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未至將至,夏至不過不熱,何意?夏至三庚入伏,又是何意?

娛樂圈有料到 發佈 2022-06-13T19:11:10.541881+00:00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兼詩人劉禹錫的這首七絕《竹枝詞》,描繪的便是夏至時節,空氣對流旺盛而導致的天氣情況。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兼詩人劉禹錫的這首七絕《竹枝詞》,描繪的便是夏至時節,空氣對流旺盛而導致的天氣情況。

二十四節氣由來已久,是古人對於天時物候細緻入微的觀察總結,是古人的智慧結晶,被譽為是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是農耕文明,而二十四節氣的發明,對於古人的生產生活,起到了指導意義。

夏至未至將至、時光飛快,轉眼間,即將迎來今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至。除了二十四節氣,古人還有「四時八節」的說法,四時指的自然是春夏秋冬,而八節分別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可見,夏至屬於八節之一,是二十四節氣中,相對較為重要的節氣,而坊間也有在夏至日,祭拜祖先的習俗,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俗,關於夏至的習俗,還有很多,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由於篇幅有限,這裡並不一一介紹,最為主要的是,來了解下夏至的氣候,物候,俗話:「夏至不過不熱」何意?

說道夏至,人們率先想到的一個字,便是「熱」,而俗話也道:「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熱」,過了夏至,則普遍氣溫會升高,預示著盛夏的開始,隨著天氣的變化,物候也發生變化,夏至日,鹿角解,鹿的角開始脫落;夏至日,蟬始鳴,雄蟬知了也開始鳴叫;夏至日,半夏生,半夏指的是喜陰的植物,在夏至日開始生長。

夏至日,三界的陽氣較盛,而且這一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白晝是一年四季中,最長的一天,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夏至日正午時分,位於北回歸線的地區,會出現「立竿無影」的自然現象。

從冬至日開始,人們會數九,有九九消寒圖,也有民謠「冬九九」,夏至與冬至是對應的,同樣,坊間也有民謠「夏九九」流傳。

當然,按照坊間的說法,夏至日並不是一年四季中,天氣最熱的階段。天氣最熱的階段,應該是「三伏天」,有諺語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三九天最冷,三伏天最熱,這句諺語衍生含義指的是勤奮刻苦的精神,不怕嚴寒酷暑。

那麼,三伏天如何計算呢?

俗話則道「夏至三庚入伏」,指的是夏至過後的第三個庚日,則開始入伏,進入三伏天。那麼,何為「庚日」呢?這裡得引入古人的一種曆法,即「干支紀日法」,其中干指的是十天干,支指的是十二地支,每一天都會對應一個天干一個地支,所謂的庚日,指的是天干是「庚」的日子,至於「干支紀日法」,有著一個比較複雜的運行規律。今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則是公曆的七月十一日,即庚午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