僅復產跑在最前面,大寨村別的方面也沒有落下。

這一次的危機,最大的威脅來自於那場特大暴雨,即便已經度過了危機,大寨村的村民們還是心有餘悸。

要是再來一次暴雨災害,豈不是之前的勞動又全都白費了?肯定不行啊,村民們可不能坐以待斃。

於是,修建堤壩引流和修建莊稼防護工程的工作又提上了日程。

要說呢,這事兒還是郭鳳蓮最先想到的,她告訴陳永貴之後,陳永貴也很贊同這個想法。

於是由陳永貴發起號召,郭鳳蓮牽頭,村民們又開始了工作。

有時候,郭鳳蓮的外婆還要勸她,一個女孩子家家的,別經常風裡來雨里去。

郭鳳蓮總是會說:「女孩子怎麼了?女孩子也是大寨村的人啊,那我想為自個兒家裡做點事,又沒有錯嘛。」

在郭鳳蓮的心裡,性別從來不會成為束縛自己的理由。

1964年,大寨村用一年的時間,收穫了糧食產量40萬斤的好成績,或者說,這不僅僅是個好成績,而是一種奇蹟了。

這是大寨村創造出來的農業奇蹟,而這份奇蹟當中,少不了大寨村「鐵姑娘」的貢獻,少不了郭鳳蓮的貢獻。

這份奇蹟,也震撼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們。

毛主席親自寫文章,公開表揚大寨村的勞動工作。

周總理也說,他們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當年匯報工作的時候,陳永貴的腰杆別提挺得有多直了。

大寨村的事跡登了報,村民們也是爭相傳閱。

其實,很多村民都不認得字,但是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就算不認識字,也能看看大寨村在報紙上的版面,看看那些漂亮的照片。

這種自豪感,叫做與有榮焉。

郭鳳蓮手中,也拿著一份報紙,她興高采烈地衝到娘子軍隊伍當中,與姐妹們共同分享這個好消息。

這位小姑娘,是整個隊伍的隊長,也是所有人的主心骨。

現在的她們,不僅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還常常聽到其他村子裡那些羨慕的聲音呢。

而且這一次,不僅大寨村出名了,郭鳳蓮也出名了。

全國人民都知道,大寨村出了個「鐵姑娘」,大寨村能有今天這個成績,離不開郭鳳蓮。

一時之間,郭鳳蓮名聲大噪,幾乎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

勞動女性紛紛發聲,要向郭鳳蓮同志學習,婦女不僅能頂半邊天,還能夠頂起一片天。

村子改天換地,鐵姑娘被外調

一晃又是一年過去了,這一年的郭鳳蓮,仍然發揮著「鐵姑娘」的作風,她不僅自個兒捨得在勞動中出力,還很喜歡去學習別人先進的農業技術。

有一回,郭鳳蓮聽隔壁村子的人聊天,說是現在有一種可以在石頭縫裡種樹的先進技術,郭鳳蓮一聽,就很感興趣。

她們大寨村自然條件差,土地大多都沒有什麼營養成分,大石頭更是遍地都是,如果能學到這個技術,那是不是就可以給大寨村改頭換面了?

人家村子裡有見過世面的人,知道這些種植技術,郭鳳蓮就老老實實地每天跑過去學習,拼命用腦子去記。

回去之後,她又找了幾塊石頭,進行第一輪的試驗,當看到石縫中的樹苗仍舊能夠健康成長時,郭鳳蓮決定把這個經驗推廣出去。

在郭鳳蓮的帶動下,大寨村迎來了第一次種植技術的革新。

儘管這裡的土地條件不算很好,他們也可以克服困難,在劣質的土壤中種下優質的樹苗了。

第一輪生長期過去之後,看著土地上大片大片的綠,村里人竟然激動地紅了眼眶。

解決了植被問題,下一步要解決的就是水源問題。

這裡是黃土高坡,水資源稀缺,而且水質量也不高。

郭鳳蓮仍舊帶頭,號召著大家一起尋找合適的水源地點,一起打井,一起來修建水利工程。

工作的過程必然是艱辛的,但是成果卻是令人喜悅的。

村里人的飲用水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農作物的灌溉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總而言之,這個曾經貧瘠的黃土高坡,如今已經綠植遍地,有山有水有風景了。

大寨村改天換地,從荒丘變成了寶地,也成為了領導人眼中的全國示範性農村。

1973年,毛主席和周總理特意接見了陳永貴。

陳永貴的政績,一五一十地擺在那兒,非常亮眼。

周總理決定,提拔陳永貴為國務院副總理。

這樣一來,大寨村的村支書位置就給空了出來,陳永貴想了想,向各位領導推薦了郭鳳蓮。

「別看這女娃娃只有26歲,她可厲害著呢,這些年大寨村的變化,相信各位都看在眼裡。我敢說,如果沒有郭鳳蓮,大寨村肯定不會有今天。而且,村民們也都服她,讓她來當這個支書准沒錯。」

郭鳳蓮這個名字,領導們也是早有耳聞,她來接任大寨村村支書的位置,其實也是眾望所歸。

當任命書下來的時候,郭鳳蓮少見地產生了緊張情緒,她能當好這個領頭人的位置嗎?她可以向信任她的人交差嗎?

