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記者體驗小麥搶收 收割機有空調仍然很辛苦

信網 發佈 2022-06-18T08:37:56.195840+00:00

(來源:信網記者 趙寶輝 攝)信網6月18日訊(記者 趙寶輝 鄭倩楠)風吹麥田千層浪,又到一年麥收時。盛夏六月,青島的小麥也迎來收割時節。

(來源:信網記者 趙寶輝 攝)

信網6月18日訊(記者 趙寶輝 鄭倩楠)風吹麥田千層浪,又到一年麥收時。盛夏六月,青島的小麥也迎來收割時節。6月16日上午十點,信網走進平度市姚丘村農忙現場一處小麥收割點,車子一駛入靠近麥田的羊腸小路,就遠遠看見幾台聯合收割機齊頭並進,飽滿的麥穗順著傳送帶進入收割機,田間地頭匯成一幅夏日豐收美景圖,遠處還不斷傳來機器轟鳴聲。

當下,農田裡看到的都是現代化的智能機械化農機具,一派「農忙不見人」的新場景,與城市人心中所想的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忙碌搶收畫面已大相逕庭。現代化農機的高效便捷讓曾經披星戴月的農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鄉里鄉親的能幫忙收就給收了

6月16日上午10點,姚丘村空曠的田野上空天氣有些陰沉,麥穗上開滿細碎凌亂的麥花,和著六月的風,在空氣中氤氳生香。遠處正在麥田收割麥子的一台聯合收割機正是陳廣兵所有,除了是一名農機手,他還有一重身份就是今年山東省小麥機收減損大比武青島賽區的冠軍。五年前,他買這台價值14萬雷沃穀神牌收割機後,沒有像其他農機手一樣將車出租給外地的大農場,而是留著給自己村子裡的村民「討收成」。

「青島這邊夏天下雨多,麥子地不好走,再加上地塊不大,收割機沒割多遠就得掉頭。大多數農機手覺得割這樣的麥地很費勁而且不划算,就不願意來。」打小在姚丘村這片土地上生活的陳廣兵深知種糧不易,只要誰家的村民需要,他便「義不容辭」幫著在溝坎里收麥子。「鄉里鄉親的,村裡的年輕人也少,能幫忙收就給收了。」樸實的話語裡透露著陳廣兵不平凡的初心,幫著村民收穫著糧食的同時,他自己也收穫著喜悅。

儘管陳廣兵是「機主」,但平常收割麥子的工作是交給了雇來的工人,有著五年聯合收割機操作經驗的焦水廣便受僱於陳廣兵。

溫度僅20多度的空調駕駛室

信網見到這倆人的時候,他們早已在此等候多時,「俺七點鐘就到了,現在已經收了好幾畝麥子了呢!」十幾分鐘後,這台碩大的聯合收割機緩緩從田的那頭駛來,趁著車輛停下的間隙,信網記者走進了駕駛室。

駕駛室里的焦水廣戴著口罩和太陽帽,左手把著方向盤,右手操縱擋杆,腳底踩著踏板,熟練控制著設備作業。整個收割機駕駛室前方和左右兩側絕大部分均是透明玻璃,有著較好的駕駛視野。但這也意味著,如果是在晴天的時候會有更多的陽光照進來。然而,信網剛進入駕駛室副駕,卻瞬間感受到一絲涼意,源源不斷的涼風在頭頂上方吹來,並沒有想像中如同在蒸籠里那般悶熱的感受。「現在的收割機一般都會加裝了空調。如果不安裝空調,溫度能到四五十度,人根本就沒辦法待。」焦水廣指著室內頭頂上方出風口笑著說,「你看,現在空調開到最大了,咱們室內也就二十多度。」

「抓緊,要開始了!」校正方向、起落收割台,焦水廣熟練地操作著收割機擋杆。沿著麥隴直線走上幾十米後,停車,打方向,再倒車,調整方向,去收割地頭上的麥子,最後完成調頭,幾個動作一氣呵成。直線行駛三四分鐘,焦水廣再次重複調頭的動作,直到割完一個來回,他才將已經是精糧狀態的麥子統一傾倒至陳廣兵的貨車上,再由其拉到農戶家裡。

透過後窗的玻璃,信網看到金黃的麥粒從收割機斗型槽里漏出,麥粒快速跳動著,全部滾進機動車車內,由「一小堆」變成「一大片」。作業過程中,焦水廣也在感慨,「昨天我們一天就割了100多畝,這時候得抓緊搶收,萬一碰到大雨天再加上颳風,麥子折在地里就很難收了。」在連續開了三個小時收割機後,焦水廣依然很是精神,並未顯現出半點疲態,這對他來說是一種習慣。趁著放糧間隙,他趕緊摘了口罩,用濕毛巾擦了把臉,接著從車上拿出一瓶外包裝已是被曬得發黃的礦泉水瓶,一仰頭,喝進去一半,隨後一轉頭靜靜地望著眼前搖曳的片片麥浪。

自五天前開始,焦水廣一直保持這樣的工作狀態,早上六點開工,干到凌晨才結束。忙的時候,午飯都來不及吃幾口,就得再次爬到駕駛室工作,「農戶催得緊,不敢太耽擱了。」

刨去成本一畝地賺一二十元

趁著放糧,信網小心翼翼的扶著把手從駕駛室走下來找到陳廣兵。面對信網提出收割一畝地多少錢的問題,他的心裡也沒有底,究其原因就是油價上漲。「今年油價比較高,外面很多收割機要價到了七八十元。」在陳廣兵看來,大家都是鄉里鄉親不能要價太高,但自己也要賺點辛苦錢,他今年決定還是按照去年的價格,每畝地收60元。

「像這樣的收割機我還有三台,只在麥收幾天派上用場,其他時間都是停在棚院裡。」陳廣兵介紹,麥收前,他得先把車進行一次系統的保養,每天收麥結束以後還得進行一次小保養。「這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單人工費每人每天就得400元,四輛車就是1200元。再加上皮帶鏈條軸承零部件保養更換和油費,全部算下來得三千多塊錢成本。」在陳廣兵看來,只有收割機保養到位,才會減少漏麥的現象。

他給信網算了這樣一筆帳,將油費、保養費用、人工等算進去,每畝地也只能賺一二十元。收割前,陳廣兵並未實地測量麥地面積,「都是同村的人,也不差那一點半點,沒必要算得那麼仔細。」

夏糧豐則全年穩。平度市姚丘村黨支部代理文書王俊先說,早幾年前種地就已經是機械化,不過不如現在這麼智能。「今年小麥不僅產量高,價格也好。」王俊先開心地說,去年小麥價格是在1.3元左右,今年是1.5元。現在全村6300多畝的小麥,目前已經收割了一半了,再有五天差不多就全結束了。「國家政策好,每畝地政府還會給一百多塊錢補貼,要不說現在老百姓日子好過呢!」

農業的出路在於機械化,智能化農機更是解放了農民的手腳。信網歸程時,陳廣兵和焦水廣倆人依然配合著收割麥子,也收割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來源:信網記者 趙寶輝 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