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鄴城:曾是中國北方的文化中心,楊堅為何要徹底毀掉它?

鈞儒說史 發佈 2022-06-14T16:38:14.490401+00:00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地區一直都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為了穩固自己的防禦,建立堅固的城池也成為了各個政權的統一選擇。在歷史長河中,中原地區曾經誕生了一座六朝古都——鄴城,其一度成為中國北方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地區一直都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為了穩固自己的防禦,建立堅固的城池也成為了各個政權的統一選擇。

在歷史長河中,中原地區曾經誕生了一座六朝古都——鄴城,其一度成為中國北方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但隨著隋文帝楊堅的一把大火,鄴城的輝煌時代被徹底終結。

那麼鄴城在歷史上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楊堅又為什麼要徹底毀掉它呢?


一、鄴城的誕生與發展

鄴城的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境內,毗鄰邯鄲和安陽兩座古城,這也體現了其悠久的歷史淵源。

鄴城的名字來源於黃帝之孫顓頊的後代女修的兒子大業,據說他是第一個在這裡居住的人,後人便以其名字為這座城命了名。

在大禹劃分的九州版圖上,就已經出現了鄴城的名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鄴城則先後被劃分到了衛國和晉國地界。

由於鄴城地處中原且位置極佳,因此這裡一直生活著不少人口。

春秋時期,齊桓公曾經短暫占據了鄴城,他將這裡作為了齊國在中原的關鍵據點,並在鄴城大肆擴建城池,這也成為了古鄴城的雛形。


到了戰國時期,中原大地戰火紛飛,鄴城更是成為了魏國的核心城市,魏文侯將鄴城封為陪都。

著名的「西門豹治鄴」,便發生在這一時期。

到了秦朝統一六國之後,鄴城被劃入了邯鄲縣。

西漢時期劉邦重新劃分了郡縣,鄴城又被歸入鄴縣,且成為了鄴縣的治所。

由於鄴城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發達的城鎮建設,因此到了東漢時期,不但鄴城的範圍擴大了不少,就連周圍幾個縣也將治所遷到了這裡,這讓鄴城成為了中國北方的大都市之一。

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時候,北方豪強袁紹就將鄴城作為了自己的根據地。


在官渡之戰後,曹操接管了鄴城,由於之前的戰亂中漢代古都長安和洛陽都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因此曹操開始用心經營鄴城。

他不但對鄴城的布局進行了重新規劃,還在鄴城外建造了銅雀台等建築物,令鄴城初步具備了都城的氣象。

再者,當時曹操和漢獻帝之間的關係頗為微妙,為了方便自己的控制,曹操便將自己的工作地點遷到了鄴城,這也讓鄴城成為了曹魏勢力的真正核心地點。

在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登基之後,鄴城也和洛陽一樣都被視作曹魏的都城。


在曹操營建鄴城的過程中,其吸收和繼承了自戰國以來的王城修建模式,以王宮作為核心,整個城市的建築和街道則採用對稱的排布方式。

與此同時,他還以此為基礎,對漢代洛陽長安的布局進行了改良,改變了宮殿與街道參差布局的方式,將宮城集中了起來,這也為之後中國古都的建設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參照。


二、南北朝時期鄴城迎來全盛

在曹魏政權被司馬氏篡奪之後,司馬炎將晉朝的政治中心重新遷到了洛陽,但鄴城依然被作為北方重鎮,其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後來晉朝陷入了八王之亂的混戰中,北方遊牧民族藉助這一時機趁虛而入,中原大地再次生靈塗炭,洛陽長安等城市更是接連易主,好不容易重建的城市再次毀於一旦。


而鄴城在西晉末年的戰火中,則得到了較好的保全,因此後趙皇帝石虎在登上帝位後,就將自己的都城從襄國遷到了鄴城。

石虎作為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暴君,其除了嗜殺成性之外,還在民間大肆斂財,喜愛享受的他在遷都鄴城後大興土木,這雖然讓當時的百姓苦不堪言,卻也讓鄴城一躍成為中原地區最繁華的城市。

因此在之後許多占據了鄴城的君主,都將鄴定為都城,冉魏,北燕皆是如此。

擊敗北燕的苻堅雖然沒有遷都,但他也將自己的左膀右臂王猛派到了鄴城,這足以顯示出鄴城在當時的分量。

到了北魏末年,高歡在洛陽建立了東魏,但是和曹操一樣,其作為權臣如果一直待在傀儡皇帝旁邊會很不方便,於是其便效仿曹操,將自己的兵馬將帥都帶到了鄴城,這也讓鄴城成為了東魏以及北齊早期的真正都城。


