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JMST》綜述:3D列印鈦合金的生物醫學應用

材料material 發佈 2022-06-19T01:08:48.088025+00:00

相關論文以題為「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powder-based 3D printed titanium alloys: A review」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編輯推薦:3D列印技術是一項新型精密成形技術,也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鈦及其合金的3D列印技術由於其定製生產,節省成本、時間和資源的潛力,在生物醫學應用中受到高度關注,其中3D列印的個性化定製可以滿足具體需求,能夠實現微觀組織和結構設計的精確控制。文章首先從材料、設備、技術、工藝等方面綜述了骨替代鈦基生物材料的最新發展,其次,對細胞結構的拓撲設計、鈦合金熱處理後的微觀組織、力學性能和失效形式以及成骨細胞的體內外實驗進行了討論,最後闡述合金缺陷的改善方法,並展望了人工智慧、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在3D列印領域的應用前景。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患者希望保持相同水平的活動和生活質量,骨科生物材料的使用在過去幾年中急劇增加。在臨床骨科生物材料巨大需求的推動下,骨組織工程發展迅速,並研究設計了一系列骨科生物材料。鐵基和鎂基生物材料藉助3D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鐵基和鎂基生物材料相比,鈦基生物材料具有高強度,低比模量,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在骨科生物材料中表現出具有競爭力的獨特優勢。

3D

列印鈦基生物材料可根據個人的不同需求而定製,不僅可以製造複雜的結構,而且在成本、製造周期、個性化定製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可大力發展該技術在骨科、牙科和心血管等領域的應用。然而,該技術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如如何平衡多孔骨質生長與力學性能之間的關係、增材製造技術的選擇以及參數優化等。


上海大學的研究人員總結了前人的研究工作,指出目前鈦基生物材料面臨的挑戰,強調人工智慧在3D列印參數選擇和結構優化中的重要作用。相關論文以題為「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powder-based 3D printed titanium alloys: A review」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jmst.2021.11.084



圖1 (A)雷射增材製造(B) 粘結劑噴射增材製造(C)三種多材料擠壓增材製造技術


圖2 增材製造和常規方法製備的Ti6Al4V的屈服強度和塑性


圖3電子束熔融(EBM)製備多孔鈦與熱敏膠原複合支架的體內骨誘導實驗。(B)GBR中導致細胞對Ti6Al4V-6Cu合金響應的模型;(C)植入體內8周後,多孔鈦合金micro-CT圖像及支架孔內骨分數定量結果


圖4機器學習在3D列印技術中的應用。(A)生物醫學3D列印流程的機器學習:從列印到患者(B)機器學習啟發的各向同性晶格結構設計(C)冶金學、機械建模和機器學習在金屬3D列印各個具體過程中的貢獻。


文章通過對3D列印鈦合金技術的分析和總結,得出以下結論:

(1)不同的3D列印技術在熱掃描速度、電源功率、沉積速率等方面存在差異。與傳統工藝相比,3D列印製備工藝具有快速加熱和冷卻的典型特性,需精確控制工藝參數,以獲得高質量和可靠的零件;

(2)對骨組織的拓撲結構進行分類和描述,指出降低剛度的一種方法是合理優化多孔骨替代物的拓撲結構,從而減少骨替代物與宿主骨之間剛度的差異,從而緩解應力屏蔽問題。

(3)分析了快速加熱和冷卻的特點對鈦合金組織演變的影響,可以通過調整兩相組成和組織形態,可實現機械性能的改善;

(4)強調了多孔鈦合金在植入後的生物相容性和骨結合能力;(4)通過開發強大的數字工具,如結合冶金知識庫的機器模型和機器學習,3D列印金屬才有更好地發展。


指出制定有效鑑定和證明方法應需要良好掌握工藝參數和對疲勞性能的相關影響因素。對於複雜的3D列印幾何結構(如多孔結構和晶格結構),需要開發更好的測試、掃描方法以及無損評估技術。此外,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算法的不斷應用為加工參數的選擇提供了科學指導,能夠提高零件的質量,降低試錯成本。並且機器學習還可以根據經驗逐步更新工藝-微觀組織-性能關係。強調要大力發展3D列印資料庫,為優化實驗設計、加速個性化定製奠定基礎。(文:曉太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關鍵字: