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成果 | 歐洲各國特色建築賞析②

浙江社科 發佈 2022-06-14T01:04:59.486070+00:00

一、古希臘建築賞析提到希臘,人們當然聯想到古希臘文明,在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間,大約是與我國的春秋戰國同一時期,古希臘無論是在經濟、科學技術,還是在思想、哲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都為全人類留下了相當寶貴的財富。

一、古希臘建築賞析

提到希臘,人們當然聯想到古希臘文明,在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間,大約是與我國的春秋戰國同一時期,古希臘無論是在經濟、科學技術,還是在思想、哲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都為全人類留下了相當寶貴的財富。它是現代西方文明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源頭之一,幾乎可以說西方有記載的文學、科技、藝術都是從古代希臘開始的。

在建築方面,古希臘也同樣有著極其高深的造詣和極其深遠的影響,它的樑柱結構,它的建築構件特定的組合方式及藝術修飾手法,深深地久遠地影響歐洲建築達兩千年之久。因此我們可以說,古希臘的建築是西歐建築的開拓者。


想要了解古希臘建築,就不得不提到雅典衛城,它古希臘建築的代表作。幾乎可以說雅典衛城的建築達到了古希臘聖地建築群、廟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

雅典衛城位於雅典市中心的衛城山丘上,也稱為雅典的阿克羅波利斯,意思是「高處的城市」。關於雅典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神話傳說,在古希臘神話中,人們在愛琴海邊建立了一座新城,雅典娜希望成為這座城的保護神,海神波塞冬也想獲得新城的歸屬權,他們互不相讓,於是爭奪起來。後來,神王宙斯裁定,誰能給人類一件最有用的東西,該城就歸屬誰。波塞冬用三叉戟敲了敲岩石,從裡面跑出了一匹象徵戰爭的戰馬。而雅典娜用長矛一擊岩石,石頭上立即迅速地生長出一株枝葉繁茂、果實纍纍的橄欖樹。橄欖樹象徵著和平和豐收,人們歡呼起來。於是,雅典娜成為了新城的保護神。人們用她的名字將城命名為雅典。並將橄欖樹栽滿雅典各處。


衛城是古希臘最傑出的古建築群,是當時的宗教與政治中心,根據歷史資料顯示,它同時還起到了戰時避難的功能,是一座由堅固的防護牆壁拱衛著的山岡城市,其中還包括了希臘古典藝術最偉大的四大傑作——帕特儂神廟、通廊、厄瑞克修姆廟和雅典娜勝利神廟,它們詮釋了一千多年來在希臘繁榮、興盛的文明、神話和宗教,可被視為世界遺產理念的象徵,特別是帕特農神廟,更是被後人稱為古代七大奇觀之一。1987年雅典衛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衛城始建於公元前580年,最初,衛城是用於防範外敵入侵的要塞,所以將它建造在一塊面積約為4平方千米的高地上,高地的東面、南面和北面都是懸崖絕壁,人們只能從西側登上衛城,而且在山頂的四周都築起圍牆,地形十分險峻。

公元前499年,希波戰爭爆發,這是一場前後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戰爭,對東西方經濟和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雖然這場戰爭最終是以希臘聯軍獲勝,波斯戰敗而告結束,但是在公元前480年的波斯第二次入侵時,雅典一度被波斯所占領,衛城也遭到了波斯人的徹底破壞。傳說戰爭結束後,雅典人花費了將近40年的時間重新修建了衛城,用白色的大理石重建了衛城的全部建築。


2600多年後的今天,當人們來到這裡,還能夠見到衛城山門、帕特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埃雷赫修神廟等遺蹟依然屹立在這裡,無可非議,這些都是人類寶貴的遺產,是建築學史中的瑰寶。


雅典娜神廟是衛城中最早的建築之一, 建於公元前449-前421年,是雅典衛城最早的愛奧尼亞式建築。神廟的建築材料全部採用雅典附近出產的蓬泰利克大理石建成,晶瑩潔白。其內有一座大致呈方形的內殿和一個每端各有4根圓柱的愛奧尼式門廳。建築物外部,圍著一條寬近半米的中楣飾帶,上面裝飾以高凸浮雕。