接下來的事實證明,郭鳳蓮做得非常好。

在她的帶領下,大寨村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村民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糧食不再緊缺,水源不再緊缺,荷包也不再空空如也。

因為成績突出,郭鳳蓮又被調任為昔陽縣公路段黨支書,這是升職了,可郭鳳蓮卻沒有那麼高興。

她要離開大寨村了,要離開這個自己從小生活的地方了,心裡的感覺很難形容,就像是從骨肉里被剝離出了什麼東西一樣,很難受。

請調重回家鄉,商業化大發展

在公路段黨支書的位置上幹了一段時間,郭鳳蓮卻老覺得心裡不得勁兒。

她明白,自己應該服從組織的安排,應該盡心盡力去考慮自己應該考慮的事情,可是一旦閒下來,她總還是會忍不住想,大寨村現在怎麼樣了?

從報紙上其實也能看到大寨村的消息,但是畢竟自己已經離開了那裡,沒有辦法親身去感受大寨村的變化。

那個她一直放在心底的地方,她這輩子也不可能忘記。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回去呢?職位升降對郭鳳蓮來說,並不是特別重要,回到家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於是,1991年,郭鳳蓮向上級部門請調,希望自己可以回到大寨村。

她的請求非常誠懇,她對大寨村的愛也是溢於言表,上級沒有道理拒絕她的請求。

終於,郭鳳蓮稱心如意,再次回到了大寨村。

這一年,郭鳳蓮已經44歲了,當年那些「鐵姑娘」姐妹們,如今也不再是小姑娘了。

曾經那些勞動夥伴們,也成為了大寨村的中流砥柱,年輕的面孔,也給大寨村增添了許多朝氣。

看到「鐵姑娘」郭鳳蓮回來,大家不約而同地熱烈歡迎。

郭鳳蓮回家當晚,村民們還為她辦了個接風宴,她離開的時候,大家都很捨不得。

那時候,彼此都沒有想到,這輩子竟然還能有「並肩作戰」的那一天。

村民們很激動,郭鳳蓮也很激動。

這一次回來的郭鳳蓮,是出去見過世面的郭鳳蓮,她結合大寨村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番分析做出了在當地發展輕工業的決定。

郭鳳蓮的第一步,就是向縣上申請創業資金,在大寨村開辦村民們自己的工廠。

很快,工廠就紅紅火火地開幹了。

郭鳳蓮的計劃很豐富,工廠有做羊毛衫的,有做麵粉加工的,甚至還有做水泥做磚頭的。

既要保護環境,又要發展經濟,這就是郭鳳蓮此次工作的原則。

她的設想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村民們的生活也更加紅紅火火。

光是開工廠,自然還不夠,她不僅要做生產商,還想覆蓋整個產業鏈。

畢竟從開工廠的行為中,郭鳳蓮也是嗅到了許多商機。

她打算以大寨村的名義成立一個公司,用運營公司的方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再用資金來反哺大寨村。

這個,就是大寨村的造血功能。

郭鳳蓮不愧是個行動派,在有了這個想法之後,就多方打聽成立公司的各種事項,大寨集團,也就此應運而生。

大寨集團的董事長,正是郭鳳蓮自己,她要用大寨集團來覆蓋全產業鏈,來實現大寨村的商業化運作。

大寨成為標杆,仍舊堅守崗位

大寨集團的經營範圍很是廣泛,包括了旅遊業、餐飲業、文化創意行業等等。

也就是說,在輕工業之外,郭鳳蓮又開闢出了一條服務業的道路。

大寨村的自然環境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些年也是名聲在外,稍加宣傳,就會有遊客慕名前來。

在旅遊業的催生下,餐飲行業的發展也是理所當然的。

大寨村本來就有特色美食,來這裡的遊客在大飽口福的同時,又能為村民創造一份新的收益。

而隨著名氣增大,大寨村這些年也吸引了很多藝術家的駐足,這些藝術家,就是文創行業發展的源泉。

村子的發展上去了,村民們的個人素質也要跟上才行,所以,大寨集團又專門為村民們進行了職業技術的培訓。

在培訓課堂上,村民們會學著怎樣銷售,怎樣服務遊客,怎樣保持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當然了,大寨村的持續進步是需要新鮮血液的,於是,郭鳳蓮又把目光投到了教育行業上,她牽頭修建公益學校,投入資金組建教育基金。

她做這一切,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從大寨村走出的孩子能時刻銘記自己的家鄉,能用自己所學回饋家鄉。

郭鳳蓮的長遠目光,為大寨村留住了大量人才。

這裡的孩子們都很戀家,也願意紮根在屬於自己的這片土壤之中。

外來的人才,郭鳳蓮也捨得花大力氣留住。

其實,也不用她花什麼大力氣,大寨村如今蒸蒸日上,對人才來講也是個巨大的吸引。

如今的大寨村,已經不是個普普通通的鄉村了,大寨村一年的收益,竟然高達17個億。

大寨村的村民們個個都是股東,每年年底都能拿到自己的分紅,而且,村里還有針對弱勢群體的扶持資金,老人、殘疾人、兒童都有對應的福利。

如今的郭鳳蓮,也已經是個75歲的老人了,不過,她並沒有一點退休的意思。

她說:「只要我還能幹得動,那我就要守在這裡,為我的大寨村貢獻全部的力氣。」

大寨村是郭鳳蓮最得意的作品,郭鳳蓮也成為了大寨村最生動的代言人。

結語

人這一輩子,能夠堅守一件事情,那是多麼不容易啊。

「不忘初心」四個字說起來簡單,真正能做到的卻沒有幾人,大寨村的「鐵姑娘」郭鳳蓮,卻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

從她三歲那年開始,命運就把她和大寨村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她在這裡成長,在這裡發揮自己的個人價值,將大寨村建設成越來越好的模樣。

她足夠堅持,也足夠幸運,能夠從一而終地完成自己最熱愛的事業。

如今已成為4A級景區的大寨村,沒有辜負郭鳳蓮的付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