之所以南北朝時期的君主們對鄴城如此青眼有加,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北方長期處於戰亂之中,鄴城作為僅有的保護完好的大都市,有著可靠的城防和相對優越的地理位置,能夠成為惡戰中的有力依靠。

再者,自從曹操在鄴城開設丞相府之後,「霸府政治」就成為了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特色,尤其到了東西魏時期,宇文泰和高歡各挾一名傀儡天子的局面,更讓霸府政治走向了巔峰。

鄴城作為能夠有效挾制洛陽的存在,也成為了梟雄們的首選。

此外從史料記載中,我們不難發現,鄴城還是南北朝時期北方佛教的發源地和文化交流中心,從後趙時期開始,鄴城及其周邊的寺廟數量便在不停增多。

而在當時佛寺的安全都是由和尚們自行負責的,因此鄴城的僧人們便開始修煉武藝,後來這種風氣逐漸散布到民間,令鄴城成為了當時有名的習武之鄉。


這種風潮的形成令鄴城周邊百姓十分悍勇,以鄴城為根據地,也可以招募到更加優質的兵源,這也讓鄴城的地位在南北朝時期進一步提高。

最重要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對北朝的威脅令洛陽等古都的安全性無法保障,此消彼長,鄴城的地位便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其規模也在北齊末年達到了巔峰。


三、楊堅焚毀鄴城

在北周平定北齊之後,中國北方終於又一次迎來了統一,而且相較於北魏建國的時候,北朝相對於南朝的優勢更加明顯。

這也意味著中國北方終於告別了殘酷的戰爭,再次進入了發展期。

但隨著宇文邕的英年早逝,北周的政局變得不再穩定,這給了楊堅等人篡位的機會。

在周宣帝暴斃之後,楊堅得到了輔政大權,面對年幼的靜帝,楊堅迅速將實權全部攥在手中,也奠定了之後篡位的基礎。


但楊堅的這些舉動也引發了北周貴族們的不滿,當時鎮守鄴城的名將尉遲迥便發布了討賊檄文,號召北周臣子們反抗楊堅的統治。

楊堅和尉遲迥之間的戰鬥,也成為了隋末亂世前中國北方的最後一場惡戰。

在這次戰鬥中,楊堅派出了老將韋孝寬並在之後的戰鬥中艱難戰勝了尉遲迥,其中在攻打鄴城的時候,由於城池太過堅固,隋軍損失慘重。

這場戰鬥讓楊堅重新審視起這座古都,考慮到鄴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軍事條件,楊堅最終做出決定:

將鄴城周邊的百姓全部遷徙到鄴城周邊的安陽,之後便命人用一把大火將鄴城焚為灰燼。


在鄴城被毀後,為了防止再次出現擁兵自重的地方將領,楊堅並沒有在鄴城的廢墟上進行重建,鄴城也消失在了中華大地之上。

但對於當時的人而言,雖然鄴城的百姓都搬到了安陽一帶,但他們還是習慣於將周邊地區叫做鄴城,因此在隋唐時期那些提到鄴城的詩句中說的鄴城,其實指的都是安陽。

比如杜甫著名的《石壕吏》中那句「三男鄴城戍」,其實就是說三名男丁,都去守衛安陽了。

文人們之所以對鄴城有著如此深厚的感情,原因還是要從曹操說起。

在曹操將統治地點遷到鄴城之後由於曹家父子十分喜愛文學,因此他們也受到了當時流亡文人團體的喜愛。

在曹魏政局穩定後不少文人都搬到了鄴城,成為了曹魏集團的御用文人。

他們經常在銅雀台等地舉辦集會,與曹氏父子和其他文人們一起飲酒賦詩,這讓東漢建安時代成為了中國文人創作的一個高峰,鄴下文人集團的生活,也被後世文人所推崇,因此在文學作品中,鄴城的叫法也就比安陽更受歡迎了。


由此可見,鄴城這座古都不僅在戰場上留下了許多名場面,還深深滲透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中,這也是為什麼如今依然有不少人,對這座消失了千年的城市依然有著很深的印象。

如今鄴城遺址的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果,許多文物的相繼出土也讓我們對這座古都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繼續進行,我們一定能夠進一步還原這座古城的風貌,我們對歷史的了解也能更進一步。


註:

本文關於鄴城的相關歷史內容,參考自《魏晉南北朝洛、鄴都城地位之爭》,刊登於《地方文化研究》2020年06期


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鈞儒說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