廟東面的浮雕上刻有手執盾牌的雅典娜神像。雅典娜神像旁邊豎立著主神宙斯像,朝南的角落裡還有其他諸神像。其他各面浮雕的內容為公元前479年普拉迪戰役中的戰鬥場面,其中西面是雅典人同貝奧拉提亞人作戰,兩側則是同波斯人作戰的情景,內殿就是一座大型大理石的勝利女神像,她右手握一顆象徵多產豐收與和平的石榴,左手則是戰神雅典娜的頭盔。然而2500多年的歷史,使它歷經興廢盛衰與戰火洗劫,17世紀英國人又拆走了許多浮雕,如今我們無法見到完整的神廟了,已經只剩下幾座11米高的圓柱。


來到衛城的最中心,就可以見到雅典衛城中最著名的建築遺址-帕特農神廟遺址,帕特農神廟是衛城最重要的主體建築,所處的位置也可以明顯的說明它在整個建築群中的地位,它位於整個衛城的最中心,也是最高的石灰岩山崗上,從雅典各個方向都可以看到位於衛城頂端的帕特農神廟。

帕特農神廟同樣是為雅典的守護神雅典娜而建的,始建於公元前447年,神廟背西朝東,聳立於3層台階上,玉階巨柱,畫棟鏤檐,遍飾浮雕,整座堂宏偉壯觀,結構嚴密,比例協調。


帕特農神廟呈長方形,廟內有前殿、正殿和後殿。神廟基座占地面積2300平方英尺,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整個神廟由46根高34英尺的大理石柱撐起。它採取八柱的多立克式,東西兩面是8根柱子,南北兩側則是17根,柱間的用大理石砌成的92堵殿牆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各種神像和珍禽異獸。全廟東西寬31米,南北長70米,東西兩立面山牆頂部距離地面19米,也就是說,當人們來到帕特農神廟的正面,見到這座宏偉的建築是,看到的正是一個高與寬的比例為19:31的面,正是接近被公認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黃金分割比」,難怪它讓人覺得優美無比。

神廟有兩個主殿:祭殿和女神殿,從神廟前門可進祭殿,踏後門可入女神殿。在東邊的人字牆上的一組浮雕,鐫刻著智慧女神雅典娜從萬神之王宙斯頭裡誕生的生動圖案;在西邊的人字牆上雕繪著雅典娜與海神波塞冬爭當雅典守護神的場面。


1687年威尼斯軍隊炮轟城堡,引爆了土耳其人堆放在神廟裡的炸藥,把廟頂和殿牆全部炸塌。19世紀初,英國駐君士坦丁堡的大使額爾金,雇用工匠,把表現雅典娜勳業的巨型大理石浮雕群像劫走。這批稀世之珍,有些在鋸鑿過程中破碎損毀,有些因航海遇難而沉入海底,倖存的仍陳列在英法等國的博物館裡,神廟中雅典娜的巨大金像也早已不知所蹤。

即便如此,雅典衛城仍然是人類最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在這裡埋藏著希臘黃金時代的理想,蘇格拉底的哲學,和畢達哥拉斯的幾何學。戰爭的破壞,宗教的褻瀆,文化的掠奪,這一切都無法減弱它的魅力。

二、德國的教堂建築賞析

在德國,幾乎每一個城市甚至是小鎮,都有一座教堂,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全名查格特 ·彼得·瑪麗亞大教堂,位於德國的第四大城市科隆,是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也是科隆市的標誌性建築物。它與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和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藝術史專家認為它結合了所有中世紀哥德式建築和裝飾元素,集宏偉與細膩於一身,被譽為哥德式教堂建築中最完美的典範,建築史上最傑出的成就之一。1996年,科隆大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但由於歷次戰爭阻隔,特別是「30年戰爭」和「百年戰爭」兩次悠長的宗教戰爭,以及德國宗教改革運動,建築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興建大教堂的主要目的是用來供奉朝拜初生基督的東方三聖王的遺骸,遺骸是1164年科隆大主教萊納德·馮·達瑟爾追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征戰義大利米蘭時,奪得的最珍貴的戰利品,這使科隆成為繼西班牙的聖地亞哥、義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亞琛之後最有名的歐洲基督教朝聖地。直到1248年,科隆主教團決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來供奉這份遺骸,建築風格選取當時新興的哥德式,並且選定在8月15日聖母升天節動工建堂,標誌著新時代的開始。科隆大教堂的興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紀文化在歐洲勃興的重要象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英美聯合空軍轟炸德國。科隆位居萊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業的集中區,成為被轟炸最慘重的城市之一。戰爭結束時,科隆城市被毀百分之九十。由於德國天主教透過羅馬教廷提出要求,這座古教堂才免遭轟炸。科隆大教堂雖然沒有被毀掉,但也中了盟軍十多枚炸彈。



如今,科隆大教堂就矗立在科隆市的市中心,出了科隆中央火車站的大門就可以見到,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它是由兩座最高塔為主門、內部以十字形平面為主體的建築群。

當人們見到科隆大教堂,首先為之震撼的一定是主門的兩座高塔,塔高157.3米,直指蒼穹,令人感受到它的神聖莊嚴。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座高塔在1880年代之前一直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直至如今,它仍然是世界上第三高的教堂。


除了主門兩座高塔之外,科隆大教堂的建築結構也是極為罕見,一般教堂的長廊,多為東西向三進,與南北向的橫廊交會於聖壇成十字架,而科隆大教堂為五進建築,而且對內部空間進行了挑高和加寬,不僅如此,整個架構都由磨光石塊砌成,共16萬噸石頭如同石筍般建築而成,整個工程共用去40萬噸石材。為了烘托主門的兩座高塔,在教堂的主體結構上方,還專門設計並建造了約1.1萬座小尖塔。


進入教堂的內部,首先見到的是中央大禮拜堂,中央大禮拜堂穹頂高43米,中廳部跨度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廳。在中央大禮拜堂的四周是四個小的禮拜堂,各堂排有整齊的木製席位5700個,聖職人員的座位有104個。


教堂四壁裝有描繪聖經人物的彩色玻璃,使教堂顯得更為莊嚴,據記載玻璃的總面積達1萬多方米。玻璃上的描繪美輪美奐,畫面如此漂亮,卻只有用4種顏色,而且很有講究:金色——代表人類共有一個天堂,寓意光明和永恆;紅色——代表愛;藍色——代表信仰:綠色——代表希望和未來。在陽光反射下,這些玻璃金光閃爍,絢麗多彩,是教堂的一道獨特的風景。傳說舒曼進入這個大教堂即震攝於其氣勢,而萌發了寫作〝萊茵交響曲〞的意念。


沿著鐘樓拾階而上,爬上509級的階梯登上教堂的鐘塔,在那裡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鐘,並飽覽萊茵河的水色與科隆瑰麗的市容。鐘樓上裝有5座響鐘,最早安裝的是三王鍾,重達3.4噸,鑄造於1418年,安裝於1437年,目前最大的鐘是聖彼得鍾,重達24噸,直徑3.22米,安裝於1924年,被譽為"歐洲中世紀建築藝術的精粹",每逢祈禱時,鐘聲洪亮,傳播得很遠。

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最為壯觀:在燈光的輝映下,教堂顯得螢光閃爍,燦爛奪目,美不勝收。裝在四周各建築物上的聚光燈向教堂射出一道道青藍色的冷光,照在宏偉的建築上,藍瑩瑩的璀璨晶亮,仿佛嵌上了藍色的寶石,染上了綺麗的神秘色彩。教堂中央的雙尖頂直剌雲霄,一連串的尖拱窗馱著陡峭的屋頂,整座教堂顯得清奇冷峻,充滿力量。


除了建築本身的宏偉壯觀,精美絕倫之外,科隆大教堂里還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萬張當時大教堂的設計圖紙和第一位建築師哈德設計教堂時用的羊皮圖紙,為研究13世紀建築和裝飾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堂內還有好幾幅石刻浮雕,描繪出聖母瑪麗亞和耶穌的故事,還有最古的巨型聖經、比真人還大的耶穌受難十字架以及教堂內外其他無數的精美石雕。除此之外還有一座11世紀德國奧托王朝時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它是哥特藝術的先導,對後世的雕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唱詩班迴廊,還保存著15世紀早期科隆畫派畫家史蒂芬·洛赫納1440年為教堂所作的壁畫和法衣、雕像、福音書等文物。其他一些珍貴文物現保存在—個金神龕內,而這個金神龕被認為是中世紀金飾藝術代表作之一。還有在教堂祭壇擺放著的中世紀黃金匣,由黃金和寶石組成。這些都是教堂的古老珍藏,具有很高的宗教和藝術價值。當然,最為寶貴的還有從東方去朝拜初生耶穌的「東方三聖王」的屍骨,被放在一個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聖壇上。


三、法國的城堡建築賞析

浪漫是法國的代名詞,在法國,不完全統計,大大小小的各類城堡就有10000多座,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1000多座。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香波城堡。香波城堡位於法國中部的小城布盧瓦的附近,從巴黎出發只有不到兩小時的車程。城堡坐落於美麗的羅亞爾河畔,這裡正是法國貴族生活氣味最濃厚的地區,森林遍地,盛產木材、葡萄酒,法國歷代的國王、貴族在此打造了一座又一座度假用的狩獵宮殿,而香波堡就是羅亞爾河谷眾多城堡中最宏偉也是最大的一個,其中珍藏了4000多件繪畫、掛毯、家具和藝術品。

城堡與周圍的森林、河道、村鎮共同組成了尚博爾國家領地。擁有5440公頃土地和32公里長的圍牆,是歐洲最大的封閉式公園。



城堡始建於1519年,至今已經有500年的歷史,從弗朗索瓦一世開始建造,到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才最終完工,儘管如此,城堡並沒有因為換了主人而改變原貌,成為為數不多的基本保持著原初設計被留存的建築之一。整個城堡精雕細琢,共有440個房間,365座煙囪,13個主樓梯和70個副樓梯,通體的白色大理石材料,完全的對稱結構,還有數不清的尖塔和鐘樓直衝雲霄,以示永恆,充分體現了法國貴族對藝術及奢華的熱愛。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波堡的設計過程中,年輕的弗朗索瓦一世邀請到了當時享有盛譽的大師、義大利偉大的博學家、文藝複習的代表之一達·文西參與設計,這也使得城堡充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達·文西也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最後的三年。同時,這也是法國文藝復興開始的標誌。

香波城堡長寬各有100多米,氣勢磅礴。中間是正方形的主堡,兩側為四個圓錐形的巨大角樓。主樓上三座圓柱形的鐘樓城堡的尖頂直插雲霄,象徵著權力的巔峰和王室的永垂不朽。這個城堡的頂部建築極為奢華,在正中央的宮殿頂部之上建造了滿滿的的塔樓和尖頂的屋頂,看起來城堡林立,增添出一種華貴無比的感覺。


而城堡的設計中最為巧妙的就是位於它中心位置的「雙螺旋樓梯」,這也正是藝術大師達·文西的傑作,兩組獨立的樓梯相互交錯地圍繞著一個共同的軸心,螺旋式地盤旋而上,同時上下樓梯的人,可以相互看見,而不會碰面,周圍是嚴密的設計和宛如一個鏤空的城堡形狀,每隔一米左右就有一根多洛克柱式的廊柱,極盡巧妙與奢華。據說,這是當年國王為避免王后和他的情婦正面相遇時引起尷尬和糾紛,特地請達·文西設計的,堪稱建築史上一絕。


沿著這座樓梯向上,可以登上城堡的屋頂,屋頂上充滿了各種形狀的塔拉,這些塔樓有的是裝飾,有的是取暖用的暖爐煙囪。而這些塔樓之間還留有一塊巨大的露台,便於王室貴族在這裡欣賞風景。在這裡,可以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地觀賞到香波堡的庭院和園林,何對稱的庭院修建完美,寬闊整齊,遠處的密林鬱鬱蔥蔥,營造出一種威嚴不可侵犯的氣勢。除此之外,配上屋頂的煙囪和塔樓,還會令人感覺置身於由屋頂、煙囪和塔樓組成的天空之城。



作為一個醉心於建築藝術的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本人的房間自然也是精美絕倫。他的房間位於城堡側翼的一個拋物線形狀的鏤空屋頂下,上面有一個巨大的圓形石盤,裡面雕繪著一隻巨大的蠑螈。房間內遍布各種壁畫和掛毯,還有佛朗索瓦一世的寶座,精美華麗的座椅的邊框是用黃金打造的,無一不是珍藏的物價之寶。


蠑螈是弗朗索瓦一世的象徵,並用這句座右銘來描述它「Nutrisco et extinguo」(「我滋養正義之火,並消滅邪惡之火」)。在尚博爾有幾百個雕刻的蠑螈形象,它頭戴王冠被包圍在火光中,或者正在噴水熄滅邪惡之火,或者正在吞下正義之火,如今一隻用線條勾勒出的頭戴王冠的蠑螈到已經成為法國羅亞爾-歇爾省議會的標識。

2006年,法國國家古蹟中心首席建築師派屈克·彭索事務所對香波城堡中被稱為「波利涅克」的廚房區進行了修復,廚房區坐落於被稱為「迪約多內」(意為「神的贈予」)的城堡主塔西樓的一層。

該空間由一個大約80平方米的大廳和幾個附屬小房間組成,分別應該是一個大廚房,一個酒窖,一間辦公室,一個食品儲藏室和一間麵包烘焙房,大約是在1782年開始形成的。當人們來到香波城堡參觀,可以清晰的看到至今為止已經被修復的18世紀的部分廚房區:主廳中置於一個石灰排風口之上的大煙囪,連接著一個麵包爐和一個轉動烤肉扦的機械裝置,一個安置在被用作辦公室的小房間裡的點心爐,一個和麵缸,留在拱形食品儲藏室里的幾塊布的碎片,還有一塊老洗碗池的石頭遺蹟。現在,古蹟專家們仍然繼續努力在通過留存的設計圖資料和檔案漸漸復原更多的廳室功能。對這一區域的修復、開發和開放很好的使遊客對古代城堡居住者們的日常生活有更深刻的了解。

香波城堡除了建築本身以及其中的無數珍貴文物之外,它還是一座為藝術而生的城堡,自弗朗索瓦一世初建此地開始,眾多藝術家就是宮廷聚會或國王組織的娛樂活動的座上賓,後世在這裡停留過的國王和大人物們也將這一傳統繼承了下來。因此到17世紀末的路易十四時期,尚博爾成為了著名的戲劇創作場所,例如1669年上演的《浦爾叟雅克先生》。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1670年,國王邀請了莫里哀的劇團來到香波城堡,為整個宮廷表演後來名聲大噪的芭蕾喜劇:貴人迷。莫里哀是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本名讓·巴蒂斯特·波克蘭,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在歐洲戲劇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有《無病呻吟》《偽君子》《慳吝人》等。在這場表揚中莫里哀飾演的茹爾丹取得了驚人的成功。第二次演出後,國王向他表達了自己的喜悅:「事實上,莫里哀,這是您作品中最令我開懷的一部,這部戲精彩極了。」由此這部演出成了莫里哀所有作品中被演繹次數最多的一部,2015年6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也上演了這部創作,並且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如果說香波堡是盧瓦河古中最壯觀最宏偉的城堡,那麼舍農索城堡就是河谷中最美麗的城堡。附近的居民常喜歡把香波城堡和舍農索城堡稱為法國古堡里的一王一後。

舍農索城堡,又稱雪儂梭城堡或女人城堡,位於法國中西部小城昂布瓦斯以南,靠近雪儂梭小村落,如今我們已經無法得知它的初建者以及初建的時間,只知道是從11世紀時開始見於歷史記錄。

舍農索城堡的命運與香波城堡截然不同,可謂波折不斷,在1441年,為了懲罰當時的城主讓·馬奎斯的叛亂,它的前身就被當時皇家軍隊放火燒毀,後來在1430年重建。但是在不久後的1513年,又被讓·馬奎斯的繼承人皮爾·馬奎斯賣給當時法國國王查理八世的財務大臣湯瑪斯·波赫爾以償還龐大的債務。此後,在1515年-1521年間,波赫爾為了建造一座全新的官邸,原有的城堡再次遭到破壞。1535年後,舍農索城堡歸王室所有,之後又幾次易主。不過最為可惜的是,在大革命期間,舍農索遭受了戰火的洗禮,立面的眾多珍貴寶物都被流失。

由於多次被破壞和重建,所以舍農索城堡的建築混合了哥德式建築與早期文藝復興建築的風格。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城堡的建築主體結構依勢橫跨在謝爾河上,成為是一座架在河上的長廊。


它的左右兩翼分跨在盧瓦河的支流察爾河兩岸,中間由五孔廊橋相連,既是廊亦是橋,由此也得到了「水上城堡」的美譽,也有人把它稱為「停泊在察爾河上的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梅尼爾家族在這座長廊上設立臨時的醫院。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是從納粹占領區通往位於謝爾河的另一岸的維琪法國的通道。而位於兩側的花園仿佛是城堡鬢邊的佩飾,與城堡的建築搭配得完美無缺。

經過一代又一代主人的打理,舍農索成為盧瓦河谷所有古堡中最精緻典雅最富浪漫氣質的一座城堡。它與周邊的河流、園林和綠樹構成了一幅非常自然和諧的風景畫。



浙江省社科聯社科普及課題成果

課題編號:22KPW05YB

課題名稱:歐洲各國特色建築賞析

負責人:虞曉露

推薦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